全程:約10公里
線路狀況:擦耳巖紅軍行軍線路保存完好
基本情況:擦耳巖位于甕安縣猴場鎮(zhèn)和永和鎮(zhèn)交界處,1934年10月3日,紅六軍團從黃平舊州進入甕安老墳嘴,國民黨甕安縣猴場團防隊奉令赴擦耳巖阻擊。紅軍偵察員扮成商人與守卡團丁賭博,乘其不備,一舉全殲,并生擒團防隊長,掃清障礙。紅六軍團順利到達猴場。同年底,中央紅軍一軍、五軍、中央軍委縱隊(含中央機關)從黃平舊州出發(fā),經(jīng)松洞進入甕安縣境蔡家灣,亦通過擦耳巖,占領猴場。線路為觀塘至猴場紅軍行軍線路。
推薦理由:擦耳巖四面環(huán)山,山勢險峻,2尺左右寬的小路盤旋在陡峭山崖上,“擦耳巖”由此得名。擦耳巖紅軍行軍線路保存完好,有較長的古道,穿梭于崇山峻嶺和鄉(xiāng)間村寨,在徒步中能體驗到紅軍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同時能夠感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沿線涉及擦耳巖紅軍戰(zhàn)斗、猴場會議的長征歷史,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擦耳巖紅軍戰(zhàn)斗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猴場會議舊址。
甕安縣猴場古鎮(zhèn)的名字如雷貫耳,被稱為“偉大轉折前夜”的猴場會議就在此地召開。恰逢參加“重走長征路”的活動,讓我有機會親睹它的風采。
1934年10月3日,紅六軍團從黃平舊州進入甕安老墳嘴,國民黨甕安團防隊得知紅軍逼近,奉令趕到擦耳巖,意圖借助天險堵截紅軍。怎料紅軍偵察員扮成商人與守卡團丁賭博,乘其不備,生擒團防隊長及10名鄉(xiāng)丁,未開一槍就擊潰甕安團防隊,占領擦耳巖。紅六軍團順利到達猴場。同年底,中央紅軍從黃平舊州出發(fā),毛主席跟隨軍委縱隊進入甕安縣境后經(jīng)觀塘、擦耳巖,到達猴場。
我們此次行走體驗的觀塘至猴場段紅軍長征線路全程約10公里,線路保存完好,擦耳巖紅軍戰(zhàn)斗遺址位于該路段中部。擦耳巖四面環(huán)山,山勢險峻,2尺左右寬的小路盤旋在陡峭山崖上,又有一石八步梯,人行其間,傍壁而行,巖壁擦身擦耳,“擦耳巖”由此得名。有民謠曰:“山上九座廟,無水一洞橋,一石八步梯,擦耳過天橋。”
在擦耳巖附近有一座仙橋山。便是民謠中的“天橋”,雄峙于南北伸展的長嶺之巔。山頂有一長方形穿洞,遠望似一面中天明鏡,又若仕女發(fā)髻上的一匹玉簪。因是山峰頂上的透光穿洞,與一般低處的“天生橋”不同,故舊志稱“石鞏仙橋”。站在“橋”下仰望“橋”頂,如巨粱橫亙天際。天衣無縫的“橋身”和兩邊的“橋墩”,渾然一體。“橋拱”北面的“橋墩”腳有形狀各異的石洞,曲徑相通。洞壁有形似人腳印石凹,傳說是仙人到此云游留下的足跡。
仙橋山的雄奇風光還在“橋”上。“橋”上正中原建有二層六角尖頂亭閣。東面山腰原建有仙橋廟。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貴州巡撫郭子章上山游覽,曾作詩《過仙橋有感》,并題書“播南首景”四個大字刻于“橋身”,可惜的是如今字跡已經(jīng)泯滅。
爬過擦耳巖,再走過幾里長的田間小路,很快就到了猴場。擦耳巖路雖然險,在舊時,卻是來往猴場的交通要道。猴場地處交通要塞,境內(nèi)有著名的奢香古驛道。明、清以來,猴場更是成為連接四川、湖南的商業(yè)重鎮(zhèn)和交通中轉站。當時固定的商戶就達到500戶左右,形成一批較有影響的行業(yè)和市場。繁榮的商業(yè)帶給猴場的不僅僅是財富,也帶來了文化上的交融。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猴場的本土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涌現(xiàn)出傅玉書等一批文化巨擘,形成以龍獅文化為代表的地方文化,建造了一批以贛南風格、川南風格為主并兼容西藏風格的古建筑。
在猴場會議會址的對面,一座巨大復雜的戲樓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晴雨雙面古戲樓。戲樓運用了古建“模數(shù)”結構法,用168棵兩人合抱的大木,托起24個飛檐翹角和一棵雕有上百個古代神話人物和亭臺樓閣的紅木木雕橫梁。戲樓分為兩部分,正面是面向數(shù)萬人觀看的大型戲臺,樓內(nèi)又設置了一個供雨天演出的戲臺,因此又稱為“晴雨雙面大戲樓”。大戲樓建筑面積4650平方米,進深約46米,臺長約42米,高約28米,共5層。經(jīng)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認證大戲樓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高、占地面積最廣的木質結構的古戲樓。直到今天這座戲樓依然承載著猴場重要的文娛活動,是甕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作為川黔湘三地的交通要道,猴場文化氛圍濃厚。有一座古書院名為旗山。旗山書院因甕安境內(nèi)一座形似旗幟的山峰而得名。書院建筑群總長約58米,寬為35米,高約13米。七開間三進二天井,三重檐懸棚式結構。書院將文化與建筑相結合,做足了“文”氣。大門的門梁上雕刻著 “琴棋書畫”“大師賞畫”“文曲星”等圖案。不遠處的黔山進士樓是貴州第一座進士樓,也是唯一尚存的進士樓,是一座5層樓的宏偉建筑,典型的徽派風格,飛檐翹角,十分壯麗。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甕安人猶道明考中癸丑科進士,首開貴州進士先河,成為黔山進士第一人。據(jù)史料記載,僅明清兩朝,這里先后共有19人考取進士、110人考取舉人。
體驗了紅軍路,再看夜燈下猴場古鎮(zhèn)煥發(fā)的新顏,古老的歷史和紅色精神交相輝映,不禁讓人期待猴場燦爛的明天。(文/ 孫晉楠 ?圖/甕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