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甲順
眉縣“華慶社”歷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間中期,華慶社的雛形已經(jīng)出現(xiàn)。眉縣第五村新堡子武舉人張榮清家資豪富,愛看秦腔,他四處招攬戲曲人才,又從各地招來愛好秦腔的青少年,請人做戲衣,農(nóng)閑演練,農(nóng)忙勞作,在家排戲供自己娛樂。后來風聲傳開,看戲的人越來越多,有錢人叫他們唱“堂會”,外村的人請他們唱會戲,越唱越紅火,竟成了個戲班子。俗話說“插下招兵旗,就有吃糧的”,流浪藝人紛紛前來投奔。演員陣容擴大了,劇目不斷增加,簡單的戲衣已不適應演出的需要,適逢此時,周至縣楊華村曾任山東青州推官的舉人張附翱家的戲班破產(chǎn),經(jīng)人說合,張榮清以240兩白銀買下了張附翱家的戲箱。賣戲箱時箱主言明:“賣箱不賣姓,戲箱過后還要姓張?!焙迷谛屡f兩家箱主都姓張。從此,第五村這個戲班子訂名叫“張家戲”。
清咸豐年間(1859年前后),張書、張華兄弟繼承先父遺志,繼續(xù)用自家開辦的燒房(釀酒收入)辦戲班,從外地請來師父繡衣制靴,削把杖,不惜巨金到蘇州購買“新蟒新靠”(文武角的戲衣),還對戲班進行重新整頓。由于箱主實力雄厚,演員薪金按時發(fā)放,慕名而來的名藝人越來越多,人員由少到多,箱底不斷添置,劇目越演越多,范圍由小到大。隨著演出地區(qū)的擴大,盛名遠揚各方。大約在清同治年間便正式改成了大戲班,為了有箱主張華的名字及周至楊華的村名,“張家戲”便改名叫“華慶班”,此后歷經(jīng)清光緒、宣統(tǒng)直至民國,“華慶班”幾經(jīng)挫折仍保持原班,成為西府四大名班之一。
我的父親張貴榮(藝名四季兒),與伯父張景忠(藝名雙忠兒),祖籍戶縣甘亭鎮(zhèn)東街北堡子。祖父、祖母早逝,少兒失學,昆仲相依為命,糟糠度日,開始到甘亭鎮(zhèn)自樂班打雜混飯。自樂班讓他倆試唱,覺得有培養(yǎng)前途,是唱戲的料子,就送他倆進西安尚友社學習。民國二十年(1931)他倆同時被華慶社聘用。老藝人張君(藝名韻娃)看到我父親五官長相和聲音適合唱花旦(當時演員沒有女性),就收我父親為徒弟,教父親演花旦。父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夜以繼日,刻苦努力, 念唱做打各門功底長進很快。民國三十年(1941)華慶社在岐山益店唱對臺戲,開始父親因戶縣老家有事沒有去,對臺時總贏不了對方,鎮(zhèn)長很著急,派人牽著馬到戶縣把父親接回來。當晚父親演《秦雪梅吊孝》,觀眾才擁到華慶社臺口并且贊不絕口,華慶社贏了對方。戲唱完,會長把應付的戲錢給夠后,還另外給父親獎勵了拾兩銀子。父親的拿手戲《殺狗》中的焦氏,《三上轎》中的崔秀英,《三回頭》中的呂老漢的女兒,《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秦雪梅吊孝》中的秦雪梅,《黃河陣》中的三肖馳名西府, 至今在觀眾中還流傳著華慶社雙忠兒、勤學、四季兒三個旦,離了四季兒掀不轉(zhuǎn)的傳說。
民國三十二年(1943),箱主張宏德聘用伯父張景忠為華慶社社長,父親張貴榮為華慶社領班長,箱主張宏德怕父親離開華慶社,把父親在縣城東關(guān)買的宅基地賣掉,在眉縣第五村買了一塊宅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在眉縣地下黨的帶領下,父親張貴榮和伯父張景忠及華慶社勤學、天靈娃、麻娃、田玉華等十多名演員秘密去延安慰問演出,走到延安邊界時為部隊演了一場,隨后開始打仗,等了半月,無法繼續(xù)演出,地下黨通知讓返回,就回來了。
1950年冬,時任寶雞地區(qū)專員公署的呂建人專員來到眉縣,在縣長魏建鰲的陪同下邀請箱主張宏德、伯父張景忠、父親張貴榮商談,準備接收華慶社為寶雞專區(qū)秦腔劇團。父親當即發(fā)言說,華慶社歷經(jīng)幾個朝代,根在眉縣,情在眉縣,也不能離開眉縣,不然不好給眉縣父老鄉(xiāng)親交待。
1952年2月,縣人民政府接管了“華慶社”,同時又并入了齊鎮(zhèn)安仲元、呂民希的“友誼社”,改名為“眉縣群眾劇團”,伯父張景忠任團長,政府派田既平擔任指導員。1957年冬季又將“眉縣群眾劇團”改名為“眉縣人民劇團”。1958年冬季,周至、眉縣并縣后更名為“周至人民一團”。1961年九月份,周眉分縣后,又恢復為眉縣人民劇團。伯父從1952年眉縣人民劇團建立任團長,至1965年當年秋季劇團實行人員精減,伯父帶頭報名,經(jīng)組織批準離團還鄉(xiāng),于1998年正月十七逝世,享年84歲。
上世紀50年代,眉縣人民劇團劇目內(nèi)容逐步革新,演技水平日益提高。在音樂唱腔上,改原西府“正調(diào)”為東路“月調(diào)”,改西府方言道白為西安官話道白。劇團在演出過程中,采取科班與跟班學藝相結(jié)合的辦法,培訓學生二三十期,約五六百人。第一期學生中花旦有李鳳琴、紀桂芳、王巧榮,須生有黃金生、黃育民(后改學鼓),小生閻忍信、李秉義,二花臉郭志成。第二期培養(yǎng)的有正旦邵巧玲,大花臉張世清,老旦關(guān)寶珍,第三期培養(yǎng)的有須生陳周勞、薛志秀、馬明道、張嵬、花旦張菊梅……
父親張貴榮演藝精湛,唱做念打功底扎實,深受秦腔藝術(shù)界膺服和觀眾好評,口碑其功,名播關(guān)中西府,上世紀50年代被評為全省首屆百名著名秦腔演員。不久后,父親因事業(yè)受挫辭職回家,后身患重病。在家養(yǎng)病期間,省戲曲研究院三位同志從西安來到第五村,接父親去省城戲曲研究院演戲。當時由于父親病還沒好,來的三個人在家住了三天,在父親這里記錄了十幾本失傳的老戲,如《三上轎》《三回頭》《九華山》等。父親病情好轉(zhuǎn)后,響應百花齊放的方針,參與籌建了第五村五鄉(xiāng)業(yè)余劇團。1957年,時任縣糧食局長的奕田更在第五村下鄉(xiāng)時,了解到父親的病情和我家的困難,特批一個攤販營業(yè)證,每月由縣糧食局供應江米壹佰伍拾斤,讓在第五村街道擺攤賣醪糟。手續(xù)辦好后,母親在家做醪糟,父親在街道賣醪糟,用賣醪糟的錢在生產(chǎn)隊買工分,我們?nèi)移呖谌说纳钣辛酥洌鉀Q了我家的困難。在當時不準搞單干,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形勢下,縣里有關(guān)領導確實對父親和我們?nèi)疫M行了照顧。
我的父親張貴榮一生忠藝愛社,鞠躬盡瘁,玉汝于成,為秦腔藝術(shù)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父親于1985年4月20日逝世,享年65周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