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沙子
第一次在讀書會推薦王軍老師《歷史的峽口》這本書時,大部分小伙伴因為不了解王軍老師,看到這頗有些宏大的書名,不由地聯(lián)想起以往讀過的眾多“重量級”歷史書籍,于是一部分人否定了我的建議,一部分人沉默。
為什么歷史這個詞一躍入眼簾就會導致一部分人的否定和沉默?為何歷史這樣一個我們從進入學校教育就不斷被提及的概念,會讓一個人在成年后回避?我們到底該如何與歷史給人的沉重感和距離感舒服的相處?王軍老師的書從一個很有趣的角度給了我最優(yōu)的答案:如果你愛一座城市,請深愛。
北京是我成長生活的城市,我出生在一個小鄉(xiāng)村,可三歲以后的記憶都凝結在一座重量級的城市中:北京。
北京被歷史賦予了太多的故事和傳奇、地位和象征、喜怒和哀樂。我一向喜歡將物質世界擬人化,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本身就帶著觀察者的認知和情緒,就像我們提到歷史這個詞時內心的觸動一樣,如果你帶著關切和愛去看待當下的世界或者回顧過往的種種,或許一切也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王軍老師對北京的關注從城市的變遷著手,多年前讀過王軍老師早期出版的《城記》一書,其中關于北京城墻的拆除、梁陳方案的爭議,以及大量的老北京圖片資料,均讓人印象深刻。時隔多年,此次讀罷王軍老師的新書《歷史的峽口》,不禁又將《城記》找出來翻看,竟在兩本書的前言后記部分看到了某種相似,一種感動無以言表。好似多年前的一份愛,因為年紀尚幼,未能體味,如今偶遇,更加珍惜。
《城記》: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發(fā)來一份邀請,希望我能夠為紀念梁思成先生誕辰100周年的學術會議提交一篇論文……
……這段歷史太厚重了,宏大敘事的社會生活與坎坷多舛的個人際遇非淡墨所能承載。在對歷史資料的含化與創(chuàng)作過程的吐新中,我仿佛被送回到從前,無法逃脫來自彼岸的逼問:如果你是他,你又該作何選擇?生命的痛感讓我與歷史的主人公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溝通。
……這些年,我努力尋找著梁思成的足跡,在北京的各個角落里捕捉著他的回音,感受著這個城市的各種情緒。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認識論的這個怪圈,使我數(shù)度舉筆,卻欲言又止?!?/p>
《歷史的峽口》:
……在北京地鐵一號線,我打開這一天的“地鐵讀物”——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看了一會兒,我身前坐席上的一位老先生站立起來:“你在看孫先生的書!你在看孫先生的書!”他睜大了眼睛看著我,“沒想到你們還在看孫先生的書!”……“是啊,我在看孫中山先生的書,他的書很好?。 蔽颐摽诙?。“確實是好!他的觀點今天都不會過時!”……“我們從臺灣來大陸旅游,這是我太太。國父的書我們從小就念,他寫得太好了!可是,現(xiàn)在臺灣的年輕人都不念了。沒想到大陸還有人念!”……看著他們的背影,我一時百感交集。
……2011年,我參加辛亥革命100周年報道,研讀孫中山先生著作,被深深打動……
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歷的每一年,都是某個值得紀念的100周年。對于100年前發(fā)生在中國、發(fā)生在北京的那一段段故事,當下的我們只能用勤奮、嚴謹?shù)恼{查研究以及發(fā)自內心真誠的熱愛去發(fā)掘和記錄。
通過王軍老師對梁思成先生所做研究的整理和講述,梁思成這樣一個和中國建筑歷史緊密融合的名字變得真實鮮活起來。在《歷史的峽口》中《中國建筑史之新紀元》這篇文章里,加入了對林徽因先生的介紹,尤其摘錄了大量林徽因先生當年寫作的書籍和文章原文,詳細展現(xiàn)了梁林之學的發(fā)展過程和理論依據(jù),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既耐讀又能引發(fā)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她進一步指出:
獨有中國建筑敢袒露所有結構部分,毫無畏縮遮掩的習慣……幾乎全部結構各成美術上的貢獻。這個特征在歷史上,除西方高矗式建筑外,惟有中國建筑有此優(yōu)點。
從王軍老師的書中我同樣獲得了對于孫中山這個名字的立體化認識。我們對于歷史人物的了解從來是片面和臉譜化的,教科書、影視作品、歷史讀物,無論哪一個角度,都帶有傳播者的意圖。所以這么多年,我總疑惑,這些被貼著偉人標簽的人究竟為何值得銘記?是否因為主流宣傳與個人生活太過于脫節(jié),歷史事件與當下人的思維方式太難以產(chǎn)生共鳴?所以我們的知道如此膚淺,甚至我們的理解都存在歪曲。
王軍老師選擇研讀孫中山先生所寫的《建國方略》。寫作者在文字中傳達的思想和理念最直接也最誠懇,好的讀者能夠讀出作者的真實和虛偽,好的作家也能夠通過靈魂的觸角探測到人類之間與生俱來的共鳴。這樣的文字是精神的寶藏,肉體消逝,文字和思想的鮮活被一代又一代的閱讀者存在腦海。
他在《建國大綱》中寫道:“每縣開創(chuàng)自治之時,必須先規(guī)定全縣私有土地之價,其法由地主自報之;地方政府則照價征稅,并可隨時照價收買。自此次報價之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會之進步而增價者,則其利益當為全縣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p>
……“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是孫中山的建設綱領,這也是一百多年前,這位帝制終結者認定的中國轉型之道?!?/p>
《歷史的峽口》確實講的是歷史,可是,它不再側重于歷史的沉重,而是引導讀者見到歷史的規(guī)律和價值。書中提到的“歷史的峽口”更多指的是我們生活的城市北京,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面臨的重要轉變。
書中王軍老師花了重要的篇幅探討中國城市化轉型問題,中國的城市化是否有可能由土地財政模式轉向不動產(chǎn)稅模式?強拆式的城市化能夠演變?yōu)槠跫s式的城市化嗎?中國歷史上用來登記田畝的“魚鱗冊”究竟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讓城市人恐懼的高房價和城市公共服務的種種弊病到底是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我們都能夠從書中找到答案。
如果你對一個城市有愛,你會好奇她的成長過程,你會心疼她的拆改再造,你會思考她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種種矛盾為何發(fā)生。最重要的,你會期待她的未來發(fā)展,因為,她的未來里面,有你!你對自己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一定與這個城市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如果你愛一座城市,請細細品味她的過去,好好珍惜她的現(xiàn)在,并且,盡你的一份力,哪怕只是簡單的關切,為我們共同的將來,種下一份良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