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富
(贛南師范大學 王陽明研究中心,江西 贛州 341000)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王陽明或陽明先生。王陽明作為“內(nèi)圣外王”的千古人物,“立功、立德、立言”多方面都頗有建樹。王氏為宦所至之地與心學澤被之處,如浙江、貴州、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建有數(shù)量眾多的陽明祠。陽明祠作為地方官民祭祀王陽明的空間場所,清人邵大成有言“以功以恩,道與功與恩同,宜百世祀矣”(1)乾隆《和平縣志》卷8《藝文》,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308。。各地陽明祠的祭祀角度與內(nèi)涵有所不同,或側(cè)重于事功與政績,簡稱“功祀”;或側(cè)重于心學與文教,簡稱“道祀”。目前,學界對陽明學研究,從研究地域看,主要側(cè)重在“出生之地”的浙江、“悟道之地”的貴州、“實踐之地”的江西,而廣東、廣西等地王陽明研究相對薄弱;從研究內(nèi)容與視角看,少有學者從祠廟角度去探討陽明祠與地域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1-2]本文以明清時期的廣東陽明祠為研究對象,在梳理陽明祠修建數(shù)量的基礎上,以惠州府和平縣王文成公祠與潮州府海陽縣懷惠祠為個案,探討“功祀”與“道祀”兩種不同類型的陽明祠在祭祀內(nèi)涵與地域分布上的差異,以期更好地理解陽明文化在廣東的傳播與影響。
王守仁,明成化八年(1472)生于浙江省紹興府余姚縣。弘治十二年(1499),賜進士出身入仕。明武宗時劉瑾擅權(quán),王陽明因上言而貶謫貴州修文龍場驛驛丞,大悟“圣人之道”。迨劉瑾伏誅,重新啟用,仕途高升。正德十一年(1516),王陽明出任南贛巡撫,主政期間雖大部分時間駐留于江西,然在廣東仍留下不少足跡。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征三浰,平大帽山、浰頭,奏設廣東和平縣。王陽明一邊平亂捕盜一邊講學興教,方獻夫、薛侃等嶺南學子紛紛從師王陽明,“嶺南王門”成為陽明心學重鎮(zhèn)之一。嘉靖六年(1527),任都御史兼任兩廣巡撫,征廣西思恩、田州路經(jīng)廣東。次年,平定思田之亂,破八寨、斷藤峽之亂,興學校,撫新民。(2)萬歷《廣東通志》卷13理學,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6:341。至廣州講明圣學,授“知行合一”之道,后拜謁伏波廟,祀增城先祖廟。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陽明于廣東平叛啟程返家,途經(jīng)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病逝。隆慶元年(1567),下詔贈先生為新建侯,謚文成。迨萬歷十二年(1584),王陽明獲準從祀孔廟,奉祀孔廟東廡第五十八位,嶺南陽明心學取得較大發(fā)展,與白沙心學、甘泉心學等形成嶺南心學百花齊放局面。
隨著王陽明平定廣東地方社會動亂,招集門人“致良知”之教,掃除“山中賊”與“心中賊”,廣東許多地區(qū)的政治、社會、文教等煥然一新。各地官府及士民為紀念與表彰王陽明的文治武功,諸多府縣紛紛修建陽明祠,具體興修情況詳見表1:
表1 明清廣東各地興修陽明祠統(tǒng)計表
表1所錄陽明祠材料均來源于地方志,地方志作為一種特殊的官方文本,具有相對較大的主觀選擇性與局限性,或因祠廢而未記,或因祠不顯而未載,地方志未有相關(guān)陽明祠記載并不代表該區(qū)域完全沒有建立過陽明祠。此外,萬歷十二年(1584)以后,各地孔廟紛紛增祀王陽明,此處亦不做統(tǒng)計。
從初修時間而言,廣州三賢祠與潮州陽明祠未知修筑時間,大多陽明祠為明代修建,四鐵御史祠為萬歷年間修筑,其余為嘉靖年間修建,僅韶州四賢祠為清康熙時修建,多所陽明祠清代因傾廢重修,暫不敘述。從祠廟祀主來看,廣州番禺縣、南雄州、潮州等地陽明祠以王陽明為唯一祀主,其余陽明祠則有多位祀主;惠州和平縣王文成公祠以王陽明為主祀,其他人為從祀;肇慶府四鐵御史祠以馮恩為主祀,王陽明為從祀;其他陽明祠大多為理學祠,以周濂溪為主祀,王陽明為從祀。從祠廟地址來看,潮州懷惠祠與惠州景賢祠在府縣城外,其余陽明祠多在府縣城內(nèi)。從倡修人員來看,廣州三賢祠、潮州陽明祠、肇慶四鐵御史祠未有確切倡修人員記載,除薛侃倡建的潮州懷惠祠外,其余陽明祠大多為地方官員倡修。
從廣東陽明祠的地域分布來看,分布于廣州、潮州、惠州、肇慶、南雄、韶州等地,散布全省四方,分布范圍頗廣。從入祀角色與祭祀內(nèi)涵來看,廣東陽明祠可劃分為“功祀”與“道祀”兩種不同類型祠廟。廣東陽明祠稱謂各有不同,稱“陽明祠”“王文成公祠”“懷惠祠”“三賢祠”“四賢祠”等,陽明祠稱謂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祭祀內(nèi)涵的不同,如祠名冠以“王文成公”“御史”字樣多體現(xiàn)其事功,祠名帶有“陽明”“賢”等字樣則多體現(xiàn)其心學思想?;葜莺推娇h王文成公祠、肇慶高要縣四鐵御史祠等屬于“功祀”陽明祠,大多位于粵西、粵北山區(qū),廣州府王陽明先生祠、三景祠、潮州府懷惠祠、陽明祠等屬于“道祀”陽明祠,大多位于粵東、粵中沿海地區(qū)。兩種不同類型的陽明祠以惠州府和平縣的王文成公祠與潮州府海陽縣的懷惠祠最具代表,故下文以二祠具體探討“功祀”與“道祀”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陽明祠,以此更好地探討王陽明“文治武功”在廣東地域上的差異性。
明代廣東和平設縣之前,舊屬惠州府龍川縣,“蘊萬山之中,藏千壑之內(nèi),四圍高峰,屏列一帶”(3)乾隆《和平縣志》卷1《輿地》,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61。,境內(nèi)浰頭(今浰源鎮(zhèn))處龍南、龍川二縣接壤之所,崇山絕壑,流民、賊寇流入其內(nèi),素為“賊窟”。明弘治年間,“賊寇”池仲容盤踞浰頭,屯兵上千,危害贛粵邊界。明代大學士費宏有言:“惠之龍川北抵贛,其山谷賊巢亡數(shù)百,而浰頭最大,浰之賊,肆惡以害吾民者亡慮數(shù)千,而池仲容最著”,[3]以致官府一度“剿之不克,撫之不從,當事者亦付之無可奈何而已”(4)天啟《贛州府志》卷18《紀事志·郡事》,成文出版社,1989:1699。。池仲容勢力壯大,“雖亦剽劫擄掠是資,而實懷僭擬割據(jù)之志”,[4]406僭號稱王。正德十三年(1517),南贛巡撫王陽明上疏剿請,計滅池仲容,征剿浰頭賊。事后奏請設縣,“宜乘時修復縣治,以嚴控制”,[4]1252-1253割龍川縣和平、仁義、廣三以及河源縣忠信四地增設和平縣,以期民知禮教,奸宄衰息。
明嘉靖五年(1526),劉琰出任和平縣首任知縣,“以文成公平賊建邑有功,詳請設祠”(5)乾隆《和平縣志》卷2《事紀》,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75。,于縣署后堂建王文成公祠,又稱王都祠、陽明王公祠、王文成公報功祠,每年春秋仲月二祭,日備牲帛致祭。正祠規(guī)模為一堂三楹,中堂三間供奉王陽明塑像,左右耳房各四間,正門掛有“王文成祠”匾額。[5]其后王文成公祠多次重修與改遷,其中有兩次較大規(guī)模重修。第一次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祠宇歲久陊剝不治,和平知縣孫應崧主持鳩工重葺,之前興建王文成公祠,“祠舊未有記”,[6]307撰有《重修王文成公報功祠記》,勒石記之,載入縣志。第二次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明清易代,“陽明王公祠,縣署后堂三間,東西耳房各四間,今倒塌”(6)康熙《和平縣志》卷8《秩祀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29。,知縣邵大成主持重修。邵大成是浙江余姚人,為王陽明同鄉(xiāng),自幼崇拜王陽明。在重修王文成公祠后,邵大成請當時頗具名氣的同鄉(xiāng)邵廷采撰寫《和平縣重修王文成公祠碑記》,“叔祖恕庵先生為和平宰,初至,即構(gòu)新文成祠堂而使屬采曰:此和人所欲,君三世守陽明書,知其政績,其為我勒茲碑?!盵4]1532邵大成也親自撰寫《重修王文成公祠記》,勒石記述了王陽明之事功,“公之以兵底定南土也,曰撫贛,曰擒濠,曰征田州,曰討斷藤,而撫贛之功,則平?jīng)祟^為最。其時新設之縣有三,曰漳之平和、韶之崇義、惠之和平,而和平處四邑之中,當三省之會,其規(guī)模措置為尤大?!盵7]為維持祠宇日常運行,邵大成提出“歲春秋仲月上戊日奉支均平銀兩五兩致祭,另士民收祭田租擇吉祭拜”(7)乾隆《和平縣志》卷3《秩祀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211。規(guī)定,祭田多有祠內(nèi)僧人經(jīng)理。
迨至乾隆二十年(1755),和平縣王文成公祠歲久破敗剝蝕不治,知縣曹鵬翊改建邑內(nèi)五云書院為王文成公祠。乾隆《和平縣志》記載,五云書院在城內(nèi)關(guān)圣廟左,為順治年間奉巡撫李士正檄建之義學,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縣韓師愈更名為五云書院,擴建為十八間。(8)乾隆《和平縣志》卷3《學校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209。自明嘉靖五年知縣劉琰興建王文成公祠獨祀王陽明以來,至清嘉慶年間,祠內(nèi)增加了配祀甘亮、尹惟日、王植等三人。(9)嘉慶《和平縣志》卷3《秩祀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413。
甘亮,江西永新人?!扒∈?1745),知縣吳勤光以甘公亮久已,配享王公?!?10)乾隆《和平縣志》卷3《秩祀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213。然孫應崧《重修王文成公報功祠記》記:“獨舊守蓮坪甘公,□懋且顯,乃舉祀名宦,仍檄和邑配食公旁”,[6]307可知早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甘亮已配祀王陽明。王陽明奏設和平縣,本應從“亂世”進入“治世”,以達“民知禮教,奸宄衰息”之目的。然王陽明平池仲容七巢之地,計平五巢,對岑岡李鑑、濁溪謝祥二巢采用招撫羈縻政策。迨至李鑑之子李文彪,“南贛諸巢惟葉槐為最盛,惟文彪為最久,其所部各不下萬余人”(11)《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284,嘉靖四十年四月“庚寅”條。,和平縣境內(nèi)再次成為“盜區(qū)”之地。山西御史曾舜漁撰《祀郡侯甘公碑記》:“甘公當日寔贊書文成,以城和平而戢群盜功,與文成相將,尤當分宜俎豆于邑祠,而隆駿奔焉?!盵8]嘉靖《惠州府志》亦載“時(和平)縣初立,知府甘公亮、同知莫相之勞為多。”(12)嘉靖《惠州府志》卷6《建置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394。故惠州知府甘亮因和平建置、平定李文彪等功配祀王文成公祠。
尹惟日,湖廣茶陵人,順治十二年(1655)至順治十六年(1659)任和平知縣。明清易代,地方秩序混亂,和平縣城為“叛兵”所踞,邑內(nèi)民房被拆,百姓流離。岑岡李文彪被剿滅后,因岑岡接連江右,兼扼九連山險要之地,官府曾設把總一員駐防。順治辛卯年(1651),岑岡一帶失守,致使九連山“賊寇”猖獗。順治十二年(1655),尹惟日出任和平知縣,“會七省兵馬不克破巢,公以單騎深入招撫,賊感泣來歸?!?13)乾隆《和平縣志》卷4《秩官·宦跡》,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225。尹惟日平定九連山“盜寇”,收復岑岡地區(qū)。順治十四年(1657),派駐官兵繼續(xù)駐扎岑岡,修葺營房250間,使得“兵得扼要以守險,民得藉衛(wèi)以安居”(14)乾隆《和平縣志》卷4《秩官·宦跡》,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225。。和平邑民為感恩其德,設立祭田配祀王文成公祠。
王植,直隸深澤人,雍正四年(1726)至雍正七年(1729)任和平知縣。任職三年期間,政事、文學俱有實政。和平縣邑人朱文麟撰《王公實政》載其“清靜為理而勤于政事,淡泊明志而美于辨。公愷悌宜民而嚴于執(zhí)法。初下車即標陽明公,求通民情,愿聞已過八字于宅門。凡舊政之善,皆擇而從之,不好更張……輕火耗,屏陋規(guī),絕苞苴,正供之外,民間未嘗費一文錢。公捐歲數(shù)百金,一一解槖,民間亦未嘗見一紙票。至于修文廟、城隍,盡為倡捐。城池、汛地、兵房則獨力捐葺,其不肯以土木之功累民,而有廢必舉……重風教,尤謹祀典。將去,猶更正文成公像,詳請改祀關(guān)圣于北城?!盵9]因王植在和平縣實政,民眾將其搬入王文成公祠,接受邑民供奉。
明嘉靖五年(1526),和平縣王文成公祠因王陽明創(chuàng)設縣治之功而加以追崇與祭祀,其后惠州知府甘亮、和平知縣尹惟日因平定地方動亂有功而入祀王文成公祠,和平知縣王植亦因?qū)嵳Χ腱胪跷某晒簦娜私砸蚬Χ?。隨著時間推移陽明祠祭祀內(nèi)涵有所變化,自清康熙開始,邵大成有云:“公而從祀孔子也,宜祀也。功在南贛也,宜祀也。始創(chuàng)茲邑也,又宜祀也。文廟之祀公也,以道而茲邑之祀公也。以功以恩,道與功與恩同,宜百世祀矣?!?15)乾隆《和平縣志》卷8《藝文》,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308。邵氏認為和平縣王成公祠不僅要紀念王陽明對和平縣平亂創(chuàng)縣之功,亦應學習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拔嶂澋亟袒粽羧者M,將有起而發(fā)陽明自學者,于是焉在。先生(邵大成)特修斯祠以待其人,非徒為閭閻申春秋禱祀報賽之義已也?!盵4]1533由此,邵大成把對祭祀王陽明的認識與意識提高到新的程度,使和平縣王文成公祠兼具“功祀”與“道祀”兩種類型。從祭祀內(nèi)涵與入祀方式來看,四位祀主皆因功而祀,雖自邵大成提出增添“道祀”內(nèi)涵,然王文公祠“功祀”內(nèi)涵還是遠超“道祀”內(nèi)涵,仍為典型的“道祀”陽明祠。其后,和平縣歷任長官始終保持對王文成公祠的祭祀傳統(tǒng),或祭文,或詩文,歌頌王陽明在功業(yè)、文教上對和平縣的貢獻。
明正德初年(1506),王陽明于貴州龍場悟道,創(chuàng)立了陽明心學體系,無論是在貴陽書院講授“知行合一”之理,還是傳述“致良知”之學,這些學說都極大地沖擊了程朱理學,成為當時的一門“顯學”。據(jù)《王陽明全集》所記親傳弟子56人,其中潮州弟子4人,若算私塾弟子及再傳弟子,則“王陽明先生門徒遍天下”(16)李贄:《焚書》卷2《大孝》。從陽明親傳弟子地域分布來看,浙中、江右、泰州為陽明心學重鎮(zhèn),而廣東所處嶺南地區(qū)常被視為陽明心學邊緣地區(qū)。黃宗羲《明儒學案》按地域劃分了7個王門后學學案,《閩粵王門學案》即為其中之一,該案載有學者小傳9則,潮籍學者占其五,論學資料則輯錄潮州薛侃一家及薛侃弟子周坦,所謂“嶺南王門,潮州獨勝”。
潮州最早師從王陽明之人為鄭一初。[10]鄭一初(1476-1514),字朝朔,號紫坡,揭陽籃兜人?!靶廖?1511)之冬,朝于京師,君為御史,我留銓司。君因世杰,謬予是資。予辭不獲,抗顏為尸。君嘗問予:圣學可至?余曰:然哉,克念則是。隱詞奧義,相與剖析,探本窮源,夜以繼日?!盵4]786薛侃的《鄭紫坡傳》又載:“師陽明先生于京師,日與橫山、笠溪諸賢問質(zhì)究竟,始聞圣人之學?!盵11]251鄭一初師從王陽明時間為正德六年,然而正德九年(1514)其因病早逝,未能在潮州傳播王學。鄭一初后,潮州揭陽人楊思元從學王陽明。楊思元從學陽明情形因史料缺載無法得知,只能推斷從師時間在正德十年(1515)之前。該年楊思元歸潮州,王陽明《書楊思元卷》以“謙默”二字誡之,然歸后默默無聞,似對潮州王學傳播未起作用。潮州地區(qū)早期入王門者,有鄭一初、楊思元二人,以鄭一初最為突出。陳澤芳指出薛侃亦是受到鄭一初影響才從事陽明問學,[12]然論嶺南王門引領(lǐng)者,則非薛侃莫屬。
薛侃(1486-1545),字尚謙,陽明贈其號中離,廣東揭陽人。正德九年(1514),薛侃在南京拜入王陽明門下,“赴南宮不第,聞陽明官南畿鴻臚,講孔孟周程之學,遂就南監(jiān)師事焉”。[11]422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疏乞歸養(yǎng),從學王文成于贛,四年而后歸。[13]656正德十三年(1518),王陽明帶兵出征三浰寇亂,“廨中事累尚謙,小兒正憲,猶望時賜督責”,請薛侃為其子王正憲老師,代理巡撫官署日常事務。由此可見薛侃深得王陽明倚重,在陽明眾多弟子中有著較高地位與影響力。在薛侃的推薦引領(lǐng)下,潮州士子薛俊、楊驥、楊鸞、陳應麟、余善、林聞、劉益、陳明德、陸大策、陳思謙、鄭三極等數(shù)十人紛紛從學陽明。王陽明有言:“潮在南海之涯,一郡耳。一郡之中,有薛氏之兄弟子侄,既足盛矣,而又有楊氏之昆季。其余聰明特達,毅然任道之器,以數(shù)十。”[13]655薛侃編刻了諸多陽明著作,擁有許多首功之舉,首鈔《朱子晚年定論》,首刊《傳習錄》,首編《陽明先生則言》,首刻《陽明先生詩錄》、首先謀纂陽明年譜等。[10]這些陽明著作的刊刻,促使了陽明心學的廣泛傳播。
自出仕以來,薛侃前后三次在家鄉(xiāng)講學,陽明心學亦開始在潮州地區(qū)廣泛傳播。第一次正德十四年(1519),薛侃、楊驥二人講學于金山(今潮州市區(qū))玉華書院,一時學者,翕然從之。(17)嘉慶《澄??h志》卷19《人物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516。第二次嘉靖三年至五年(1524-1526),薛侃母喪,廬墓中離山中,“聚處四方生徒,講明正學”(18)乾隆《揭陽縣志》卷7《藝文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537。,乾隆《揭陽縣志》載此次講學盛況:“四省同治聞風遠來,至不能容,各自架屋以居,會文考德,興發(fā)益多”(19)黃佐:《中離山記》,載乾隆《揭陽縣志》卷7《藝文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537。。第三次嘉靖十年(1531),薛侃遭人構(gòu)陷,削職為民,延陳明德為師,講學于潮州宗山書院。由于薛侃不遺余力推行陽明之學,潮州陽明心學廣為傳播。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542-1545),薛侃應邀在惠州豐湖永福寺、東莞玉壺洞講學,進一步擴大了陽明心學傳播。故鄒守益有言:“潮學之興,自中離始,中離之學,師先生而得其宗者也。書院之建,遠近宗依,崇師報本,萃士修學,固情義有不容已者,益也?!?20)康熙《海陽縣志》卷4《藝文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48-149。
嘉靖十一年(1532),為傳播陽明心學,薛侃與潮中士民一起創(chuàng)建宗山書院。薛僑《中離公行狀》載:“一日,父老攜子弟至山齋曰:‘陽明德澤在吾潮,而人莫辨。先生惠益于吾鄉(xiāng),于今益顯。故士民追思之,立宗山祀焉。一以報功,一以修學。’先生曰:‘此諸公事也。予惟襄之盛舉,克成一方之幸也?!T士乃鳴諸當?shù)溃瑩岚磪擒嫦?、洪覺山成厥志?!盵11]429一時之間,宗山書院成為潮州王學傳播中心,潮州士子常常在此講學、聚會,研習陽明心學,形成了潮州王門學派。薛侃倡建宗山書院不僅為陽明心學信奉者提供了祭祀王陽明絕佳場所,亦為王門講學聚會搭建了重要交流平臺,直接推動了潮州王學的傳播。許多潮州士子在各自故鄉(xiāng)建立書院,聚徒講學,使陽明心學在潮州蔚然成風。明代著名文學家王慎中嘆言:“當時東南楚越之交,盛為王學者,莫如紹興、吉安,獨潮之風不下于二郡,可謂盛矣?!盵14]
宗山書院作為潮州王學活動中心,位于海陽縣宗山地,舊名葉巖,后改為懷惠祠。該祠中間為祠堂,左為講堂,右為經(jīng)樓與宴會廳,環(huán)翼書舍,可居百人,建置規(guī)模頗大。嘉靖《潮州府志》載:“懷惠祠,在城西南四十里,鄉(xiāng)行人薛侃倡議祀陽明王守仁,有安福鄒守益記。”(21)嘉靖《潮州府志》卷4《祠祀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55。潮州府海陽縣祭祀陽明場所不僅有懷惠祠,還有縣治西的陽明祠,然史籍卻載難窺其貌,有待考證。懷惠祠,乃潮州人士感懷王陽明之恩惠而祭祀。然鄒守益《懷惠祠記》載:“先生未嘗履其地,施其惠,何祠爾矣?”(22)康熙《海陽縣志》卷4《藝文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48。有學者依據(jù)王陽明詩作《游陰那山詩》認為王陽明曾履跡潮州,[15-16]然束景南考證該詩為偽作。[17]即使王陽明未有履跡潮州,潮州學士仍然建祠祀之,可見其對陽明心學之崇拜。
嘉靖七年(1528),王陽明平思田之亂班師羊城廣州,講故政教,潮州多士趕赴朝拜,士民恩澤則被,“乃鄉(xiāng)耆洪瞻、生員王鑪輩請于大巡吳君麟,允建宗山書院,尸而祝之”(23)康熙《海陽縣志》卷4《藝文志》,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148。。為維持書院祭祀與講學的正常經(jīng)營,最初由薛侃出租50募人看守香燈,潮州同知劉魁置租90,御史洪垣撥發(fā)寺租200石。后懷惠祠續(xù)正祀典,官租90,奉例鬻寺田,取其寺租而鬻之民,常年收至百租,以致宗山書院經(jīng)營不衰。歲延有學行1人,主教給租40石,增募守看20,差輸15,剩余則為香燈、募役、修葺之費,如此宗山書院運作逐漸正規(guī)化。宗山書院納入邑內(nèi)正祀,令府縣佐貳官徭編門役,春秋遣官主二祭,服從約20人,鄉(xiāng)耆、生儒亦參加陪祭,約百人或五六十人,官民一起參與祭祀,祭祀規(guī)模龐大。懷惠祠因王陽明“德威遐被,風教宏敷,人心感慕”而被潮汕學士倡建,倡建人及祭祀人群亦多陽明弟子或崇尚陽明心學之人,意在“庶身明先生之教,無負爾鄉(xiāng)達倡率之意,良師帥作興之心而祠”(24)雍正《海陽縣志》卷10《藝文二》,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479。。潮州懷惠祠作為潮州王學講學聚會場所,以及陽明心學信奉者祭祀王陽明場所,從祭祀內(nèi)涵與入祀方式不難看出其為典型的“道祀”陽明祠。
從入祀角色與祭祀內(nèi)涵來看,以惠州和平縣王文成公祠為代表的“功祀”陽明祠大多位于粵西、粵北山區(qū),而以潮州府海陽縣懷惠祠為代表的“道祀”陽明祠大多位于粵東、粵中沿海地區(qū),這兩種不同類型陽明祠在地域分布上存有較大的差異性,而這種地域分布差異與南贛巡撫區(qū)劃設置、陽明心學傳播差異、區(qū)域文教程度等有著較大關(guān)系。
“功祀”陽明祠與南贛巡撫政區(qū)設置有很大關(guān)系。明弘治八年(1495),為解決閩粵贛湘四省交界因盜匪猖獗而引起的地方動亂問題,朝廷設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一職,專門處理四省邊界“盜亂”事宜,簡稱“南贛巡撫”,治所設于贛州,統(tǒng)轄江西贛州、南安、廣東南雄、韶州、潮州、惠州、湖南郴州、福建汀州、漳州等八府一州之地。(25)贛南巡撫設置時間存有不同說法,管轄區(qū)域亦有變動,具體詳見唐立宗《在“盜區(qū)”與“政區(qū)”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2002年。廣東惠州、韶州、南雄等地作為南贛巡撫轄區(qū),地方社會相對動蕩,王陽明在這些地區(qū)的主要功績在于平定動亂,這些地區(qū)亦因功而祀王陽明,故惠州和平縣王文成公祠、南雄州陽明祠、肇慶高要縣四鐵御史祠等皆表現(xiàn)出“功祀”陽明祠特征。
“道祀”陽明祠與嶺南陽明心學傳播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皫X海之士,學于文成者,自方西樵始。及文成開府贛州,從學者甚眾?!盵13]655嶺南地區(qū)最早師從王陽明的是廣東南海人方獻夫。據(jù)黃宗羲的《閩粵王門學案》所載嶺南王門學人有9人,這些人按籍貫地域可劃分為潮州府的鄭一初、薛侃、薛尚賢、楊驥、楊仕鳴,廣州府的方獻夫、梁焯,惠州府的周坦。潮州府與廣州府作為嶺南陽明心學的重要地域,王陽明一度在廣州講學授理,故廣州府王陽明先生祠與三景祠、潮州府懷惠祠等也呈現(xiàn)出“道祀”陽明祠特征。
進士是衡量一個地區(qū)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明代廣東許多進士為陽明弟子,如鄭一初、薛俊、薛侃、翁萬達、周碩勛等,潮州狀元林大欽等人雖不是陽明弟子,卻深受陽明學說濡染,多次講學于懷惠祠,[18]這些進士傳播著陽明文化。據(jù)對廣東進士地理分布進行統(tǒng)計,明清兩代廣東進士1831人,其中廣州府1077人,潮州府297人,肇慶府105人,惠州府97人,其余府州共計255人。[19-20]廣州府與潮州府共有1374位進士,占全省進士總數(shù)的75%,明清廣東文化以廣州、潮州兩府最為發(fā)達,廣州府最盛,潮州府次之,其余府州文化水平較低。明清廣東地區(qū)文化差異與“道祀”“功祀”陽明祠地域分布差異基本相一致,“道祀”陽明祠大多位于粵東、粵中等文化發(fā)達沿海地區(qū),“功祀”陽明祠多位于粵西、粵北山區(qū),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特征。
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廣東作為王陽明的“事功”與“言教”之地,其一邊平定地方動亂,一邊講學授眾。廣東各地皆受其恩澤,惠州府、潮州府、廣州府等地為紀念王陽明修建了大量陽明祠。陽明祠作為祭祀王陽明的空間場所,各地祭祀角度與內(nèi)涵有所不同,或“因功而祀”,或“因道而祀”,大致分為“功祀”與“道祀”兩種類型。需要指出的是,兩種類型的陽明祠并非絕對,“功祀”陽明祠與“道祀”陽明祠之間有時存在轉(zhuǎn)化,有的陽明祠也可能兼具“功祀”“道祀”兩種特征?!肮搿标柮黛粢曰葜莞推娇h的王文成公祠最具代表,集中體現(xiàn)了王陽明在廣東所取得的事功,“道祀”陽明祠又以潮州府海陽縣的懷惠祠最具代表,反映了廣東陽明心學在潮州乃至廣東的傳播。廣東陽明祠雖然大多府州皆建有,具有廣泛性,然而陽明學在廣東地區(qū)傳播卻具有不平衡性特征,這點從明清廣東陽明祠的地域分布就可以看出,“功祀”陽明祠大多位于粵北、粵西山區(qū),“道祀”陽明祠大多位于粵東、粵中等文化發(fā)達沿海地區(qū),它們有著相對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特征,而造成這種地域分布差異主要原因來自南贛巡撫區(qū)劃的設置、嶺南陽明心學的傳播差異以及各地文教程度的強弱等。陽明祠作為陽明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從祠宇入手分析明清時期王陽明在廣東的事功政績以及嶺南陽明心學的傳播不失為一個新穎的考察視角。陽明祠這種祠宇載體很大程度能夠反映王陽明及其文化對地方的影響,祠宇的考察也很大意義上可以還原一種作為社會史存在形態(tài)的陽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