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斌 范軼陽
摘? ? 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法治建設已經(jīng)走上了正軌。法律作為我國社會運行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與其相關的新聞媒體法治報道必須具備相應的嚴肅性和真實性。隨著我國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與法治相關的節(jié)目越來越多,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和宣傳產(chǎn)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法治節(jié)目播出中,不能一味的以法治作為看點,吸引受眾,同時要注意弘揚法律的公平正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輿論陣地。本文就新聞媒體法治報道中應該注意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新聞媒體;法治報道;法律問題;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推進,對于媒體法治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公民法治意識的不斷提高和加強,如果新聞媒體的法治報道節(jié)目依然單純追求觀看體驗,忽略了報道最為關鍵的法治教育的本質(zhì),就會給節(jié)目的質(zhì)量和內(nèi)容造成不利的影響,產(chǎn)生一些問題。不僅如此,如果媒體從業(yè)人員在法治節(jié)目制作中自身的法律意識淡薄,就會對公民和社會組織造成侵權,反而成為了影響法治建設的不利因素。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fā)生,使法治節(jié)目在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基礎上進行制作和播出,就需要重視節(jié)目設計的法律問題,對其認真分析研究,確保節(jié)目的嚴謹。當前的法治節(jié)目常見的法律問題有一下幾種。
一、侵權問題
法律的作用之一就是維護公民的基本權益,但是在新聞法制節(jié)目中,如果不重視公民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權益,就會造成新聞侵權問題,這些侵權行為涉及方方面面,最為常見的如以下幾種:
1.侵犯名譽權
名譽權簡單的說就是受到社會公正評價的權利,他人不得非法損害。媒體本身就對社會組織或這個人的名譽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從正面來說,通過媒體的報道和宣傳,能夠使一個人的社會聲望提高,獲得更高的名譽地位,反之,媒體也可能通過傳播造成他人名譽受損,甚至形成非常嚴重的社會影響[1]。這一特點在法治節(jié)目中的作用更加明顯,因為法治節(jié)目本身就與是非對錯相關,幾種更是設計犯罪與刑罰,如果法治報道中出現(xiàn)虛假后者不實消息,就會給一些人帶來不良的影響,導致形象被丑化,受到社會的不公正對待。
2.侵犯隱私權
眾所周知,隱私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有權維護自己的隱私。所以窺探、收集和傳播他人隱私都是違法行為。新聞媒體在侵犯他人隱私權上主要是以公布、宣揚和傳播他人隱私為主[2]。由于新聞媒體的公開性和宣傳力,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導致他人隱私被廣泛傳播,造成他人隱私權的侵犯。尤其是法治報道中,很多內(nèi)容都是與違法行為有關的信息,一旦經(jīng)由法治節(jié)目被廣泛傳播開,就會造成被侵權者隱私泄露,影響其正常的生活。總之,法治新聞報道的本質(zhì)是履行輿論監(jiān)督智能,揭露批評社會弊端和不正?,F(xiàn)象,對于人們合法權益應該予以保護,如果不注意新聞報道中的侵權行為,就會使新聞媒體法治報道失去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法律用語不規(guī)范
法律是公正和嚴謹?shù)?,每一個法律名詞都是經(jīng)過考量和推敲的,這就導致每個法律名詞都具有定性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標簽效果。在早期的法治節(jié)目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犯罪分子”、“歹徒”、“罪犯”之類的詞匯,公眾對此也習以為常,但是隨著法律的健全,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于這些詞匯的含義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根據(jù)我國法律“疑罪從無”的原則,沒有經(jīng)過人民法律審理和判決,就不能確定有罪,所以就不可以用罪犯這一稱呼[3]。所以在新聞媒體法治報道中,為了宣傳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使用法律用語時,需要更加嚴謹,這樣不僅能夠避免自身涉嫌違法,同時還能夠體現(xiàn)法律的公正和威嚴。
三、角色錯位
新聞媒體中的法治報道是法治建設的宣傳者,但是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進行新聞宣傳活動,也就是說,法治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不能對法律進行干擾,人民法院、檢察院等機構辦案具有獨立性,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影響。很多新聞報道為了吸引眼球和關注,站在“大義”和“人民”的立場,用新聞進行審判,將自己放在了審判者的角度上,這種行為就是對自己認知的一種錯位,由于新聞的公開性和傳播性,導致社會輿論形成“公眾審判”的情形,這種審判首先在法律上是無效的,輿論的判決不僅沒有法律效力,同時并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要求[4]。但是在所謂民意和法律公正上,就會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法律到底該順應民意,還是維持自身的公平公正,就成為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種情況就是新聞媒體角色錯位導致對法律審判進行干擾和影響。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聞媒體法治報道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法治報道本身是合法的,并且對于弘揚法制建設和宣傳社會正能量,建立正向的輿論監(jiān)督氛圍具有積極的作用。很多法律報道打擦邊球的行為本身就涉及了違法行為,這樣的行為雖然能夠一時獲得公眾關注,但卻給法治建設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新聞報道本身的公信力受到影響,同時損害了法律的公正和威嚴。因此,新聞媒體法治報道應具備更高的法律素養(yǎng),避免在節(jié)目中發(fā)生違法和侵權行為,給社會發(fā)展和法治建設造成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晉峰[1].新媒體環(huán)境下法制新聞報道的改善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8(5):191-191.
[2]徐瑾.法治新聞報道應注意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聞戰(zhàn)線,2017(24):76-77.
[3]郭雪姣[1].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法制新聞的問題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5).
[4]李丹林,秦浩軒.法制類節(jié)目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理論思考(二)——做好法制類節(jié)目的理論思考[J].中國廣播,2017(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