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小小追夢人”欄目正式上線啦,每期將會由1-2名少先隊員,用文字和聲音講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美麗祖國我講述,紅色基因我傳承,先鋒精神我傳揚……看文字、聽聲音、賞圖片,和小小追夢人一起感知、了解和體會中華民族的百年復興之路,走進美麗的中國夢。
經常收聽新聞播報的我們一定不會錯過這樣一個詞——“北京時間”,那究竟什么是“北京時間”呢?
由于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qū)經度不同,地方時也有所不同,為了解決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國際子午線會議上,規(guī)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qū),東、西各12個時區(qū),其中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為零時區(qū),相鄰兩個時區(qū)的時間相差1小時。中國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區(qū)的區(qū)時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使用時間,這就是“北京時間”。而“北京時間”的測算和校準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葉叔華。
葉叔華于1927年出生在廣州的一個清貧家庭中,后來考入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主修天文學。畢業(yè)之后,葉叔華來到了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工作。當時是建國初期,國家開展各方面建設,急需全國的精密地圖,而經度測量需要有世界時服務,但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年久失修,測算出來的數據不準,影響了測繪的進程。因此,國家開始籌建一個能覆蓋全國、精度達到毫秒量級的授時臺,同時要建立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tǒng)。
建立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tǒng)的任務就交給了葉叔華負責。葉叔華帶領團隊反復試驗、校準,攻克數學模型難題,在全國天文機構增設天文測時,歷時六年,建立了我國獨立測算的世界時。1965年,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tǒng)通過國家鑒定,正式作為我國的時間基準,科技部發(fā)表公告向全國發(fā)播,“北京時間”橫空出世。
葉叔華說:“辦一件事,假設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止在那里不動,也就會慢慢變成20%的把握,最后變到零。如果積極爭取,可以將它變成60%、70%,最后將事情辦成。”
正是憑著這種精神,葉叔華帶領團隊克服種種困難,建立了中國綜合世界時系統(tǒng),為以衛(wèi)星、火箭發(fā)射為代表的航天技術、戰(zhàn)略武器試驗、空間技術、測繪、地震、氣象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在之后數十年的工作中,也是憑著這股頑強不服輸的精神,葉叔華接連推動了上?!?5米全波段射電望遠鏡”和上海天文臺的建設。2019年北京時間4月10日21點,全球首張黑洞照片被公布,參與拍攝這張科學新發(fā)現任務的就有上海天文臺。
1994年8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在葉叔華的帶領下發(fā)現的第324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葉叔華星”,成為了世界天文最亮的一顆中國星,永遠在天際閃耀。
(張茹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