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古代文字中的“吃”,并沒有“進食”的意思,而是指人說話結(jié)巴即口吃。漢高祖劉邦手下有個著名的大臣叫周昌,《漢書》本傳中有“昌為人吃”的記載,即指周昌是個結(jié)巴,絕非周昌被人吃掉的意思。古代講到吃東西,常用的是“食”字,如:食菽、食肉、食菜等,但又有“食酒、食水”等詞,可見還包括“飲”的含義。稍后,分得細一些,則以“噉、啗、啖、哺”表示吃,用“啜、呷、吮”表示飲?!逗鬂h書》載:“南方有噉人國”,那倒真是吃人的,而且“首生子,輒殺而噉之”,父母吃掉自己的頭生兒子,實在太殘忍了,不過可能是無稽的傳說。
有趣的是,古今用字已有變化,所表達的意思有些卻一脈相通?!端鍟飞咸岬接腥酥S刺被封為宰相的高颎、楊素“唯堪啖飯”,意即“只會吃干飯”。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至今仍然沿用嗎?《史記·魏世家》又有一句“欲啜汁者眾”,說的是有人想分得一點小小的富貴,直譯現(xiàn)代語即“想撈點兒油水喝的人多著哩”。此說至今在某些場合也常有人用。
古字多通假,如“哺”與“餔”通,“啜”與“歠”通。《楚辭·漁父》中的“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意即“為什么不吃那些酒渣喝那些酒汁”。《桃花扇》里有一句“游戲江湖圖餔歠”,字面很古,意思卻很通俗,就是“浪蕩江湖混一個吃喝”。
嚙和吮,現(xiàn)在分別表示吃喝的一種動作,古代也有用作吃或喝解的,如《九思》有“吮玉液兮止渴,嚙芝華兮療饑”之句。還有嚼和呷,古人也用來表吃喝,如蘇東坡家中有一年大麥豐收,即煮麥飯為餐,他的女兒們因此把吃飯稱為“嚼虱子”。關(guān)于“呷”,還有個動人的故事。唐時,任迪簡為節(jié)度使李景略麾下大將,有一次任赴李所設盛宴遲到,李命大觥罰酒,手下誤以釅醋為酒。任迪簡因知道李景略性格暴戾,手下有錯常遭殺戮,所以隱忍不言,喝了許多醋,在回家的路上吐血致病。后來事情傳開,全軍十分感動,李景略也因此不再恣意殺人。李死后,部下?lián)泶魅蔚虾啚楣?jié)度使,人稱“呷醋節(jié)帥”。
“嚼”字還有個古今相通的詞兒。今人稱說廢話為“嚼蛆”,古人也有此說,元人《西廂記》里有“怕不口里嚼蛆”之句,遠溯至《魏書》,有句云:“卿何處放蛆來”,“放蛆”仍是胡說八道的意思,與“嚼蛆”義同。至于近古時習用的“喫”字,現(xiàn)在已是“吃”的異體字。此字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里未收,可見是東漢以后才出現(xiàn)的新字,到唐代,詩文中常見,如杜甫詩:“梅熟許同朱老喫,松高擬對阮生論。”《唐詩紀事》還有個有趣的故事。貧士陸暢娶富家女,婢女每晨呈上一盆澡豆(相當于今之皂粉一類的清潔劑),陸暢不懂又不好意思問,每天沃湯喫掉,還對人說:“貴家多禮法,喫辣面真不好受?!?/p>
“吃”字雖多變遷,“吃飯著衣”總是不會弄錯吧?《宋稗類鈔》記有“著飯吃衣”之說,原來是指農(nóng)民收秋之后,怕冬天受凍,把口糧賣掉添幾件寒衣,謂之“著飯”;春荒時,斷糧了,又不得不用衣服去換點兒糧食來糊口,謂之“吃衣”。這個詞,顯示了古代農(nóng)民的窘困,跟統(tǒng)治者“食前方丈”“日食萬錢猶無下箸處”恰成鮮明對比。
至于“吃”究竟應在人們生活中占什么地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薄俺允菫榱嘶钪?,活著不是為了吃?!边@兩句名言,大概可以作為一種答案。
(王國良摘自《光明日報》/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