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 王芳
許新鑫
三峽新能源陽江發(fā)電有限公司
蔚藍的天空中,白云追趕著陽光,在草地上留下嬉戲的身影。天地之間,白色的風車在悠然旋轉,一派祥和。如此綠色環(huán)保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多么舒服,多么令人向往??!
對于三峽新能源陽江發(fā)電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許新鑫來說,這樣的場景就是風電在他心目中“初戀”的樣子?!白铋_始覺得風力發(fā)電非常簡單,跟火電、水電比起來,占地面積小、設備少、電氣系統(tǒng)也簡單?!彪S著了解的深入,許新鑫愈發(fā)覺得風電是個充滿內涵的“白富美”,“風力發(fā)電其實是一個科技含量高、自動化程度高的復雜工程,涉及電氣、機械、材料、空氣動力學等多個專業(yè)領域,海上風電更是涉及海洋環(huán)境、海工結構等更多的專業(yè)內容?!?/p>
如今,進入風電行業(yè)七個年頭,1986 年出生的許新鑫已經(jīng)稱得上“半個老兵”,而他對風電的“愛戀”也愈發(fā)深沉。
七年朝夕相處,最難忘的日子有兩個。
一個是江蘇響水近海風電場海上施工現(xiàn)場管理時。該項目是三峽集團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許新鑫第一次邂逅海上項目。其間,克服了經(jīng)驗缺乏、交叉工作面多、海上作業(yè)窗口期短等重重困難,成功投運國內首根220 千伏三芯海纜,全球首次實現(xiàn)西門子風電機組海上整體吊裝。
“人類真的好偉大,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上,把長達六七十米、上百噸的鋼管樁以一定的斜度分毫不差地打到海床面以下四五十米,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面對大國重器—海上風電,感覺很震撼。”
說這話的時候,許新鑫充滿了自豪感,但隨后升壓站的工作卻讓他刻苦銘心。
響水項目海上升壓站是亞洲首座220 千伏海上升壓站,從設計到建設都毫無經(jīng)驗可循,再加上標段劃分比較細,一方面,現(xiàn)場的協(xié)調量非常大;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配合不到位,升壓站出海時還有很多工作沒完成。許新鑫說:“升壓站只有30 米×30 米的面積,大約相當于兩個籃球場。來自設備廠商、施工單位、設計單位以及業(yè)主單位的20 多位精兵強將,在沒水、沒電、沒手機信號,定期補給也不是很及時的情況下,在升壓站堅持了三個月,完成大量的安裝、調試、完善設計等工作,一直到送電完成。好在當時是冬天,食物容易存放。那時,每天面朝廣闊的大海,沒有春暖花開,倒感覺有些迷茫和無助?!?/p>
最終,參建各方克服了各種困難,保證了升壓站送電成功。當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項目,那些走過的彎路也為后期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fā)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目前,三峽海上升壓站建造以及設備采購的標段劃分、施工的理念,包括升壓站上面的生活條件和人文關懷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建設周期也縮短到一個月。
另一個是2019 年11 月29 日,三峽陽江項目首批機組并網(wǎng)的時刻。陽江一期項目是三峽集團在廣東省的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難度前所未有:水深30 米,是當時國內水深最深的海上風電項目;地質條件復雜,海底積巖面起伏很大,隨時有碰到嵌巖的可能;海況惡劣,每年的施工窗口期僅有100 來天,只有江蘇海域的一半。從11 月到來年3 月上旬,幾乎干不了活。3 月到10 月也不好干,每年有二十七八個臺風,其中會有1 ~2 個臺風正面登陸。由于水深大,基礎鋼結構的用量普遍在1500 ~1800 噸,比江蘇海上風電基礎用鋼量的兩倍還多。如果碰到嵌巖,成本還要增加50%,這些困難導致施工周期長,占用船只時間長,員工在外作業(yè)時間多,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從2018 年12 月3 日 開 工,到2019 年11 月29 日首批機組并網(wǎng)發(fā)電,在362 天的時間里,許新鑫時刻關注著氣象預報,了解天氣、風速、浪高、涌浪等,幾乎每天都在煎熬:導管架沉樁會不會碰到巖石?灌漿會不會堵管?單樁會不會溜樁?風電機組吊裝會不會遇到突風?期間,由于遇到軟質地層,還真發(fā)生過一次令人驚心動魄的溜樁。好在準備充分加上運氣不錯,恰好在設計范圍之內停止了溜樁。
機組并網(wǎng)的瞬間,那種苦盡甘來的感覺,令許新鑫百感交集,淚濕眼底,“所有受過的苦、所有流過的淚,似乎都隨著葉片的旋轉煙消云散?!?/p>
三峽陽江一期項目成功并網(wǎng)發(fā)電將以點帶面,帶動后續(xù)陽江二至五期140 萬千瓦項目建設,同時也為三峽集團在粵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成功打響了第一槍,美好愿景正逐步由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
負責過兩次大型海上風電施工工程的現(xiàn)場管理,許新鑫對海上風電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首先,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一開始就應該有通盤的考慮,從項目建設是否存在顛覆性的因素,到各種批復意見的獲取,再到整機設備以及主要施工單位的選擇,最后到運維模式的確定,其間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不可控因素,但不能偏離這條主線太遠。
其次,海上風電的關鍵因素是海,大海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不可控的因素,整個項目的建設一定要把握好大海的“脾氣”,在非施工窗口期一定要做好各種下海的準備,包括整機、海纜的生產(chǎn),鋼結構的加工,各種手續(xù)的辦理,一旦施工窗口期來臨,要全力以赴搶抓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海上風電靠的就是裝備,特別是在廣東陽江,能在南海這片海域作業(yè)的船屈指可數(shù),適時把握施工資源尤為重要。
最后,協(xié)調參建各方,充當好潤滑劑的作用。施工中參建各方有時會站在自己角度考慮事情,協(xié)調工作繁重,但要完成任務,一定要本著事情的輕重緩急,把道理說清楚,團結各方,既要有策略,也要有耐心。
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許新鑫承擔起更多的工作任務,負責與地方政府、海洋海事、電網(wǎng)等的關系協(xié)調,以及項目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其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由于條件艱苦,風電基層存在著招人難、留人難的現(xiàn)象,但仍有大批的風電人難以割舍對“她”的好感癡心不改。從實際工作出發(fā),許新鑫總結出風電人的心理需求,或許能夠表達愛上“她”的原由。
首先要讓大家感覺到“認同感”,三峽整個海上風電建設團隊都比較年輕,尤其是陽江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 歲,大部分新入職的員工經(jīng)過半年左右培訓,都會被安排單獨負責一個工作面。如此重要的崗位交到自己手中,大家都會感受到個人價值得到認可,會更加主動、積極地開展自己負責的工作;第二是“新鮮感”,海上風電開發(fā)建設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涉及手續(xù)辦理、工程建設(包含各個工作面)、生產(chǎn)運維、質量安全、環(huán)境管理等方方面面,通過部門間輪崗、交流學習的方式或者部門內部工作面間的調配,大家能夠接觸到新奇有趣的工作內容,不斷學習接受新的知識,避免因長時間干一件事而感到疲勞;第三是“成就感”,一個項目在自己手里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當目睹項目建成的那一刻,你會發(fā)現(xiàn)那種成就感、滿足感,可能比其他任何一種形式的獎勵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悅。
許新鑫希望風電人的“癡情”能揭開風電神秘的另一面:“風力發(fā)電部分技術還不太成熟,未來還有很多亟需解決的問題等著我們去探索、思考、完善、解決。希望我們有辦法把它培育成更加綠色、穩(wěn)定的能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