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岑參是唐代邊塞詩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詩歌真實地記錄了唐代西北邊陲(今新疆地區(qū))的生活、戰(zhàn)斗場景。他的《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分別被選入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九年級課本中。
同學(xué)們在朗讀這兩首詩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課本上岑參的詩歌情感傾向上似乎有一點糾結(jié),它到底是悲涼的還是豪壯的呢?我的觀點是:岑參這兩首詩情感上的特點是熱烈與凄冷的交織,是唐詩交響樂中奇絕的冰與火之歌。
比如說他的《逢入京使》,前面兩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應(yīng)該是詩人西出關(guān)塞,心中飽含著對故土的思念,因而才用“淚”的意象、“路漫漫”的疊韻節(jié)奏把第一句寫得悲從中來、涕淚淋漓。但是,后面一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卻利用“馬上”“憑”這些力量感十足的字眼將筆鋒一轉(zhuǎn),仿佛一掃胸中悲戚之氣,情緒一下子變得振奮起來了——詩人對進京使者一抱拳說道:“與君馬上相逢,未有筆墨,勞煩你回去給我的妻小捎個口信,以報平安!”
岑參詩歌悲涼夾雜豪邁樂觀的特點也出現(xiàn)在他的另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里面?!氨憋L(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眱删浒芽嗪吘车难┗ū扔鞒芍性貐^(qū)的梨花紛紛飄落,又一次使詩歌灰暗凄涼的情感基調(diào)明朗奔放起來。
通過這兩首代表詩作,我們看到身處邊境的岑參心中似乎有悲情、豪情兩種情感在交替。不同于李白的陡起陡落,不同于孟浩然的曠遠沖淡,岑參甚至能夠在一句詩詞中就由低沉中跳脫出來,由悲轉(zhuǎn)喜,發(fā)出“壯大的歌唱”[1]。
說到這里,問題就來了,岑參的這兩首詩為何會呈現(xiàn)出悲愴與激昂、冷寂與生機交相輝映的特點呢?
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回到“知人論世”的認知模式中來。岑參出身官宦世家,他自己也在《感舊賦》中不無驕傲地宣稱“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2]。唐代開科取士為士人開啟了一條向上的通路,不必再拘泥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學(xué)子們,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入世熱情投身國家的政治、軍事事務(wù)中。
岑參作為這千千萬萬個有志青年中的一員,自然也是緊跟時代潮流,時時提醒自己要抓住機遇一展胸中宏圖。于是在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弱冠之年的岑參屢次出入于京、洛,希冀以此獲取官位。他的《感舊賦》中有云:“強學(xué)以待,知音不無” [3],其致君堯舜、建功立業(yè)之心可見一斑。
雖然像岑參一樣希望立功業(yè)的唐代詩人也很多,李白、王維、杜甫等年輕之時莫不如此,但出身名門的岑參似乎表現(xiàn)得更為急切。京城求官碰壁之后他曾心灰意冷,躲在終南山隱居,但始終遭受著內(nèi)心“貧富常交戰(zhàn)”[4]的煎熬(陶淵明《歸田園居·其三》),寫下“還山愧塵容”[5]的句子。
終于,不甘心衰老于林泉之下的岑參找到了那條金光大道——出塞。自古以來,文人就有投筆從戎博取功名的傳統(tǒng),從漢代的班超到三國時期的陸遜,再到初唐名將李靖,均為讀書人指明了除科舉外的另一條康莊大道。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寫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6](楊炯《從軍行》)的詩句,標(biāo)識著唐朝雄強尚武的時代精神,不惟李白,連以山水詩見長的王維都寫出過如“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7](王維《少年行》)一類的句子。于是,汲汲于功業(yè)的岑參也走上了邊塞從軍之路。
天寶八年(749年),岑參這次出塞目的性很強,他想通過勤勞王事、為國安邊的方式身登顯位獲取個人功名富貴,故而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說:“萬里奉王事,一生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8]。
“豈為妻子謀”的岑參還是在《逢入京使》中提到了故園,不過從詩歌題目和內(nèi)容上我們可以看出,岑參在同僚面前會努力表現(xiàn)出非常積極上進、忠于國事,乃至犧牲家庭幸福也在所不惜的面貌。這樣一來,他這次出塞寫《逢入京使》包含的兩種感情也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詩人初次出塞,對親人妻小的掛念一定是非常強烈的;另一方面,這并不妨礙熱衷功名的詩人在“入京使”面前表現(xiàn)一番。所以,這句“憑君傳語報平安”哪里是托對方給家人帶口信呢?分明是借由同僚之口旌表自己戍邊報國之志。如此說來,《逢入京使》這首詩的主旨可以使用一個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復(fù)句來表達:盡管我岑參十分牽掛家人妻小,但是為了戍邊報國我寧可舍小家、為大家,請朝廷和皇上放心。很明顯,前面“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只是后面“憑君傳語報平安”的鋪墊而已,在岑參心中,壯志情懷最終戰(zhàn)勝了兒女情長,對故土的思念只是作為報國的陪襯才擁有了存在的必要性,這是時代思潮的巨大影響。
那么再回到之前同學(xué)們提出的問題,也許我們就可以作出回答了。岑參的《逢入京使》有思鄉(xiāng)和報國兩種感情,其中以報國豪情為主,思鄉(xiāng)之情為次,朗讀的時候應(yīng)該偏重于報國的豪情,音調(diào)應(yīng)該由低沉到高昂,最后一句讀出昂揚奮發(fā)的感覺為好。
說到這里,我們又可以登堂入室,進一步來分析岑參的另外一句詩——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些同學(xué)對這一句也是存有疑問的:前一句盡寫邊地苦寒,后一句卻顯得生機勃勃,又該如何理解呢?
自古寫雪的詩詞可謂多矣,有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有劉長卿的“柴門聞犬吠,飛雪夜歸人”,但將雪花比喻成梨花的寫法唯有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為什么將漫天飛雪比喻成梨花紛紛呢?難道僅是杜甫所云:“岑參兄弟皆好奇”[9]嗎?
寒假期間我拜讀了南京師范大學(xué)孫植老師的論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人物新考》,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又加深了一點。
原來,“中軍置酒飲歸客”中的“歸客”并非常人,他就是中唐名相武元衡的父親,后來貴為沛國公的武就[10]。詩歌記載了唐代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宴請將要歸京的武就,而后送其上路的經(jīng)過。封疆大吏封常清憑什么要在中軍帳宴請小小的判官武就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唐朝的官吏升遷了,南京師范大學(xué)酈波老師在喜馬拉雅《一生不能錯過的唯美詩詞·君不見古來邊塞風(fēng)雪寒,至今尤記岑嘉州》節(jié)目中說道:“唐代舉子中第之后會先下基層任低級官吏,而后‘援疆援藏到邊地從軍,然后再回到中央官府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也就是說,武就結(jié)束了自己“下放基層”的歲月,準(zhǔn)備回到中央任職了。如此一來,大將封常清才給足面子,親自為未來的中央官吏武就送行。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二次出塞的岑參正碰上了這次踐行酒宴。天寶13年(754年),岑參第二次遠赴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僚屬。封常清之前是詩人岑參在安西幕府任職期間的同僚,而后成功逆襲,得到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的賞識成為一方大員。與自己之前的同事及偶像一起工作,岑參自覺如魚得水,他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說:“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側(cè)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 [11]。
在這次“中軍置酒飲歸客”的酒宴,岑參初來乍到、官卑身微,并且與即將離開的武就談不上有很深的交情,因此《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整首詩的送別之情十分淡薄,文筆主要描寫胡地天地間的奇景。不過,這次宴飲中有兩個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偶像在場,使得岑參內(nèi)心激動萬分。
這兩個偶像,一個是封常清,一個是武就。
歐陽修編纂的《新唐書·封常清傳》中記載了封常清剛剛投奔高仙芝幕府下的不得志,史載曰“仙芝陋其貌,不納”[12],以貌取人的高仙芝剛開始并沒有將丑陋的封常清放在眼里。然而,堅忍不拔的封常清抓住機遇最終證明了自己的與眾不同,成功由幕僚“逆襲”成安西、北庭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實現(xiàn)人生理想。
武就也是幕僚出身,這次離開邊境回京也是踏上了錦繡前程,后來官至殿中侍御史,又因自己的兒子武元衡而追贈為沛國公、禮部尚書[13],可以說武就的回朝開啟了武氏家族的輝煌。
兩位屬官幕僚的逆襲對在席的詩人岑參產(chǎn)生了強烈的激勵作用:兩位長官都是出身判官,那么現(xiàn)在同樣身為幕僚的我大概也能一展宏圖之志罷?因此,詩人眼中的紛紛白雪非但沒有讓詩人產(chǎn)生諸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凄涼感,反而激起了詩人昂揚奮發(fā)的精神風(fēng)貌。因此,在這撲撲簌簌的雪花里,詩人岑參看到了理想和希望,自己盤桓邊塞的時光究竟是有價值的,自己辛勤澆灌的“功名之花”終究會迎來綻放的那天。繼而,詩歌前一句“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描寫邊地苦寒表現(xiàn)出的凄冷感迅速與詩人心中的希望之火交會,再一次唱響奇絕的“冰與火之歌”。
“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我們以昂揚激蕩的聲調(diào)來朗讀岑參的詩歌,在邊境的冰天雪地中感受詩人心中那熊熊燃燒的理想之火,感受盛唐開拓進取的時代風(fēng)采。
參考文獻
[1]聞一多著,《聞一多論唐詩》: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7月,第23頁.
[2]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參》,376頁.
[3]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參》,376頁.
[4]王叔岷撰《陶淵明詩箋證稿》: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一版,73頁.
[5]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參》,377頁.
[6]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五章第五節(jié)《楊炯的文學(xué)作品》,113頁.
[7]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四章第二節(jié)《王維的詩文》,305頁.
[8]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參》,377頁.
[9]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參》,390頁.
[10]孫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人物新考》,《文藝評論·國學(xué)論衡》2014年2月,117頁.
[11]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xué)史(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6月第3次印刷,第十七章《岑參》,377頁——378頁.
[12]歐陽修、宋祁.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2月1日,《封常清傳》,757頁.
[13]清·董誥.編《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二》:中華書局,2013年10月,權(quán)德輿著 《唐中散大夫沛國公武公神道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