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成
江西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總站
魚苗也叫作“魚花”。孵化不久的幼魚,一般體長為6~9 mm。有人工繁殖的魚苗和來自江河的天然魚苗。魚苗從購買過來到放入池塘這段時間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因為運輸期會導致魚苗比較虛弱,下塘的時候轉換環(huán)境有可能讓魚苗不適應。那剛放的魚苗怎么喂養(yǎng)?吃什么長得快?如何提高魚苗下池后的成活率?
魚苗可以吃煮熟的蛋黃,養(yǎng)殖戶也可以自己買豐年蝦卵孵化,更方便,成本也低,也可以直接喂去殼的豐年蝦卵。豐年蝦卵孵化后,可以立即投喂,而等它成長為大個體的豐年蝦,就可以喂養(yǎng)稍大一點的魚苗。這種方法適合喂養(yǎng)多種魚,營養(yǎng)價值高、方便、干凈,不受季節(jié)影響。
初期魚苗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差,人工提高其體質的方法有限,養(yǎng)殖戶能做的就是為魚苗打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來互補,提高其成活率。消毒則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一般都是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消毒,每個角落都要均勻地撒到位,沉浸一段時間后將水放出,再二次沖洗,然后閑置約一周左右。池塘消毒的時候對于池底的淤泥和周圍一些較大的雜物都要清除掉。
每3 d 一次施追肥,讓水中輪蟲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魚苗孵化后,每日吃剩的食料積存水中,日久腐敗則會影響魚苗生活,因此需要換水。換水時,需要將魚和比較清的老水一起倒入新水中。也可每天從較肥的成魚池中抽部分水加到魚苗池,這樣既能為魚苗增加天然餌料,又能防止機井水過多而導致氣泡病的發(fā)生。第1 次脫水約在孵化后10 d 至半個月后進行,以后每隔半月進行1次。經(jīng)過3 次脫水的魚苗,全長已達2 cm 左右,應進行換水。由于魚的抵抗力較弱,換水溫差應保持在4℃內為宜。
魚苗下池后要做好預防寄生蟲和氣泡病的出現(xiàn),這是下池后最容易碰到的兩種情況。寄生蟲有車輪蟲、指環(huán)蟲等,這個用對應的藥劑治療即可,一般消毒做到位后寄生蟲出現(xiàn)概率會小很多。而引發(fā)氣泡病的因素較多,比如水中溶氧較多、氨氮之類的元素偏高等都可能會引發(fā)氣泡病。降氨靈之類的藥物對氣泡病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魚苗下水前要先試水,看看目前的水質是否合適養(yǎng)殖,等確認可以后再全部下池。此時的魚苗可依靠水中的浮游生物生存,所以下池之前最好可以先養(yǎng)水,讓魚苗有更多的食物。魚苗下池后不要立馬就將魚苗放入池塘放養(yǎng),這樣會減少魚苗的成活率。一般下池后需要讓魚苗在籠子里面生活一段時間,一是讓其適應以后池塘的生活,另一個就是育肥,然后分塘,大一點的魚苗生存能力較強,一般在3 ~5 cm時就可以分塘了。
后面的養(yǎng)殖步驟其實也是圍繞這些來進行,魚苗的生存環(huán)境等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的時候,其存活率自然就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