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顯勇
農(nóng)歷五月,春夏相交、萬木蔥蘢,在大山深處的鄂西北村落,微風和煦,陽光正好,許許多多頭戴草帽的農(nóng)民正在自家田頭上靜靜地看著平緩的渠水流淌進田地,在陽光的照射和天地的見證下,一場盛大的農(nóng)忙儀式正在緩緩拉開帷幕。
插秧,這項傳承久遠的農(nóng)忙勞作,因為它對于滿足人類口糧的巨大價值而成為了我國南方家家戶戶的重要生活議題。每當我們在餐桌上拿起香噴噴的白米飯,那縱橫交錯的溝渠和田埂、彎腰后退的堅持、整齊劃線的蔥郁,總會成為心頭難舍的情愫。
對于兒時的農(nóng)村,插秧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育苗、看水、耕地、撥秧、挑秧、插秧一系列的程序缺一不可。冬末春初,這項偉大的工程就在育秧苗的勞作中備受莊稼人的重視,買來的谷種要先播灑在自家肥沃的田地里,充足的水源、合適的溫度都是秧苗成長的必備因素,待到秧苗成長到適宜栽插的時節(jié),另一項偉大的工程又成為家家戶戶牽腸掛肚的事情,家家戶戶都會派出骨干勞力,將年前被雨水淤泥的水渠清除順暢,保證從河流中引入的水源能通暢地流入自家已經(jīng)干涸的田地。
兒時的歲月中,經(jīng)常在插秧時節(jié)跟著父親一起去看自家的田地水源是否暢通無阻。待到田地水質(zhì)充裕,牛兒就在父親手中的長鞭中勇往直前,將水質(zhì)與土壤實現(xiàn)完全融合,此刻的水田就像是鑲在大地上的一塊明鏡,在陽光下照耀下,行人走在田埂上也能看到自己的倒影。那個時候,我們也經(jīng)常光著腳丫,下到田地,看著柔軟的泥土從腳丫之間的每個縫隙里溢出,軟軟的,涼涼的。
接下來就是下到秧苗的田地,莊稼人小心翼翼地把秧苗連根拔起,一團團的秧苗在草繩的捆綁下被扎成一個個秧把放置在田埂的籮筐里,待父輩們把秧苗挑到田邊,使盡渾身解數(shù),成把的秧苗在拋物線的軌跡下均勻地被下落在田地中,引得平靜的田地水面層層漣漪生起。
自此,莊稼人就馳騁于田地,在田地的兩頭拉起了幾道直直的秧繩,繩與繩之間,就是人們插秧的區(qū)域。彎著腰,把秧苗用手掰開,再用拇指和中指把一撮撮秧苗夾著塞進泥土里。
山區(qū)無法實現(xiàn)機械化的勞作,因此也賦予了插秧極其標準的流程:低頭、彎腰,目視左右,左手握秧,右手不停地將兩三棵秧苗插在水田里,兩腳左右不斷地后退,身體重心也要隨著插秧的區(qū)域及時后退。尤其是將秧苗插入泥土的深度一定得把握好,秧苗插得太深了,將會影響后期的生長,如若插栽的太淺,遇上刮風下雨,秧苗就自動脫離泥土,那可是莊稼人不愿看到的。
待插秧完畢,等待著、守護著,秧苗開始慢慢返青,家家戶戶就靜待著收獲的喜悅,田地間蔥蔥蘢蘢的秧苗,就像是一塊塊綠色的地毯鋪在田野里,美極了。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