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趙橋辭條

      2020-09-12 14:04張建春
      清明 2020年5期
      關鍵詞:黃菊土地

      張建春

      ? ? ? ? ? ? ? ? ? ?

      最早認識的趙橋村人叫胡宗芝,我聯(lián)系的貧困戶。胡宗芝是一位老大姐,高度近視,右眼幾乎沒有光感。我至今仍記得第一次登胡宗芝家門時的情景,她呆滯地站在一邊,不停地向我敘述,說兒子,說家庭,說自己的舉步維艱,說不想兒子死,說兒子經常和她說媽我想活著……

      貧困讓人無奈。胡宗芝五十多歲,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得多。改革開放后,她家剛剛才熱絡起來的日子陡然被潑了盆涼水,原因是丈夫患肝癌,花去家中所有積蓄、背上一身債務,卻還是沒能把人給留住。丈夫死后,胡宗芝拖著一兒一女過活。兒子后來外出打工,不久查出了腦瘤,兩次手術,盡管保住了生命,但也從此失去了工作能力。對本已極度貧困的家庭,這無疑是雪上加霜。聽著聽著,我潸然淚下。那天,面對這苦難的家庭、苦難的母親,我說了很多話,但顯得特別的蒼白。實際上,胡宗芝是個特別勤勞的人,她的左鄰右舍告訴我說,她連篩子大的空地都不肯放過,總是種呀鋤的,眼看不清,就用手摸,拽來一點點一粒粒的收獲。但是,這些許的收成對于債臺高筑且無造血功能的胡宗芝家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現在想來,最初在胡宗芝家的探訪、慰問和了解,還是停留在淺層次上,我想不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自然的現狀擺在那,千百年的耕種模式擺在那,同樣一塊土地,還能種出花來? 我在農村長大,深知耕作的艱辛,一油(油菜)二稻(早稻、晚稻)是最基本的種植模式,起早貪黑、披星戴月,累斷了腰桿,也僅是“老鼠吃面糊”糊個嘴,談不上致富,若是遇上天災人禍,瞬間就會陷入貧困之中??扇顺晕骞入s糧,誰會沒個三長兩短?

      胡宗芝家就是標準的農耕之家,守著幾畝土地,汗水摔成八瓣,一年到頭僅能吃飽肚子。自打丈夫得了不治之癥,貧困自此便纏上了。胡宗芝努力過,恨不得把自己當作一棵稻或麥栽進土地里。胡宗芝和我說,她的眼睛是累瞎的、急瞎的、苦瞎的、哭瞎的。我信。

      趙橋村如胡宗芝般貧困的人家并不止一戶兩戶,原因也多和胡宗芝家一樣,因病或殘。病不起,殘不起,一場大病就會讓原來就脆弱的家庭經濟歸零甚至成為負數。

      三十四歲的袁傳能同樣屬趙橋村在檔的貧困戶之一,鐵黑而堅強的他所承受的貧困是從父母手上接過來的。

      袁傳能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本是從土里刨食的一把好手,家里的日子能過,且有一天比一天好的跡象,遺憾的是在袁傳能六歲時,他的父親患了重病,淘盡了鹽罐子、油罐子,還是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留下高筑的債臺。隨后袁傳能的母親改嫁,除了攜上年幼的袁傳能,再就是一筆大大的債務。繼父是厚道人,幫齊著還債,可田里的收獲能有多少余項?還吧。還著還著袁傳能的母親又撒手人間,再次留下了新的債務。輪到袁傳能當家立事,肩上挑的是沉重的債臺,踽踽地向前走。貧窮開始派生出新的枝枝丫丫。袁傳能到了男大當婚的年齡,只能娶一個有智障的女子當老婆。誰家好手好腳的女孩愿嫁一個貧困戶?娶妻生子,天經地義,但娶回的妻子不知勞作,能做的事僅是把電飯煲的按鍵按下。此時,袁傳能的繼父也老了,嚴重耳聾,田里的活根本伸不上手。袁傳能牛樣負軛,一個人種了十三畝旱田水地,可又能怎樣?除了一家人吃喝,所剩無幾,還得歸還陳年舊債,日保日、月保月,提著心,吊著膽。

      能責怪袁傳能嗎?比同齡人更勤快,更能吃苦耐勞,更知過苦日子的袁傳能,拼過、努力過,但貧窮的日子還是擺脫不了。

      趙橋很小,在共和國的版圖上,它僅僅是一個小如芝麻甚至連芝麻都算不上的斑點,一個普通而又十分平凡的村子,然而它是肥西縣十三個重點貧困村當中的一個,2014年建檔立卡,趙橋村有貧困戶15個,涉及44人。

      每個貧困戶都有一段曲折而艱辛的故事,如然把他們寫出來,必然是一本大書,充滿酸楚和錐心的疼。鄉(xiāng)間有一個詞語叫哭窮,因窮而哭泣,事實上時間一久,窮成了常態(tài),就哭不出來了。貧窮的根子一旦扎下,如果不能連根拔除,貧窮就會延續(xù)下去,難有振興之日。貧困的傳遞,慘烈,且十分可怕。

      我真切地看到,貧困如絞藤,無休無止地糾纏著胡宗芝,糾纏著袁傳能……

      從那天開始,我與趙橋結伴,斷斷續(xù)續(xù)已近五個年頭,如今,算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然而陌生感還是時不時地沖擊我,讓我百感交集。

      一塊土地的喚醒,需要驚雷,需要強力去撬動。趙橋在等待,它要改寫自己的過去,呼喚標志它的今天的新辭條。

      把貧窮打開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深深的創(chuàng)口標示著整個社會的大疼痛。趙橋的疼痛牽扯著全社會的神經,牽扯著方方面面的目光,致富的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當精準扶貧的號令成為國家的最強音時,趙橋醒了。盡管先天不足,但趙橋有4.6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多畝耕地和1600多勤勞善良的人民群眾。這就是最大的資源。趙橋熱氣騰騰了,產業(yè)脫貧、就業(yè)脫貧、教育扶貧、社會兜底、健康脫貧、金融扶貧、基礎建設脫貧等七大工程全面鋪開,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一派勃發(fā)熱烈的景像。

      春風吹拂趙橋。也許有史以來,趙橋的大地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的不一般。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扎根趙橋,體會趙橋。政策來了。扶貧工作隊來了,扶持資金來了……趙橋人下定決心,要在千百年傳承的土地上種出花來。首先是解決水的問題。他們疏通趙小河,保證圩田不受澇;硬化渠道,保證大旱天里崗地不受旱。其次是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改變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一油二稻。趙橋的土地上出現了新的綠色,一些作物如新媳婦的面孔般閃亮登場,稀奇的大棚蔬菜、反季節(jié)瓜果、瓜蔞子、微型花卉、稻蝦米,一串串的新鮮在趙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從土地的深處迸濺而出,要向市場去贏得更好的效益。

      地還是過去的地,人還是過去的人,卻是換了新的景色、新的活法。幾年過去,趙橋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44人全部實現脫貧;2016年,趙橋村正式脫去了貧困村的帽子。

      柔和的風一陣陣從豐樂河畔吹來。豐樂,是的,要豐,要樂。趙橋要續(xù)上豐和樂的辭條,它們是“扶貧”“脫貧”“致富”,連帶的一組詞,交織出的愿景。而要想實現這愿景,靠的是人。趙橋人能夠在扶貧、脫貧的風口浪尖上,明知艱難,還是挺了上去,做出了一番可圈可點的大事,甚至是至偉的大事,首先在于村干部的干勁。

      趙橋村的干部了不起!這是我?guī)头鲒w橋五年后,發(fā)自內心的贊嘆。

      徐從保是趙橋村村支兩委的頭,書記。初次見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反差很大:腰板挺得直直的,卻又是灰蒙蒙的。腰板挺得直,因為他當過兵,有過軍人的歷練;灰蒙蒙的,因為趙橋窮,窮成了全縣十三個重點貧困村之一,是時,趙橋所在的肥西縣已是全國百強縣。這反差也太大了,能不灰蒙蒙的嗎?

      貧困具有傳遞性。趙橋村傳遞到徐從保手中,就是個爛攤子,村里債務成山,基礎設施薄弱,田地又旱又澇,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擺在徐從保面前的,除了難還是難。我曾和徐從保談心,問趙橋貧困的原因,他三緘其口,問急了,說了:天為,人為。

      黃菊英是趙橋村村委會主任,一個頗具風采的女主任。樂觀,時常把笑容掛在嘴上。她得笑啊,整天和群眾打交道,板著張臉算什么?這些年來,日常工作之外,扶貧是她的重點工作,也是壓力最大的工作,一方面是整村脫貧鞏固提升,另一方面是十五個貧困戶。事無巨細,村主任心中得有一盤棋,壓力可想而知。胡宗芝也是她的聯(lián)系戶,我基本上一月去一次胡宗芝的家,一有空閑,黃菊英就會陪我前往。在趙橋狹窄的地域穿過,黃菊英一路問寒噓暖,處理那些雞毛蒜皮的事,順湯順水,得心應手,有時也會陡著嗓子喊幾聲,頗有分量。

      黃菊英在村里有威望,群眾相信她。很少喊她主任,菊英或姐或姑或嬸,喊得隨意。

      李勇是來趙橋村掛職的第一書記,也是趙橋村的扶貧隊長,四十來歲,文質彬彬,在趙橋一待就是三個年頭。他是城里人,沉進趙橋,心撲在扶貧上,心系在趙橋的發(fā)展上,儼然成了地道的趙橋人。思路決定走向,李勇把自己的智慧發(fā)揮到了極處,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舍小家為趙橋,一年到頭絕大部分時間都扎在趙橋的土地上,倒像是趙橋大地上一株耐旱耐澇的莊稼。李勇說起趙橋頭頭是道,說起趙橋人充滿感情,見人見事見真,讓我陡生羨慕,原來一份歷練,確實勝過讀十年大書。

      徐從保、黃菊英、李勇是趙橋村扶貧攻堅的鐵三角,也是趙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當他們捧出自己的一顆心來,隨之的隊伍整齊而活潑,趙橋這列火車進入了快行車道。于是,趙橋的辭條上開始繼續(xù)增加新的條目,最奪人眼球的是“鄉(xiāng)村振興”“美麗鄉(xiāng)村”“致富小康”。趙橋人迎頭趕上的勢頭,鼓足了勁,加滿了油?!皟刹怀?,三保障,一安全”是脫貧攻堅的最起碼要求,趙橋做到了,但這僅是起點,趙橋有更高的追求,要把鄉(xiāng)村振興、實現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實實在在打個大翻身仗。

      僅就產業(yè)發(fā)展來說,光伏工程、蔬瓜菜大棚、特色種養(yǎng)、電商、瓜蔞子產業(yè)園,就徹底顛覆了過去千百年來的種植模式,土地也因此得到激活,產出成倍增加。

      土地流轉讓趙橋人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外出務工或者在企業(yè)做個農業(yè)工人都是好的選擇。雙份收入,雙份工作,比單單吊在黃土地一棵樹上不知好過了多少,優(yōu)過了多少。

      鄉(xiāng)親們滿意了,他們看到、得到、感受到了鄉(xiāng)村振興、脫貧攻堅帶來的變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這一切并非憑空得來的,有思想的交鋒、觀念的轉變,凝聚著一個個扶貧人的艱苦努力,以及“鐵三角”團隊無私無畏的奉獻。趙橋的變化引發(fā)了徐從保的變化,曾經灰蒙蒙的徐從保光亮起來,過去略帶渾濁的聲音也明朗起來,只是頭發(fā)白得更多,直直的腰桿佝僂了,不過徐從保對我說:“值,這幾年圓了我的夢,夢做了好多年?!秉S菊英、李勇又如何不是?他們心中有夢,夢得回腸蕩氣,夢得酣暢淋漓。

      我不止一次坐在胡宗芝家的堂屋聽她拉家常,起先是拉拉雜雜地說,抹過淚,說過灰心喪氣的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話題發(fā)生了變化,對新生活的向往多起來,口中也時不時蹦出新辭條。胡宗芝領著我看一擰龍頭嘩嘩響的自來水、新修建的沖水式廁所、維修一新的住房、鋪在屋頂上的光伏電板、滿蕩蕩的米缸……真是看不完的欣喜!這些欣喜對她而言都是簇新的辭條。胡宗芝說:“過去活著難,現在好了,好好地活著,才對得起關心愛護幫助我的鎮(zhèn)村干部?!痹挊銓崳瑯銓嵵袔е馕?。

      感觸良多。精準扶貧,全面脫貧,整個國家的行動,波及了整個社會的旮旮旯旯,促生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過去貧窮掉灰的地方,竟換了模樣;入心的政策、入心的決策,所帶來的聯(lián)動效應,無法估量。扶貧一線干部、基層干部可愛,還有另一面,那就是可親,親得刻進了群眾的心中。我說他們也該是趙橋的辭條,這辭條不需注釋,記在群眾的心中。

      就要過春節(jié)了,胡宗芝給我打來電話,說是要去廣東看兒子。胡宗芝實際上是想告訴我,春節(jié)前慰問她會不在家。胡宗芝的兒子在廣東打工,本來早就該過上好日子,卻讓查出腦瘤給擱淺了。好在又一次手術成功,艱難的日子有了新的希望。這個年是胡宗芝近年來過得較為開心的年,精準扶貧,她的日子好過了,各種收入不少,除了自己的生活必需,還有些節(jié)余,她決定去看兒子,過一個團圓年,也給兒子媳婦捎些年貨去。

      我不放心,問她如何去?她說乘飛機,生平第一次呢,晚上的航班。我忙給村主任黃菊英打電話,請她安排車子。黃菊英回我,車子早安排好了,會準時把胡宗芝送到機場的。黃菊英心細,確實讓我感動。我把這事告訴家人,受到愛人和孩子一致的批評,說給胡宗芝備下的年貨,早就準備好了,遲遲不送去,這下耽擱了吧!

      有意思的是胡宗芝常撥錯電話,和我說過半天后,她才會知道打錯了。我沒有見怪,反而心生溫暖,至少我的電話號碼是泊在她常用號碼區(qū)的,一不留意就撥通了。

      五十六歲的李大旺是貧困戶中的另類,獨身一人。他年輕時懶,懶得出名,老了一身病。李大旺的懶有根子,根子出在他父母的溺愛上。李大旺的父母生下李大旺已是四十出頭的人,算是老來得子,寵愛得過了頭。村里人和我說過一個故事,李大旺五六歲時,對院子里的一口大缸里裝著啥東西感了興趣,缸大看不著,抱著看又不愿意,他的父親依著他,提把大錘子砸了水缸,滿足了李大旺的好奇之心,也演繹了現代版的司馬光砸缸。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埋下了李大旺的懶根子。父母去世后,李大旺漸漸陷入了貧困之中。我小時所住的郢子也有懶漢,村子人說,懶得屁股生蛆。事實也確實如此,房子里灰存半尺厚,冬天煮一頓吃三天,整天歪在床上。最后飯都懶得煮,吃生米。我看著李大旺,就想起郢子里的懶漢。果不其然,我問他:“三十多歲時,干什么呀?”他說:“睡覺?!庇謫枺骸八氖鄽q呢?”他答:“睡覺?!蔽覇∪皇Γ瑔枺骸霸醪桓苫??”他答我:“懶,累。”一懶作主,百事可畏。

      就是這樣一個人,精準扶貧,一戶一策一方案,竟也改變了他。李大旺現在是趙橋村禁燒監(jiān)督員,戴著紅袖章不停地轉悠。村干部介紹,李大旺負責,吃得下辛苦,不分白天黑夜,成績顯著,趙橋的田野沒點過一把火。到老了,李大旺的懶病竟改了。究其原因,徐從保總結說,扶貧也要扶志。我心中一顫,趙橋干部有水平,至于他們是怎么做的,鄉(xiāng)里鼓鄉(xiāng)里擂,他們有自己的辦法。

      地頭上見到正在巡察的李大旺,一頭的汗。正是麥菜收割季節(jié),易燃火點,李大旺跑得更緊密。徐從保關心李大旺,說血壓高,要多加注意。李大旺說:“沒事,沒事……”

      輕風吹來,趙橋的土地上麥浪翻滾,分明又是個豐收季。

      趙橋村的脫貧攻堅是在國家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全面推進實現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大聚合。短短幾年,趙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對于趙橋也經歷了一次陌生、熟悉、再陌生的過程,而兩次陌生,都讓我心悸不已。

      第一書記李勇就基礎設施扶貧曾給我算過一筆賬:近幾年,趙橋村圍繞著水利設施、道路交通、路燈照明、環(huán)境提升等實施一系列的項目,各級政府累計投資了約3000萬元。2017年全村戶戶通自來水,2018年全村改廁全部到位。目前,全村實現道路通組、路燈通組、主灌溉渠道全部改造、旱廁改造全面完成、主干道沿線綠化全部到位……

      這無疑是趙橋的一次革命,一次環(huán)境大提升的革命。我在農村長大,深知這樣的革命對于農村的重要。道路、水利決定了農業(yè)的基礎,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而道路更決定了農業(yè)的進出口,走不出,運不進,農村、農業(yè)、農民便永遠是封閉的。

      趙橋村通上自來水那天,胡宗芝給我打來電話,興奮得話帶顫音。我相信胡宗芝不僅給我一人打,她的親朋好友一定也給打了個遍。

      廁所革命更了不起。千百年來旱坑式廁所,臭氣熏天,蠅蛆亂竄,其景實在是恐怖。許多年來,城里人怕下鄉(xiāng),其中一怕,就是怕上廁所。趙橋的廁所革命很徹底,旱坑改水沖,一戶一廁,整潔、干凈、美觀。廁所改變了,環(huán)境隨之提升了,人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聯(lián)動效應特別的明顯。我以為貧窮既是物質的,也是意識的,廁所、水、路,是物質上的提升,讓趙橋人的認識來了個飛躍。

      這幾年,去趙橋村的城里人越來越多。趙橋的西瓜甜,沙瓤無籽,就種在三十畝的日光大棚里,現摘、現剖、現吃;趙橋的花朵鮮艷,野花怒放,櫻花含笑,格?;ǖ驼{。許多家戶門前種有小花園,栽種著鄉(xiāng)愁和美麗,香氣四溢,農家被襯托得格外寧靜。我?guī)е鴰孜荒贻p的同志走村莊串巷道,竟有幾位掉了隊,好半天才跟上來,原來他們看中了農家的桃杏,摘了、吃了,和農家敘了多會話,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趙橋的果子真甜。

      趙橋確實讓我陌生了起來。一條2.5公里長的大道游走在趙橋狹長的地域,兩邊花團錦繡大道,如一條長藤,長藤上結滿了“果實”——村莊、產業(yè)園、陽光蔬菜大棚、健身廣場、光伏基地。趙橋人把這路稱為景觀路、致富路、光彩路。我對光彩路的說法猶感興趣,光彩是表層的,更是發(fā)自內心的。

      趙橋好呀,趙橋竟成了旅游地,讓人久久觀賞。趙橋可觀賞的東西真的很多,擦肩而過的豐樂河,傳說紛呈的西涼城,曹操貯糧的新倉鎮(zhèn),蓬蓬勃勃的產業(yè)園,新潮不失古意的村莊,以及李大旺、胡宗芝們的故事……觀賞了,就會走進心里,油然間有了做個趙橋人的沖動。

      一場透雨下來,趙橋的土地上一片蔥綠,雨后太陽升得老高,鳥群向土地掠去,麥子要收割。

      在趙橋的土地上行走,小路阡陌,曲徑通幽。趙橋是精準扶貧的縮影,趙橋的今天正是扶貧成果的光彩呈現,勃動著扶貧、致富、奔小康的生機。

      時光匆匆,五個年頭過去,趙橋的天變藍了,土地變厚重了,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底氣足了,心情亮了。

      有老人向我招手,讓我們去她家小坐。老人幸福,溢于言表地要傾訴。日子過實在了,傾訴也成為了必需。

      趙橋確實需要傾訴,我想,傾訴該得是趙橋最新的辭條了。

      責任編輯??? 木?

      猜你喜歡
      黃菊土地
      我愛這土地
      “土地托管”讓荒蕪土地綠起來
      土地
      夏夜喜脫貧
      遠離『鼻炎鬧』 靜享黃菊之秋
      辛風楊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基于貪心啟發(fā)式算法的多目標二維切割問題
      母愛怎堪越界?獨居老太攜碩士“女兒”赴死亡之約
      分土地
      泰宁县| 曲周县| 东港市| 凤翔县| 天柱县| 兴安县| 凉山| 白银市| 土默特左旗| 阿克陶县| 永城市| 新竹县| 罗定市| 红原县| 石泉县| 柯坪县| 万年县| 张掖市| 饶阳县| 集贤县| 伊川县| 茶陵县| 荔浦县| 来凤县| 平阴县| 乌兰察布市| 和硕县| 马山县| 库车县| 克拉玛依市| 来凤县| 马公市| 东辽县| 美姑县| 蕲春县| 龙游县| 汶上县| 鄯善县| 沧源| 辽中县|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