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彤
我的家在一座秀麗的小山下,那里有茂盛的樹木,一條條清澈的小溪,匯集到山腳,通過安遠橋,流向更遠的地方。
說起安遠橋,這里的人都知道,它位于我們村子的東邊,是我們出村入村的必經(jīng)之路。這座橋非常簡陋,由幾塊巨石壘起兩個橋墩。橋墩有兩米多高,上面鋪有幾塊近半米厚的石板,做成了橋面。橋面大約有六米長,兩米半寬。聽村里老人們說,這座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當初建橋時,沒有先進的機械,真不知先輩們付出了多少的汗水,才建成了這座安遠橋。據(jù)說過去經(jīng)常發(fā)生洪澇,村里人時常被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商議后共同出資建造了這座石橋,起名“安遠橋”,取平安遠達之意。
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從我記事起,就經(jīng)常和小伙伴們到橋邊玩耍,有時到橋邊采集各種野花,有時站在橋上,看橋下的溪流翻著水花,在石縫間流淌。那溪流在不遠的低洼處積蓄起來,形成了一個小湖,微波蕩漾,看著很是舒服。時間久了,那湖里竟然有了魚,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常常拿了馬扎和釣竿,坐在湖邊垂釣,一副悠閑自得的樣子。
清晨,村里人迎著朝陽,或步行或騎車從安遠橋上急匆匆閃過,他們外出上班或做事;下午的時候,人們又披著將要落山的夕陽,緩緩地過橋回村。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過著平凡而充實的日子。
我上學以后,每天都要經(jīng)過安遠橋,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從未間斷。從橋上出去,滿懷的是渴望;從橋上回來,滿帶著一天的收獲。安遠橋雖然沒有北京十七孔橋的雄偉,也沒有杭州斷橋的浪漫,但這座小而簡陋的石橋,卻與我息息相關(guān),融進了我的成長生活,我也早已把它看成了一位朋友。而且,我還要感謝它,感謝它的堅韌,感謝它的無私。它的精神也將激勵著我,從小山村走向更遠的地方……
(指導(dǎo)教師:劉?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