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安如磐石”,是漢語的一句成語,意思是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動,形容非常穩(wěn)固,不可動搖,語出《荀子·富國》“國安于磐石”。“磐安”,也是浙江省金華市下轄磐安縣的縣名。
二十多年前,為了溯源中國的舞龍習俗,我就知道這個地方,但一直是臥游神交,實地探訪磐安卻是近年的事。近年來,我有幸兩次去磐安縣玉山鎮(zhèn)佳村采訪調(diào)查,對這塊土地有了一些粗淺的認知。江南地區(qū)多水,“水”與“龍”的傳說相伴相生,民眾對于“水”與“龍”的信仰傳承久遠,治民俗學者,不能不重視這個課題。
2003年,我從有關(guān)史跡書冊中查到有關(guān)神龍為解百姓干旱之苦,行云播雨,得罪天庭,被處以問斬的處罰的傳說故事。那些日子,金華縣天天下紅雨,更奇怪的就是在靈溪的岸邊,從天上落下一條被分割的巨龍身體,當?shù)匕傩罩篮?,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傳說與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磐安玉山鎮(zhèn)佳村陳亨和、金聲揚、胡本浩三位老人,自2008年以來,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佳村舞龍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為這一文化記憶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積極踏訪,記錄口述資料,所記資料:一是正月十五是靈溪巨龍的忌日、佳村人迎出龍燈的日子。東陽檔案館有“正月十五迎龍燈”的民俗記載;二是在玉山臺地素來有這樣的習俗,正月十五就要迎燈舞龍,人們際會茶場廟,朝拜茶圣許遜,茶場廟觀燈的人也就人山人海,甚是熱鬧。
磐安鄰近縣,如東陽、永康、義烏、蘭溪等縣市的舞龍盛況,在長三角地區(qū)獨樹一幟,在全國也是別具特色,浙中地區(qū)的“板凳龍”,俗稱“長燈”,是用一塊塊凳板串聯(lián)而成的游動的龍燈,一個接一個的板凳龍,寄托著民眾祈盼巨龍身軀能接合起來的美好寓意,似也可作為磐安佳村這個舞龍發(fā)源地的旁證。
當然,今天我們傳承龍文化,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也不是要回到“向龍王求雨”的過往時代,而是要了解和把握中國龍文化的精髓,弘揚那種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龍的精神,將這種古老的龍文化作為文化記憶的基點,以深厚的文化積淀,激發(fā)長三角地區(qū)各個城市的文化活力。
因為追尋舞龍文化的起源,令我與浙江金華市磐安縣結(jié)緣,也對這座浙中城市有了一點了解。唐代,今磐安縣一帶東部為唐興縣,東南部為縉云縣,西南部為永康縣,東北部為東陽縣。宋代也分屬東陽、永康、縉云和天臺等縣。明清已降,今磐安縣一帶分屬東陽、永康、縉云和天臺,隸屬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華府。1939年6月,從縉云縣、永康縣、天臺縣、東陽縣分出部分地區(qū),正式設(shè)立磐安縣,縣名謂之“磐安”。
就是這“安如磐石”的縣名,給了我很深的感悟,就像古人說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币粋€人經(jīng)商實業(yè)也好,研究學問也罷,立身處世,要奮發(fā)有為,需要這種“安如磐石”的定力,保持“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沉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