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以來,青春電影成為了內地電影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類型。2013年,趙薇執(zhí)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號稱“開啟中國青春片序幕”。其成功使得不少資本爭相效仿,繼而涌現(xiàn)出一批校園青春懷舊電影。等這股蜂擁而上的同質化類型電影熱潮褪去,內地青春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而少女作為青春電影中的核心人物,既承擔了敘事的功能,還承載著關于時代、社會的話語秘密。
關鍵詞:青春電影;少女形象;周冬雨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41-02
本文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坐標原點,沿著時間的橫軸,以周冬雨參演的內地青春電影為主線,分析2013年后內地青春電影中少女形象的流變與特征,探討少女形象符號在青春電影中的價值與意義[1]。
回顧周冬雨的從影歷程,2010年因主演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山楂樹之戀》被觀眾熟知,2014年憑借青春愛情電影《同桌的你》獲得第1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年度最受矚目女演員獎,2016年主演《七月與安生》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2019年主演電影《少年的你》獲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作為參演多部青春電影的演員,周冬雨在內地青春電影中占據著特殊地位。因此本文從這個演員塑造的特定角色中,觀察并發(fā)掘2013年后內地青春電影中少女形象的流變與特征。
一、《同桌的你》:“偽悲劇性”的少女
上映于2014年的青春電影《同桌的你》由郭帆執(zhí)導,周冬雨、林更新等聯(lián)袂主演。與同時期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校園青春電影一樣,其敘事模式存在套路化、單一化的特征,孤立的情節(jié)設置和狹隘的人物形象,使周冬雨在《同桌的你》中的少女形象呈現(xiàn)出“偽悲劇性”的特征。
電影采用了雙重時空的敘述模式,一開始就交代了生活在美國的男主角林一收到了學生時代女友周小梔的喜帖,特意從美國飛回中國參加婚禮,在飛機上觸景生情,陷入對舊戀情的回憶[2]。在敘事結構上,影片采用篇章式結構,周小梔與林一的故事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因此影片選取“99年大使館被炸”“03年非典”等特殊的歷史事件,將故事分為幾個部分??v觀同時期的幾部青春電影,幾乎都采用了這種回憶式的敘事模式和篇章式的敘事結構,看似不同的故事和人物,都采用相似的表達手法。
在《同桌的你》中,周小梔以文靜秀氣、甜美可愛的“小白花少女”形象出現(xiàn)。飄逸的馬尾辮、纖細的身材、脆弱疏離的氣質,這些元素滿足了正處在對兩性關系有懵懂與沖動階段的少年對初戀的幻想,使周小梔這個少女形象成為了銀幕上“被看”的對象。影片全程以林一的視角講述了他的青春成長故事,林一的畫外音獨白構成了影片的敘事結構,承擔著第一人稱敘述者的功能[3]。因此周小梔并沒有參與到影片的主要敘事進程中,她的存在僅是實現(xiàn)林一對愛情、對女性幻想的具象化,成為林一的撫慰力量,并不構成敘事的動力。
《同桌的你》與同時期的內地青春電影一樣,主要以男性人物作為中心來展開敘事,男主角對愛情的態(tài)度決定女主角命運的走向,使女主角淪為愛情的犧牲品。少女形象往往帶著“偽悲劇性”的特點,影片中片面化的少女形象扭曲了青春少女原本元氣活力的面貌??此票榈那楣?jié)設置,其實就是把一些小布爾喬亞式的悲情任性放大,渲染負面、傷感的情緒。
二、《七月與安生》:“自我追尋”的少女
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取得的巨大成功,將內地青春電影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蜂擁而上的內地青春電影出現(xiàn)了結構松散、情節(jié)單薄、一味堆砌懷舊元素、人物形象單一等問題,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2016年上映的《七月與安生》憑借其獨特的審美特征贏得了觀眾和市場的好評,周冬雨和馬思純兩位主演也憑借此片獲得了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跳脫出了傳統(tǒng)青春電影的套路,將目光聚焦于女性的自我成長、自我覺醒、自我追尋的過程。
影片的開篇,就是尋找《七月與安生》這部網絡小說作者的場景,通過全知視角展開敘事。在男性員工與安生對話的這個場景中,導演特意對這個男性角色的外形進行了模糊的處理,僅保留其聲音作為形象的外化。同時以特寫鏡頭表現(xiàn)安生的動作、表情,這樣的處理既突顯了安生作為女主角的功能,又通過兩者強有力的反差,刻意弱化男性的視角,將安生處理成畫面中絕對的視覺中心位置,強調了這個角色的意義。這樣的處理,也從側面反映出男性角色在整部影片中僅發(fā)揮烘托和陪襯的功能,女性角色才是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者和推動者[4]。
《七月與安生》采用雙女主的敘事策略,七月與安生互為鏡像,彼此關照。提到鏡像,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從根源上說,鏡像階段理論源于人類對匱乏的基本體驗,并且是匱乏的絕對。匱乏指向的是嬰兒對世界的不完全感知,恰恰是鏡像使嬰兒產生了“具有支配自我與他人的權力”的這種幻覺[5]。在七月與安生的這段關系中,從表面上看,安生更像是兩人之間的主導者。她向往自由,喜歡挑戰(zhàn)權威,一直以保護者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七月才是雙生花的潛在主宰者[6]。內秀的七月羨慕勇敢的安生,漂泊的安生向往穩(wěn)定的七月,實際上是她們二人的自我迷戀于鏡像,并將彼此投射為理想的自我。而在電影的結尾處,七月與安生的命運軌跡完全互換,中年七月成為少年安生,中年安生成為少年七月。曾經溫柔乖巧的七月沖破自己的牢籠,離開了長久以來圍困她的婚姻與生活,踏上了尋找自我的流浪之旅;常年漂泊在外的安生選擇回歸家庭,平和地接受了家明與孩子,感受家人帶給她的溫暖與踏實。這樣雙向的生命互動,使得七月與安生成為了彼此構建自我過程中追逐的對象。走出圍困的七月與回歸安穩(wěn)的安生,完成了身份的對調,活出了曾經囿于匱乏的自我,最終實現(xiàn)了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作為一部青春電影,《七月與安生》打破了男性話語權威,以自我認知、個性成長和矛盾困惑為話題,凸顯女性對生命、對成長的思考。通過《七月與安生》《閃光少女》等電影中具有“自我追尋”特征的少女形象,表達了當代女性正在擺脫對男性的依附,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三、《少年的你》:“走出真空”的少女
《少年的你》是一部還未上映就極具話題性的電影。流量明星易烊千璽的參演,導演曾國祥與演員周冬雨繼《七月與安生》后的二度合作,以“校園暴力”為主題等,這些熱議的話題使得觀眾和業(yè)內都對這部電影有了不小的期待值。不可忽略的是,影片以“校園暴力”這個近年來頗受關注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主題,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內地青春電影的表達維度和社會內涵,也響應了近年來全社會對未成年人在校園生活中成長和心理的關注[7]。
《少年的你》中陳念這個少女形象,脫離了傳統(tǒng)青春電影中完美的人物設定。她不再是生活中只有光明而毫無陰暗面的“小白花少女”,也不再是只會圍繞男主人公的命運而沒有自主意識和自我行動的“愛情犧牲品”。陳念與母親相依為命,當她的母親為了躲債離開家后,家庭的重擔使她過早地成熟懂事起來。相比之下,陳念與她的母親更像是角色對調,每次與母親聯(lián)系時她總壓抑著來自高考的巨大壓力和被同學欺凌的恐懼,以大人的語氣寬慰母親。生活的常態(tài)使陳念沒有從母親那里得到絲毫的安慰與鼓勵,也造就了她近乎冷漠的獨立和獨自解決問題的性格。而正是這份隱忍,使她在群體中格格不入,為她遭受校園暴力埋下伏筆。
獲得票房與口碑雙贏的《少年的你》,將青春題材與現(xiàn)實主義題材相結合,聚焦高考、校園暴力、家庭教育等社會熱點問題,規(guī)避世俗化的童話式愛情故事,直視少男少女們成長過程中的疼痛與挫折,又沒有過分渲染悲情與無望。電影以成人視角剖析并反思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困境及其成因,點明校園暴力對青少年身心的危害,直擊社會痛點。此電影打破了以往內地青春電影中主題意蘊不夠豐富、懸浮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上的問題。影片最后,陳念與劉北山這對“保護者”與“被保護者”在赤誠的愛情與友誼及社會生態(tài)的修復中重建人格,實現(xiàn)自我拯救,也體現(xiàn)了導演包裹在“校園暴力”這個冷峻現(xiàn)實外殼中的人文關懷。
四、結語
本文由周冬雨出演的3部青春電影入手,簡單地勾勒了自2013年后內地青春電影中少女形象的流變與特征:從“偽悲劇性”的少女發(fā)展到“自我追尋”的少女,再到“走出真空”的少女。從《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到《七月與安生》《閃光少女》,再到《少年的你》《過春天》,內地青春電影逐漸擺脫了拼貼式的懷舊策略,開始關注女性的性別懵懂、個性成長等話題,關注具有迫切性、當下性的社會議題,逐漸擴大青春題材電影的可寫面向,豐富了內地青春電影的社會內涵和精神內核,使觀眾感受到了內地青春電影的不斷改變和深化,也期待其繼續(xù)蛻變。
參考文獻:
[1] 史志文.被抽空的社會:新時期大陸青春電影中“少女”形象的流變和特征[J].電影新作,2019(6):79-83.
[2] 金丹元.對當下國產青春片“懷舊”敘述的反思[J].文藝研究,2015(10):16-22.
[3] 葉凱.時空嵌合結構中的青春規(guī)訓——影片《同桌的你》的文化癥候解讀[J].文化藝術研究,2014(3):144-148.
[4] 沈茵菲.從圍城到解放:女性的自我覺醒——《七月與安生》的敘事學分析[J].傳媒論壇,2019(3):169-170.
[5] 白惠元.哪吒之死:鏡像、幻想與縫合——近年中國少女電影的文化癥候[J].文藝研究,2017(10):25-34.
[6] 欒鑫,李時學.《七月與安生》中的女性成長與自我追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0(1):52-56.
[7] 胡亮宇.《少年的你》:重新開始的“青春”時間[J].電影藝術,2020(1):73-76.
作者簡介:李雅萱(1994—),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