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抗沖刷性能水槽模型試驗

      2020-10-12 14:27王遠明張桂榮李登華
      人民黃河 2020年4期

      王遠明 張桂榮 李登華

      摘 要: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在河流岸坡生態(tài)防護工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網(wǎng)墊結構技術參數(shù)對其護坡效果影響較大,不同網(wǎng)墊厚度、隔板間距及網(wǎng)墊內碎石填充情況等都會對其抗沖刷性能產生一定影響。通過室內大型水槽模型試驗,研究確定不同厚度、不同隔板距離、不同遜徑顆粒含量下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破壞的臨界流速,揭示不同水流沖刷作用下網(wǎng)墊結構的變形過程與破壞規(guī)律。通過臨界流速定義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抗沖刷性能,以此確定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設計的最優(yōu)參數(shù)。水槽沖刷試驗結果表明:遜徑配比對石籠網(wǎng)墊的抗沖刷性能具有顯著影響,建議網(wǎng)墊內填石的遜徑配比不超過15%;隔板間距較小時,填石間可移動孔隙較小,易形成整體穩(wěn)定結構,故在施工工藝可行的條件下,減少隔板間距可提高填石的穩(wěn)定性和石籠網(wǎng)墊的抗沖性;為保證填石的相對穩(wěn)定,石籠網(wǎng)墊應保證至少有2層填石,考慮填充率的因素,最優(yōu)厚度應為網(wǎng)墊內部填石中值粒徑的2倍。

      關鍵詞:石籠網(wǎng)墊;抗沖性能;臨界流速;遜徑配比;水槽模型試驗

      中圖分類號:TV861 ?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4.019

      Abstract: The slope protection structure of stone cage net cush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engineering of river bank slope protection.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net cushion structur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bank slope protection, and different net cushion thicknesses, baffle spacing and gravel filling conditions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its anti-erosion performance. Through indoor large-scale sink flush test, the critical velocity was studied for stone cage mat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different baffle distance and different contents of inferior diameter particles.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failure rule of mat structure were revealed under different flow scouring. The anti-scour performance was defined by the critical flow rate, so 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erior diameter ratio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nti-scour performance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it should not exceed 15%; when the spacing of the barriers is small, the rockfill is easy to form an overall stable structure and the movable gap between the rockfills is small. In the condition of feasib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t can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filling stone and the anti-erosion performance of stone cage net cushion by reducing the partition spac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stone filling, two layers of stone should be filled in stone cage net cushion at least. Considering the filling rate, the optimal thickness should be two times of the median particle size of filled stone.

      Key words: stone cage net cushion; anti-scour performance; critical destruction flow rate; inferior diameter ratio; flume model test

      我國河道整治工程中護坡以漿砌塊石、現(xiàn)澆混凝土和預制混凝土塊等剛性結構體為主,采用剛性護坡雖然提高了邊坡抗水流沖刷的能力,但降低了河道的生態(tài)功能,導致河流渠道化。相較于其他生態(tài)護坡技術,石籠網(wǎng)墊護坡在抗水流沖刷方面有著很大優(yōu)勢,其多孔隙結構防浪效果好,能抵抗最高8 m/s的水流沖刷[1]。該結構多用于河道邊坡、河底防護和消浪防沖工程。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入該技術,并廣泛應用于水利、航道岸坡防護等領域,獲得了非常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

      目前,國內外關于石籠網(wǎng)墊護坡設計參數(shù)的研究較少,大多數(shù)工程設計采用前期工程經驗或國外標準。馬克菲爾公司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大量模型試驗,結合對已建工程的反分析研究得到了流速和網(wǎng)墊厚度的關系 [2];Maccaferri總部、荷蘭Delft水力實驗室及巖土工程研究所對波浪作用下石籠網(wǎng)墊的設計參數(shù)進行了研究[3];國內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技術參數(shù)設計多借鑒《堤防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0286—2013),其參數(shù)設計和施工以工程經驗為主,缺乏理論支撐。為了深入研究石籠網(wǎng)墊在水流作用下的沖刷變形過程,筆者通過縮尺水槽模型沖刷試驗,以天然沙起動為背景,結合泥沙起動計算公式[4-9],重點研究了遜徑比、隔板間距以及石籠網(wǎng)墊厚度對石籠網(wǎng)墊護坡抗沖刷性能和破壞臨界流速的影響,以期為石籠網(wǎng)墊護坡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理論支撐。

      1 水槽試驗設計

      開展室內水槽沖刷試驗,控制縱坡比和不同流速、水深,研究石籠網(wǎng)墊結構在水流沖刷作用下的變形過程和破壞形式。設置對比試驗,確定不同厚度、不同隔板間距、不同遜徑顆粒含量下,石籠網(wǎng)墊結構的臨界流速和極限流速;通過臨界流速定義石籠網(wǎng)墊結構抗沖刷性能,以此確實石籠網(wǎng)墊結構的最優(yōu)設計參數(shù)。

      1.1 相似條件

      考慮到研究涉及護岸結構及其附近三維水流和河床沖淤變形,同時兼顧模型中石籠網(wǎng)墊尺度的可操作性,采用正態(tài)模型試驗的研究方法。為使模型與原型達到水流和泥沙運動相似[10-11],須滿足以下相似條件。

      1.2 試驗設備

      概化模型試驗在內長15 m、寬3 m的水槽中進行,見圖1、圖2。制作坡比為1∶3的模型岸坡,重點觀測岸坡段長5.0 m、高0.5 m、寬2.0 m,坡前水深25~35 cm。按擬定比尺1∶20,相當于模擬天然長100 m、高10 m、寬40 m的岸坡,坡前水深5.0~7.0 m。制作的試驗水槽見圖3。

      采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研制的光電式旋槳流速儀測量水下流速,其測速原理為將旋槳的轉速通過信號放大器傳至計算機轉換為水流流速,測量范圍為1~200 cm/s。采用智能跟蹤式水位儀及水位測針進行水位(水深)測量。此外,水槽邊壁上床面以上刻有以cm為單位的刻度,通過調節(jié)尾門觀察水面與水位刻度的對應關系來觀察水槽水位。采用高清拍攝設備記錄石籠網(wǎng)墊結構破壞情況(塊石移動情況)。

      1.3 試驗用沙及模型比尺

      試驗用沙取自某河流治理工程河岸泥沙,基本為均勻細沙,泥沙中值粒徑約為0.30 mm。試驗采用的正態(tài)模型幾何比尺為1∶20,相應的流速比尺λV為4.47,原型流速為3.00~6.00 m/s,對應模型水槽流速為0.67~1.34 m/s。由多個泥沙起動流速公式[4-9]可計算出原型泥沙(粒徑0.30 mm)在3~7 m水深下的起動流速為0.45~0.60 m/s,見表1。要滿足泥沙的起動條件,則模型沙在0.15~0.35 m水深下的起動流速為0.10~0.13 m/s。根據(jù)以往泥沙起動水槽試驗研究成果,容重1.80 g/cm3左右的石英砂粒徑為0.07~0.08 mm時,起動流速一般為0.11~0.14 m/s,可基本達到起動相似,即泥沙起動流速比尺符合要求。

      試驗還應滿足模型沙與原型沙水下休止角基本一致,根據(jù)水槽試驗結果,石英砂的水下休止角一般為30°~34°,與天然沙的水下休止角基本一致,能夠滿足試驗水下休止角基本一致的要求,因此,將石英砂作為岸坡模型沙。岸坡模型沙級配見圖4,模型水平比尺、垂直比尺、流速比尺、泥沙啟動流速比尺分別為20、20、4.47、4.47。

      1.4 模型布置和制作

      石籠網(wǎng)墊結構由單元石籠網(wǎng)箱及箱內填充卵石構成,見圖5,單元網(wǎng)箱由機器編制的六邊形雙絞合鋼絲網(wǎng)墊(網(wǎng)面鋼絲直徑2.7 mm)組成,長6 m、寬3 m、高23 cm,石籠網(wǎng)墊尺寸為6 cm×8 cm,其表面涂有高爾凡(5%鋁鋅合金+稀土元素)或鍍鋅等防腐物質;箱內填充碎石粒徑為7~15 cm,遜徑顆粒含量為5%~15%。

      根據(jù)模型幾何比尺1∶20,模型試驗中網(wǎng)墊厚度為1.15 cm,網(wǎng)孔大小為3~4 mm,填充碎石粒徑為3.5~7.5 mm,碎石中值粒徑d50按6 mm來配制。配置遜徑時,按設置比例配置粒徑小于網(wǎng)孔(3~4 mm)的小碎石,粒徑一般為1~2 mm。經市場調研,試驗在保證網(wǎng)孔大小滿足幾何相似要求下(網(wǎng)孔大小為3~4 mm),采用鋁線網(wǎng)(網(wǎng)絲直徑約為0.3 mm)模擬石籠網(wǎng)墊網(wǎng)面,見圖6。

      1.5 試驗方案

      試驗主要通過控制不同遜徑配比、不同隔板間距、不同網(wǎng)墊厚度等研究石籠網(wǎng)墊結構的抗沖刷性能。

      不同遜徑配比下的模型試驗,設計石籠網(wǎng)墊厚度為23 cm,隔板間距為1 m,岸坡坡比為1∶3。首先,設計遜徑配比為5%,不斷增大水流速度,觀測石籠網(wǎng)墊結構中塊石的移動情況,測量對應的臨界流速;然后,通過改變遜徑顆粒配比,進行下一組次臨界流速試驗,共針對6組不同遜徑配比(5%、10%、15%、20%、25%、30%)進行相應的水槽沖刷試驗。在此基礎上,分析遜徑配比對石籠網(wǎng)墊結構抗沖刷性能(臨界流速)的影響。

      不同隔板間距下的模型試驗,設計填石遜徑配比為5%,石籠網(wǎng)墊厚度為23 cm,岸坡坡比為1∶3。針對3組不同的隔板間距(1、2、3 m)進行相應水槽試驗,觀測石籠網(wǎng)墊結構中塊石的移動情況,測量對應的臨界流速。

      不同石籠網(wǎng)墊厚度下的模型試驗,設計填石平均粒徑為120 mm,遜徑配比為5%,岸坡坡比為1∶3,針對4組不同的石籠網(wǎng)墊厚度(15、20、23、30 cm)進行相應水槽試驗,觀測石籠網(wǎng)墊結構中塊石的移動情況,測量對應的臨界流速。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在鋪設石籠網(wǎng)墊的岸坡上,水流直接沖刷網(wǎng)墊,在長期水流沖刷下,石籠網(wǎng)墊的一種破壞形式就是隨著遜徑顆粒的不斷流出,原本填充密實的網(wǎng)箱內出現(xiàn)較大空間,大粒徑填充塊石在水流作用下開始運動并不斷撞擊網(wǎng)墊,使網(wǎng)墊發(fā)生變形破壞。這里定義遜徑顆粒開始起動時的流速為石籠網(wǎng)墊結構的臨界流速。

      2.1 不同遜徑配比、不同隔板間距、不同石籠網(wǎng)墊厚度下臨界流速

      (1)不同遜徑配比。試驗過程中以旋槳流速儀記錄水槽的實時流速,測得不同遜徑配比條件下的臨界流速,遜徑配比為5%、10%、15%、20%、25%、30%時的臨界流速分別為4.2、4.1、3.9、3.6、3.2、2.6 m/s,見圖7。當遜徑顆粒配比為5%~15%時,臨界流速變化很小;當遜徑顆粒含量超過15%后,隨著遜徑顆粒含量的增加,臨界破壞流速顯著減小;相同條件下,遜徑配比為30%的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的臨界流速比遜徑配比為5%的臨界流速減小了1.6 m/s,因此嚴格控制石籠網(wǎng)內填石遜徑配比尤為關鍵。由此可以看出,遜徑配比對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的抗沖刷性能具有顯著影響,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的遜徑配比不宜超過15%。

      (2)不同隔板間距。試驗得出隔板間距為1、2、3 m時,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破壞時的臨界流速分別為4.2、4.0、3.5 m/s,隔板間距與臨界流速關系曲線見圖8。隨著隔板間距的增大,臨界流速減小;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隔板間距為1 m的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的臨界流速比隔板間距為3 m的臨界流速增大了0.7 m/s。其原因是,隔板間距較小時,填石更容易形成整體穩(wěn)定,可移動的空間相對較小;隨著隔板間距的增大,填石的移動空間相對增大,填石起動所需要的流速變小,網(wǎng)墊更容易發(fā)生破壞。

      (3)不同石籠網(wǎng)墊厚度。石籠網(wǎng)墊厚度為15、20、23、30 cm時,護坡結構破壞時的臨界流速分別為3.5、4.0、4.2、4.5 m/s,見圖9。隨著網(wǎng)墊厚度的增大,護坡結構破壞的臨界流速逐漸增大;厚度為30 cm的石籠網(wǎng)墊結構的臨界流速比厚度為15 cm的臨界流速提高了1 m/s。主要原因是,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厚度較?。ㄐ∮谔钍兄盗降?倍)時,塊石填充過程中會出現(xiàn)單層現(xiàn)象,填石之間的相互咬合作用較弱,填石容易出現(xiàn)移動;隨著網(wǎng)墊厚度的增大,上下層填石之間相互咬合,產生相應位移所需要的流速增大。

      2.2 石籠網(wǎng)墊參數(shù)與塊石填充率、填石損失率的關系

      石籠網(wǎng)墊在水流持續(xù)沖刷作用下的主要破壞方式是遜徑顆粒的流失導致大顆粒填石在網(wǎng)墊內移動,撞擊網(wǎng)墊從而導致整體結構的破壞。針對模型試驗,對塊石填充率和沖刷2 h后網(wǎng)墊內填石損失率進行了測定。試驗發(fā)現(xiàn),影響填石損失率的主要參數(shù)是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內填石遜徑配比,因此針對不同遜徑配比下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內部填石損失率進行研究。

      由圖10可知,網(wǎng)墊厚度對塊石填充率有明顯影響,23 cm厚度的網(wǎng)墊填充率相較15、30 cm的有明顯優(yōu)勢,并且受填石遜徑配比的影響較小。其中15 cm厚度的網(wǎng)墊填充率較低,試驗過程中粒徑較大的填石僅能填充一層,填石之間的咬合力極差,極易產生錯動,這也驗證了在沖刷過程中厚度為15 cm的石籠網(wǎng)墊結構抗沖刷流速最小,網(wǎng)墊內填石在水流沖刷后位移最大。對于同一厚度的網(wǎng)墊,其填充率隨遜徑配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從遜徑顆粒損失率來看(見圖11),水槽流速達到相應臨界流速時,遜徑顆粒損失率隨遜徑配比的增大而增大,導致網(wǎng)墊產生更大的空間使得大粒徑填石間的咬合力變差,網(wǎng)墊結構抗沖流速降低,這種現(xiàn)象在水槽沖刷過程中也得到了驗證。

      2.3 討 論

      受模型試驗條件限制,模擬的原型坡前水深一般為5.0~7.0 m,從泥沙起動與水深的關系(見表1)可以看出,隨著水深的減小,起動流速有所減小,減小的幅度為10%~25%,即在同樣流速下,水深較小時泥沙更易于起動,護坡破壞臨界流速亦會減小。本研究采用的是直水槽,水流結構不存在明顯環(huán)流特征,因此在環(huán)流較弱的河道是適用的,但對于復雜水流結構作用下的護岸破壞特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水槽試驗不可避免存在縮尺效應,本研究采用正態(tài)模型,比尺為1∶20,以盡量減小對水動力泥沙運動方面的影響,因此泥沙起動臨界破壞流速方面的結果是較為準確的,但對于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自身的力學性能的準確模擬而言,仍存在較大難度,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3 結 論

      采用正態(tài)幾何比尺1∶20建立水槽試驗縮尺模型,模型觀測岸坡段長5.0 m、高0.5 m、寬2.0 m。通過3組13種類型的水槽沖刷試驗及數(shù)據(jù)分析,找出影響石籠網(wǎng)墊護坡破壞的主要因素,得出了以下結論:

      (1)在水流長期沖刷作用下,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內部細小顆粒會不斷流失,原本相對密實的網(wǎng)墊內局部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孔隙,大顆粒填石的流動撞擊石籠網(wǎng)墊結構,這是石籠網(wǎng)墊在水流作用下的主要破壞形式。

      (2)臨界破壞流速與遜徑配比、隔板間距、網(wǎng)墊厚度具有直接關系,遜徑配比為5%~30%時,臨界破壞流速由4.2 m/s減小至2.6 m/s;隔板間距從1 m增大至3 m時,臨界破壞流速由4.2 m/s減小至3.5 m/s;石籠網(wǎng)墊厚度由15 cm增大至30 cm時,臨界破壞流速由3.5 m/s增大至4.5 m/s。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內部填石的遜徑配比是影響臨界流速大小和網(wǎng)墊破壞形式的關鍵因素。

      (3)采用水槽沖刷試驗得出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的最優(yōu)設計參數(shù):石籠網(wǎng)墊護坡結構內部填石的遜徑配比不宜超過15%;在施工工藝可行的條件下,隔板間距采取1 m較為合適;石籠網(wǎng)墊的厚度應滿足內部填石至少達到2層,考慮填充率的影響,最優(yōu)厚度應為網(wǎng)墊內部填石中值粒徑的2倍。

      參考文獻:

      [1] 張桂榮,張家勝,王遠明,等.河流沖刷作用下石籠網(wǎng)生態(tài)護坡技術研究[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18(6):112-119.

      [2] KANDARIS P M. Use of Gabion for Localized Slope Stabilization in Difficult Terrain[C]// Rock Mechanics for Industry. Rotterdam: A. A. Balkema, 1999: 1221-1227.

      [3] 羅楠.生態(tài)護坡在河道治污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水土保持,2006(6):32-33.

      [4] 韓其為,何民明.泥沙起動規(guī)律及起動流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58.

      [5] 竇國仁.論泥沙起動流速[J].水利學報,1960(4):44-60.

      [6] 沙玉清.泥沙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J].泥沙研究,1956(2):1-54.

      [7] 唐存本.泥沙起動規(guī)律[J].水利學報,1963(2):1-12.

      [8] 王延貴,胡春宏,朱畢生.模型沙起動流速公式的研究[J].水利學報,2007,38(5):518-523.

      [9] 張瑞瑾,謝鑒衡,王明甫,等.河流動力學[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9:76-92.

      [10] 徐敏,陳立,何俊,等.選沙相似律對模型沙波相似性影響的試驗研究[J].水科學進展,2017,28(5):1-7.

      [11] 陳立,徐敏,黃杰,等.基于起動相似選沙的模型沙波相似性的初步試驗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6,48(3):35-40.

      【責任編輯 呂艷梅】

      宣城市| 凤台县| 保山市| 米易县| 泽普县| 堆龙德庆县| 宁夏| 德兴市| 广德县| 本溪| 依兰县| 清新县| 泽库县| 永善县| 甘肃省| 河东区| 潮安县| 咸阳市| 乐清市| 贞丰县| 龙海市| 夏邑县| 阜阳市| 五家渠市| 嘉义县| 郑州市| 兰考县| 色达县| 金塔县| 武平县| 故城县| 永顺县| 石阡县| 综艺| 县级市| 蒲城县| 西峡县| 苏州市| 资源县| 隆昌县|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