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芝月
關鍵詞:權利與和平;均勢;無政府狀態(tài);安全;國家利益
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威爾遜所提倡的政治理想主義被證實并不能夠有效防止戰(zhàn)爭給國際社會帶來長久和平,國際聯(lián)盟的時效性展露無遺。面對戰(zhàn)后美國取得世界霸主地位這一國際現(xiàn)實,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政治學者改從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來考察國際關系和對外政策。作者摩根索1904年生于德國,先后在柏林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和慕尼黑大學攻讀哲學、文學和法律,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問題研究生院學習和研究國際政治。早年間摩根索對馬克斯·韋伯推崇備至,實際上韋伯的國家觀、政治觀、國家關系理論、民族主義思想以及道德觀都被摩根索的理論所吸收。
由于二戰(zhàn)期間法西斯對猶太人的迫害,他無法回德國,遂于1937年輾轉到美國,在布魯克林學院和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政治學。1943年,摩根索加入美國國籍,以后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其中時間最長的是任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摩根索在1950~1968年期間擔任芝加哥大學美國對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期間還兼任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顧問。來到美國的摩根索清楚地意識到了美國人和歐洲人在思想上的差異,新的學術環(huán)境也為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內容。在對人性的看法、國家利益、權力均衡的作用、國家利益和道德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上,他受到美國神學家尼布爾、聯(lián)邦黨人以及華盛頓和林肯的影響。摩根索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授時,與愛德華·卡爾成為同事(愛德華·卡爾被后人評價為現(xiàn)實主義國際關系學之父,他在國際關系學上的開山之作是《二十年危機》,這是現(xiàn)今國際關系學專業(yè)學生必讀經典)。在這期間摩根索對于愛德華·卡爾思想的吸收是褒貶兼而有之的揚棄,愛德華·卡爾對于理想主義的批判、在建立國際關系理論學科以及國家利益問題上的觀點都對摩根索產生了影響。
第一,政治現(xiàn)實主義者認為,像社會的一般現(xiàn)象一樣,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觀規(guī)律的支配。這些規(guī)律不能改變,所以要想變革社會,就必須首先認識這些社會規(guī)律,然后以這些認識為依據(jù)制定公共政策。在其論證中摩根索引用了修昔底德“我們所知之神,我們所信之人,凡其力所能及之處,無不施行統(tǒng)治,這是其天性使然之必然法則”的話語,結合人們社會生活現(xiàn)實來論述人性中對支配權的追求,從而進一步得出結論——權力斗爭是不可避免的,永恒存在的。
第二,以權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幫助政治現(xiàn)實主義找到穿越國際政治領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標。權力界定國家利益,政治領導人是“從以權力界定利益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行動的”,而且歷史已經證實了這一假定,這一假定使不同國家看似不同的對外政策有了連貫性和一致性。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也對丘吉爾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二戰(zhàn)時將英國從困難中拯救出來的英雄,丘吉爾在戰(zhàn)火熄滅后得知國民認為他并不合適作為戰(zhàn)后復興時期的領導者時,馬上果斷地將政權移交給艾德禮的工黨。”[1]
第三,現(xiàn)實主義認為,以權力所界定的利益這一關鍵概念是普遍使用的客觀范疇,但是它并不賦予這個概念一個永恒固定的含義。也就是說權力界定國家利益是普遍適用的觀念,是客觀存在。利益的觀念是政治的實質,不受時間和空間條件的影響,是判斷、指導政治行為唯一永存的標準,但利益的內容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要視制定對外政策時所處的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而定。換句話說,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四,現(xiàn)實主義者明白政治行動的道德意義。“必須依據(jù)具體的時間和地點,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則應用于國家的行為?!泵褡鍑以谧非罄鏁r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所遵循的道德。政治家作為國家領導人采取行動時,評判其政策的標準是政策的政治后果。謹慎,即對不同政治行動的后果進行權衡,是政治中至高無上的品德。把個人道德同國家道德混為一談,就是制造民族災難,因為國家領導人的首要職責是保證民族國家的生存。
第五,政治現(xiàn)實主義拒絕把特定國家的道義愿望與普遍適用的道義法則等同起來。所有國家都試圖用全人類的道德原則掩蓋他們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動。只有從權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對所有國家做出公正的評價。這也說明人們無法通過嚴格意義上的國際法律來約定各個國家的道德標準,從而讀者可以得出結論國際關系的道德化和法律化的界限是模糊的。正如實用主義代表學者卡爾·施密特對國家的政治性賦予的定義:“政治性的本質是一個民族或一個身份的自我強調,在規(guī)范意義上是難以抑制的,任何法律意義上的抑制在道德上必定陷入虛無。就算法律上的和平主義可能成功,它也會奪取一個更新本真性生存的手段。在此我們就不再糾纏于政治性?!盵2]
第六,政治現(xiàn)實主義和其他學派之間的差距是真實的、深刻的。政治現(xiàn)實主義強調政治學的獨立性。政治行為必須用政治標準來判斷。“經濟學家們的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社會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法學家們的問題是:‘這項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嗎?而現(xiàn)實主義理論家的問題是:‘這項政策對國家權力有何影響?”這一觀點對國際政治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fā)展有重大意義。
首先是對國際政治領域的研究,摩根索指出,權力是政治領域的主要原則,這一原則確立了政治領域的獨立性,包括國際政治領域研究的獨立性。正因為這樣,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概念不同。國際關系研究的內容和國際政治研究的內容不完全一樣,國際政治只是國際關系活動中的一種,而且不是唯一的一種。
其次是對國際政治實質的研究,摩根索相信國際政治的實質和政治的實質一樣,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權力和利益。摩根索在強調政治權力的同時,還承認政治行動中的道德意義,承認道德的要求和政治行動成功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沖突。國家利益,按照摩根索權力政治理論的解釋,在國際政治中是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主要準則,也是我們認識國家政治行為的依據(jù)。
再次是對國家權力的研究和對國家權力的限制,摩根索將國家對權力追求的根源解釋為個人對權力追求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摩根索指出,國家追求權力的手段是靠實力,即國家自身的權力。國家對權力的追求將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因此如何限制國家對權力的追求顯得尤為重要。摩根索主要談到了三個對國家權力限制的因素,分別是均勢、國際道德和世界輿論、國際法。而且摩根索對如何達成均勢作出了詳細描述,他認為,均勢過程的實現(xiàn)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完成,一是削弱強國的力量,二是增加弱國的力量。從歷史上看,具體的方式主要有:其一,分而治之,即通過分裂競爭者或使之保持分裂的狀態(tài)。其二,領土補償。其三,軍備競賽。其四,聯(lián)盟政策,聯(lián)盟的力量可以用來制衡霸權與反聯(lián)盟力量。其五,均勢的“掌控者”,他寫道“掌控者唯一目的就是維持平衡”,維持平衡也就是維持現(xiàn)有的國際體系穩(wěn)定。[3]
最后是對國際社會實現(xiàn)和平的設想,“理論的終極探討落在了世界如何實現(xiàn)和平的問題上,而且關于和平問題的篇幅比較大。這既是學術著作誕生的時代背景使然,也反映出一位國際政治理論學者的愿望和學術情懷?!盵4]通過復興外交,建立世界共同體乃至世界國家從而保障世界的和平,是摩根索對現(xiàn)實存在的國際政治權力與利益進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結論。[5]學術界有些學者認為認為,摩根索在探求世界和平的路徑時走向了理想主義,主要原因是摩根索對和平的設想主要通過四種方式途徑:其一裁軍;其二集體安全;其三和平變更;其四國際政府在無政府狀態(tài)中作出統(tǒng)籌規(guī)劃。
摩根索指出:當人的思想帶著采取行動的目的接近現(xiàn)實的時候,它經常被四個常見的精神現(xiàn)象中的任何一個引入歧途。首先是過去的思想和行動模式的殘余,也就是說過去的行為模式在以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可能是過時的,現(xiàn)實主義并不否認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規(guī)律性,但是一味強調以往的傳統(tǒng)政策觀念,容易滑向教條的經驗主義而無法真正解決現(xiàn)實問題;其次對現(xiàn)實的妖魔化解釋,也就是將現(xiàn)實問題虛化成一個個惡人,而不是待解決的問題;再次是以花言巧語否認危險事態(tài)的存在,也就是企圖掩蓋問題的危險性避免解決問題;最后是依賴于似乎難以駕馭的現(xiàn)實的無限可塑性,也就是說借口未來的難以預測性而對現(xiàn)實問題不作為,從而滑向不可知論。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問題,可以將這四種錯誤類比為人類走在一段危險未知充斥陷阱的路程,第一類人以一成不變的步伐節(jié)奏,很容易掉入陷阱;第二類人因為害怕前方的危險選擇原地待步,導致失去發(fā)展機遇;第三類人粉飾陷阱的危險性,魯莽而缺乏慎重考慮;而最后一類人因為逃避預測導致對解決陷阱問題的不作為。
對于傳統(tǒng)或以往的政策應用于現(xiàn)實,摩根索指出:因為一種理論在幾個世紀就已成熟而把它拋棄掉,這種做法提出的不是理性的論據(jù),而是一種認為現(xiàn)在理所當然地優(yōu)于過去的現(xiàn)實主義偏見。讀者認為,對于一項政治策略是否過時的爭辯是無意義的,政治家更應該根據(jù)具體現(xiàn)實情況討論該政策的正確性和適用性。
關于政治家對于世界秩序的預測,摩根索指出:國際政治的復雜性使得簡單的解決方案和可靠的預測成為不可能。文章以華盛頓、皮特等著名政治家及理論學者的失敗預測為例,讀者認識到,基于預測的國際政治和平暢想是無意義的,從現(xiàn)實實際出發(fā)才能真正解決沖突矛盾。在當代國際世界中,不論是朝核問題還是2019年末2020年初美國與中東伊朗伊拉克國家的武力沖突都能說明這一問題,構思如何促進多邊對話會談來減緩矛盾沖突比任何格局預測都更有價值。
關于國家軍備武裝摩根索的觀點是:任何形式的軍備,其政治目的都在于,通過使各國意識到使用武力對自己過于危險,從而阻止訴諸武力。換言之,軍備的政治目的是,誘迫潛在的敵國放棄使用武力,從而減少實際使用的必要性。摩根索所描述的軍備武裝目的正是國際政治重要的理論推演——“誰是懦夫”的國家博弈模式。當代核武器的威脅的可行性正是基于這一原理假設。面對當前國際政治現(xiàn)實——朝鮮核問題,讀者認為研究核武器威脅應該更多的看到動作發(fā)出國的真正需求,而不應將其妖魔化,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以會談促進溝通,以溝通促進合作,以合作促進和平。
首先我們需要看到摩根索其人對國際政治理論界的重要影響,摩根索對國際政治理論的貢獻尤其表現(xiàn)在他對國際政治這一學科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次摩根索在建立其理論體系的同時,對其他國際政治理論也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史上,共有過三次論戰(zhàn)。在這三次論戰(zhàn)(第一次論戰(zhàn):世界大戰(zhàn)后至1939年,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第二次論戰(zhàn):1939至1979年,傳統(tǒng)主義與科學行為主義;第三次論戰(zhàn):1979年至今,新現(xiàn)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摩根索的影響力。
其次摩根索作為現(xiàn)實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對美國國際關系理論界及美國外交政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影響:第一,摩根索的現(xiàn)實主義權力政治理論使美國思想界開始重視起以前美國? 傳統(tǒng)外交思想中一些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內容;第二,對于美國的外交政策,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摩根索的影響力主要是順向的,即他的理論在美國外交政策中起的作用是為決策者提供理論依據(jù)、制造輿論并描繪和解釋國際關系問題,而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后,摩根索對美國外交的影響就是逆向的了,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上;第三,摩根索還對一些美國重要的外交決策者產生了影響,比如前美國總統(tǒng)艾奇遜、以及馬歇爾,甚至是基辛格等我們所熟知的幾位政治學者。
對于現(xiàn)實主義所闡述的權力觀來說,權力政治是國際關系的核心內容這一點已經被國際政治學術界廣泛認可,對于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tài)的論述也被新自由主義接受。現(xiàn)實主義關于國際行為主體應以國家為中心的觀點,以及國家在制定和實施外交政策時應當強調國家利益的觀點也是正確的,特別是關于不應當把國家的道義愿望和普遍適用的道義法則是當代國際社會各行為體的共識。
同時,摩根索在前期對人性的闡述使其理論不可避免的滑向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現(xiàn)實主義六原則的分析中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概念,如權力、利益、安全、均勢等,新現(xiàn)實主義對此也做出了補充和發(fā)展。最后,當代國際社會中權力內在概念重要的影響因素摩根索并沒有提及和納入理論體系,如主權、經濟等名詞,這也造成了權力觀的不完善之處。
參考文獻
[1]池田大作<日>.茍春生譯.展望21世紀(選擇生命)——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國際文化出版社,2017,8(1) : 314.
[2]池田大作<日>.茍春生譯.展望21世紀(選擇生命)——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國際文化出版社,2017,8(1) : 564.
[3]后歆桐.《國家間政治》:現(xiàn)有多極格局如何維持[J]第一財經日報,2017,2 (13) : 1.
[4]湯繼強.權力政治開山之作的理論精華與局限性——對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的解讀與評析[J]延邊黨校學報,2009,24 (6) : 13 - 15.
[5]張清.摩根索國際政治權力與利益理論[J]太平洋學報,2006 (04) : 76 - 89.
[6]本篇讀書報告主要參考:漢斯·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7版),20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