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美術,可是又覺得美術很神秘。其實,美術有什么難呢?因為扣了個“美”的大帽子,人們的思維便馬上聯想到漂亮,但“美”是什么,至今沒有定論,美術創(chuàng)作的關鍵也不在“美”和“像”。不管在別人眼里是好是壞,自己自得其樂的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當然,要獲得享受,必然要投入,畢竟美術里還有個不用解釋都知道是啥意思的“術”呢!這也是需要投入的。怎么“投入”呢?用計謀??!老祖宗不是留下個三十六計嗎?咱不妨拿來一用!
這怎么用?不要著急,讓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龍念南老師來解釋一下,看他如何在美術中玩轉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
第一套勝戰(zhàn)計——第一計瞞天過海第二計圍魏救趙第三計借刀殺人第四計以逸待勞第五計趁火打劫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zhàn)計——第七計無中生有第八計暗度陳倉第九計隔岸觀火第十計笑里藏刀第十一計李代桃僵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zhàn)計——第十三計打草驚蛇第十四計借尸還魂第十五計調虎離山第十六計欲擒故縱第十七計拋磚引玉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zhàn)計——第十九計釜底抽薪第二十計渾水摸魚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戰(zhàn)計——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zhàn)計——第三十一計美人計第三十二計空城計第三十三計反間計第三十四計苦肉計第三十五計連環(huán)計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美術實踐之連環(huán)計
古人原話: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經典釋義:敵眾我寡,不能抵擋之時,使用此計謀,使敵人自己牽制自己,為我方將其各個擊破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將領巧妙地運用此計,就像有上天眷顧一樣。
從字面上看,連環(huán)計是說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使用計謀。面對“將多兵眾”,千萬不能以卵擊石,得“使其自累”,得“承天寵也”,也就是努力得到上天的寵愛,讓強大的敵人自己跟自己斗。
面對復雜的表現對象,咱們畫畫也好、雕塑也好,完全真實地表現就像和強大的“敵人”硬干,肯定完蛋。所以得用計謀,讓“敵人”自己幫助咱們完成創(chuàng)作。使用連環(huán)計,咱們要利用的肯定是“敵人”能夠“連”和“環(huán)”的地方。這些地方在哪兒呢?咱們找個典型看看。
豐子愷,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是一位在多方面都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奥嫛边@個詞就是從他那兒誕生的,是從一幅表現人但畫面上沒有人的畫中誕生的。那時他還是一位中學老師。
豐子愷論藝術家:藝術以人格為先,技術為次。倘其人沒有芬芳悱惻之懷,而具有人類的弱點(傲慢、淺薄、殘忍等),則雖開過一千次個人作品展覽會,也只是“形式的藝術家”。反之,其人向不作畫,而具足藝術的心,便是“真藝術家”。故曰,無聲之詩無一字,無形之畫無一筆。在現今的世間,尤其是在西洋,一般人所稱道的藝術家,多數是“形式的藝術家”。而在一般人所認為非藝術家的人群中,其實有不少的“真藝術家”存在著,其生活比有名的藝術家的生活更“藝術的”。
豐子愷從小就對線條和色彩敏感。因為他家是開染坊的,打小他就把為他開蒙的《千家詩》里的黑白人物全用染料涂成了彩色。他描摹人物畫譜,還經常給同學、鄉(xiāng)親們畫像。最不得了的就是小小年紀就應私塾先生的邀請為學校畫孔子像供人瞻仰。
1921年初,豐子愷赴日本學習考察藝術。在一個舊書攤上,他發(fā)現了一本《夢二畫集·春》,一下子就被清新脫俗的簡筆畫吸引了,詩畫相融的風格引起了他觀念和情感上的極大共鳴。豐子愷稱之為“無聲之詩”,特別推崇畫中“詩趣的豐富”。他認為,最好的詩應該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最好的畫則是平淡天真的,夢二的畫,摒棄了漫畫的戲謔,專門描繪日常的生活場景,但其中又表現出深沉嚴肅的人生滋味,理趣并重,與豐子愷的感受一拍即合。
從此,豐子愷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1924年,他發(fā)表了《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文學周刊》在發(fā)表包括這幅作品在內的一系列豐子愷作品時,冠之以“子愷漫畫”,這是“漫畫”第一次在中國正式出現并開始流傳。
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年代,豐子愷正在一所中學教音樂和美術,住在一座被自己稱為“小楊柳屋”的簡陋瓦舍中。這所叫春暉的中學并不是建立在鬧市,而是位于浙江上虞偏遠的農村,依傍在一個被叫作白馬的湖畔。那是一個物質生活雖然簡單,但是精神生活絕對豐富的年代。作為中學老師,豐子愷美術和音樂“通吃”,他教導學生:藝術能夠陶冶性情,使生活富有意義,能夠使人超脫卑微、痛苦、迷茫的生活。教得絕對“?!?。
說到漫畫創(chuàng)作,豐子愷自然也是時代大家。他認為“藝術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類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無生物;犬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靈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所以他的作品中絕對不缺乏愛和美的情趣。
實戰(zhàn)演練
看完豐子愷的作品,你有什么感觸?這些作品并不復雜吧?所以,咱們也參照這種簡單的形式動手吧。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坐標進行“連”和“環(huán)”。
坐標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橫豎九個格的,在中國傳統上叫九宮格。還有一種是借助十字坐標或者叫田字格,把畫面分成一個大“十字”和若干個小“十字”。不管要表達的內容多復雜,把大畫面分解成小格子,再在這些小格子里找相應的形狀和顏色是不是比“放筆直取”容易多了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坐標放在哪兒呢?當然可以做一個真的、透明的坐標框框,用它來“套”要表現的內容。比如像五百年前德國畫家丟勒的畫中那種透過“框框”幫助表現的方法。
可是,你不覺得這樣太累嗎?我們又不是搞專業(yè),更不需要專業(yè)的研究,干嗎這么累呢?所以,建議把坐標放在心里。借助坐標,就著“敵人”——我們要表現對象的影像、輪廓,找到一些重要的點,根本不需要一模投射一樣,差不多就行。然后,在我們的畫面上用心投射出這些點,再用筆把這些點連起來。點對點連起來不就是線條嗎?沒錯,這不就是用“連”和“環(huán)”的線條“破”除了美術的神秘面紗嗎?
所謂“連”就是把點連上形成線;而“環(huán)”則是讓點對點形成形狀?!斑B”與“環(huán)”自然是為了表現出我們需要的形象,一開始完全可以簡單些。
只要你敢“連”敢“環(huán)”,創(chuàng)作出類似豐子愷漫畫的作品肯定沒問題!也許,你對豐子愷漫畫這種“簡化”表現對象的影像、輪廓有些疑惑。其實,簡化就是根據自己對表現對象的認識和理解,把自己認為用途不大的內容去掉。而保留的內容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去掉了就講不清楚了,一是去掉了就看不舒服了??纯次靼嘌烂佬g大師畢加索是如何“簡化”一頭公牛的:相信他的選擇會對你理解“簡化”有幫助。
案例解析之空城計
空城計,大家都很熟悉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城樓彈琴退敵的故事,已經被演繹了無數遍。其實,這背后暗含的是心理戰(zhàn)術——用我的“虛”在你心中生出“實”。讓你在本來就有疑惑的地方產生更多的疑惑,做到以柔克剛。
到了美術這兒,“空”就是空著、空白,咱不畫了。本來有很多內容,但是,只要目的明確,完全可以將這些內容一個個減去,最終產生一種虛虛實實的效果。也就是說,只要內容表現允許,干嗎非得把什么都畫出來呢?完全可以做做“減法”。如果畫張嘴就可以表現出侃侃而談,畫出整張面孔不是多此一舉嗎!我們來看看荷蘭畫家蒙德里安和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作品。
蒙德里安《紅樹》
樹和土地是由有些像花瓣的紅點和黑、紅兩色的線條畫出來的。說真實吧,似乎和真實的樹不太一樣;說不真實吧,還是挺像的。這正是蒙德里安的有意為之,他希望人們看到的是樹的表面形狀背后能夠代表特點的東西,也就是這些像花瓣的紅點和黑、紅兩色的線條能夠表達的東西。
蒙德里安《灰樹》
蒙德里安說自己受立體派影響,要“克服自然的表現又不違反自然本身的真實”,因為“藝術家不能以完全寫實的手法去再現事物的表象,而必須對其加以改造,從而產生美感”。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不同的樹枝、樹枝與樹干以及樹與背景之間的造型關系,色彩也基本統一為深褐色與灰綠色組成的幾何色塊。這樣表現的目的,就是在做“減法”,但是“減”去的都是他自己認為影響美感但不影響內容本質的東西。
蒙德里安《開花的蘋果樹》
如果沒有名字,你看得出來這是蘋果樹嗎?畫面上似乎就是些網狀線條和淡綠、淡黃、淡粉等淡淡的色彩。你如果這么想,就正好中了蒙德里安的“計”,他就是要徹底淡化樹的形象。因為在他看來,畫面中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畫面中的線條和色彩在觀眾的視覺中構成了美妙的詩意,這就是“減法”的勝利。
八大山人《花鳥山水冊》(第一幅)
小雞在畫的中間偏下一點,因為頭向左,所以題詩就放到了右邊,這樣一來,周圍的空間就成了小雞的天地。別看這小雞小,那神態(tài)多像蹣跚學步的小朋友面對著陌生的大千世界。瞪起的小眼睛后面居然畫上了三道像電波一樣的弧線,顯得特活躍。正因為它小,才顯得可愛、孤獨。如果是一只充滿畫面的“小”家伙會帶來怎樣的感受呢?
“空”看似簡單,其實真的不那么簡單。如果大家不是特別明白為什么要“空”,很可能會因為畫面“空”太多而心里也有些空。所以說,“空”不僅僅是少畫點那么簡單,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者想象力的一種表達。大家學會了嗎?
兵法實戰(zhàn)之反客為主
我們之前一直在敗戰(zhàn)計中打轉,講了很多加加減減、虛虛實實的內容,大家可能有些“糊涂”了。其實,關于三十六計更詳細的內容,龍老師已經在微信中和大家分享了一部分。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以微信的形式呈現出的“反客為主”是如何應用在美術實踐中的。
古人原話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俺的解釋
想辦法鉆空子,掐住要害,然后步步為營,最終取而代之。美術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完全可以讓人們熟悉的形象“為我所用”。什么是“為我所用”?把《蒙娜麗莎》搬過來或臨摹一遍,然后借助它說了些別的、人們沒有想到的話,這就是“為我所用”。
●說個故事
有一個叫杜尚(Marcel Duchamp)的法國老兄,他主要在美國“混”,藝術界公認他是從立體派到未來派,后來又成為達達派領袖人物的跨界藝術家。而在法國文化史中,他被稱為具有“革新”的“破壞意識及創(chuàng)作精神”的藝術家。
在一百年前,他給那位名為《蒙娜麗莎》的意大利貴婦加上一撇八字胡,而且還為這幅名畫改了個名字——《L.H.O.O.Q》,一舉成為舉世公認的“藝術虛無主義”的代名詞。
20年后,杜尚又畫了一幅單色畫,畫面上沒有蒙娜麗莎的臉蛋,只有上次畫在她臉上的胡須。杜尚“堅持不懈”地和《蒙娜麗莎》“較勁”,到底是為什么呢?為的是證明“藝術即表現力”。
杜尚的行動就是自己的解釋——“試試看將這件長了胡子的蒙娜麗莎復制品看作是一件藝術品,不僅是一件藝術品的被銷毀了的復制品,而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后來,人們干脆把這種用現成的物品或藝術品通過改變想法變成自己作品的作品稱為“現成品藝術”。絕對地“反客為主”。
咱的模范
李東起作品
作者簡介:李東起,韓國新卡通藝術的領軍人物。李東起標志性的形象是“阿童鼠”,它巧妙融合了米老鼠和鐵臂阿童木的造型特點。李東起作品的特點就是“反客為主”——把我們熟悉的卡通形象進行了再處理和再創(chuàng)作。
學生時代,李東起的作品很“像”,不過他可不滿足于此,因為這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后來,他作品的形象常常源于美術、電影、時裝、漫畫等大眾文化,從中似乎已經有了阿童鼠的影子。20世紀90年代,第一只阿童鼠誕生了!從一只黑白的,到五顏六色的一大群,阿童鼠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廣。
自己解讀——阿童鼠有著米老鼠的耳朵、阿童木的臉型,大大的雙眼,略帶孤獨的表情,它批著長披風,身穿大紐扣、高領巾的學生制服,舉止則為一般韓國青少年的生活翻版。它反映出美國和日本文化對韓國文化的影響,也呈現出大眾傳播媒體的廣泛性,以及韓國年輕人對國外流行文化的追崇。
●聊聊技法
欣賞過模范作品,結合前面的故事,你能否體會到“反客為主”的意思了?李東起用流行的形象,“反客為主”,說了自己另外想說的話。只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這方法咱們也完全有權利拿來“反客為主”一把。
這次我們可以利用一下幾乎無處不在的電腦,把“請”來的“客”按我們的需要PS一下,也就是用以Photoshop為代表的圖像處理軟件,把圖片在電腦里先變變樣子,然后再“臨摹”就是了!
咱們先來最簡單的方法——
1.變形:選擇好合適的圖,利用Photoshop“濾鏡”里的“扭曲”功能,點擊“球面化”選項;按自己的需要選擇變化的部分和變化的力度。
2.變色:選擇好合適的圖片,利用Photoshop的“圈選”工具選出要變色的部分;選擇“圖像”菜單中的“調整/變化”功能;調出自己需要的顏色。
3.拼貼:選擇好合適的圖片,包括需要拼貼的圖片和素材圖片,然后利用Photoshop的“圈選”工具選出素材圖片中要拼貼的部分;直接把選出的內容粘貼到拼貼的圖片上,利用“編輯”菜單中的“變換”功能把素材調整到合適的大小和角度,然后再利用“調整/變化”功能調整好顏色。
連連知識
1916年2月,在瑞士蘇黎世舉辦了一場音樂、戲劇、詩朗誦及造型藝術展的獨特晚會。晚會上,一把裁紙刀在一本法德辭典中點中了名詞“達達(Dada)”,它采取了嬰兒最初的發(fā)音,表示嬰兒牙牙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從此“達達”成為他們一切活動的代名詞,大家一致的想法就是:打破現成品與藝術品、創(chuàng)造者與欣賞者、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他們自己說:“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東西和不合邏輯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活。”
小讀者們發(fā)現了吧?三十六計可以在美術實踐中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我們以后會和大家分享更多相關內容。第二十五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正在報名中,你們不妨試著運用一下這些計謀,說不定你也可以“克敵制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