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百會
因近期申請國家賠償,張玉環(huán)再次引起輿論熱議。不少網友將問題聚焦在其被釋放“只是證據(jù)不足”這一點上,認為“疑罪從無并不代表沒有真正犯罪,只是證據(jù)不足”,只有“查出真兇才能證明其是無罪的,才能證明確是冤案,國家賠償理所應當”。
在法律上,張玉環(huán)已經無罪釋放,但在輿論場上,張玉環(huán)仍在遭受“疑罪之人”的困擾。張玉環(huán)的代理律師王飛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說,“現(xiàn)在還說他是嫌疑人的,都是自欺欺人?!?/p>
以下是王飛的觀點。
對社會公眾而言,“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可能還是比較專業(yè)的刑法理念,甚至現(xiàn)在我還在網上聽到說,張玉環(huán)被釋放并不是說他不是罪犯,只是證據(jù)不足而已,他仍然是重大犯罪嫌疑人。
靠虛假口供,把一個完全沒有嫌疑的人給抓了,然后對他實施殘酷的刑訊逼供,也就是先抓人后找證據(jù)。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被做成罪犯的可能,只需要3天,一個派出所(就能)搞定了。有觀點說,不是他干的,他為什么能招?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沒經歷過,經歷過一次,也許招得比他還快,都是肉體凡胎。
什么叫犯罪嫌疑人,(要確定其為)犯罪嫌疑人,除了他自己的口供之外,必須還要有一個直接的證據(jù)來指向他,這才叫犯罪嫌疑人。
當然立案的時候他是不可能有口供的,因為這時候他沒到案。(如果到案的話)通常這時候他就堅持“我沒干”。 這時候他的口供不可能指向他,那么(如果)要對他啟動刑事追訴程序,要對他限制人身自由,就必須有證據(jù),這個證據(jù)應該是直接證據(jù),而且必須是查證屬實的證據(jù),是一個真實的證據(jù),不能是有人誣告他,或者找一個人說這是他干的,“我親自看見他干”……這些東西是基于虛假的證據(jù)。
所以我覺得現(xiàn)在還說他是嫌疑人的,都是自欺欺人。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些事情與自己無關,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怎么可能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他們覺得只有窮人被冤枉,而實際上企業(yè)家、官員、警察,被冤枉的不也很多嗎?
安徽的于英生不就是政府官員嗎?杜培武是個警察,他們不照樣會遭遇到冤案?只不過你沒有攤上這個事而已,你攤上你跟他都是一樣。
(本文刊發(fā)于《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