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獻中
“豪家多婢仆,門內(nèi)頗驕奢。”(白居易《續(xù)古》)“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保懹巍稓q暮感懷》)在漫長的封建時代,一直存在著役使奴仆的現(xiàn)象。奴仆主要從事雜役,也侍奉主人的日常生活,聽其任意驅(qū)使。奴仆階層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無人身自由,是古代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
古代奴仆的名稱較多,主要有“奴、仆、婢、僮(童)”等。這幾個詞既作為奴仆的主要名稱,又引申用于其他相關(guān)方面,在古詩文中頻頻涉及。它們在來源、含義和用法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共性和聯(lián)系,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如果對它們進行一番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深藏其中的尊卑觀念和奴仆文化。
“奴仆”大多出身卑賤,來自社會最下層,往往有一部辛酸血淚史。
先看“奴”。奴是會意字,從“女”,從“又”(手的變形)?!芭敝概?,“又”指用手抓而掠奪之;一說指女奴用手從事勞動。本義指奴隸。許慎《說文解字》云:“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如《周禮·秋官》:“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槁?!薄墩撜Z·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p>
再看“仆”。仆是形聲兼會意字,繁體寫作“僕”,從“亻”,從“菐”(“菐”亦表聲)。甲骨文字形,似一罪人端著畚箕,從事卑賤勞動。本義指奴隸的一個等級,供役使之人?!墩f文》云:“僕,給事者?!比纭对娊?jīng)·小雅》:“民之無辜,并其臣仆?!薄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半`臣僚,僚臣仆,仆臣臺?!薄豆騻鳌は骞吣辍罚骸胺蜇摿b縶,執(zhí)鈇锧,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仆庶孽之事也?!焙涡葑ⅲ骸笆酰娰v子,猶樹之有孽生?!薄捌汀迸c“臣”“庶”“孽”等賤者并列,可見其亦為賤者。
接著看“婢”。婢也是形聲兼會意字。從“女”,從“卑”(“卑”亦為聲)。本義指卑賤的女子,亦即女奴?!墩f文》云:“婢,女之卑者也?!薄冻鯇W(xué)記》卷九十引《說文》云:“女入罪曰婢?!奔磁臃缸锞统蔀殒?,即成為女奴。此外,罪人的女性眷屬沒入官府為奴也稱為婢。如《漢書·刑法志》:“妾愿沒入官婢,以贖父刑罪?!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笆规咀邮虉?zhí)巾櫛?!编嵭ⅲ骸版咀?,婦人之卑稱也。”
最后看“僮(童)”。“僮”是形聲字,從“亻”,“童”聲。本義指未成年人。《說文》云:“僮,未冠也?!薄拔垂凇奔次葱谐赡旯诙Y。看來,“僮”并未涉及出身問題,唯有年齡方面的含義。如《國語·魯語》:“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史記·循吏列傳》:“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辈贿^,“僮”又是“童”的分化字,而童的出身卻是卑賤的?!墩f文》云:“男有辠(罪)曰奴,奴(亦)曰童,女(亦)曰妾?!薄巴笔切温曌郑浴??”(讀作qiān)為形,“重”省作“里”為聲。本義指男子因犯罪而淪為奴隸。后來在使用中,“僮”和“童”之義發(fā)生互換并疊加,故均曾用以表示未成年男仆。例如賈誼《治安策》:“今民賣僮者?!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案恢临浊恕!笨梢哉f,“僮”受“童”“牽連”,被誤加了卑賤的身份。
由于大多數(shù)出身卑賤,或是不明事理的未成年者,因而在語言實踐中,“奴仆”大多被賦予了貶義色彩。
最為突出的是“奴”。古漢語中有一批由“奴”字“領(lǐng)銜”修飾的帶侮辱性的貶義詞語,如奴化、奴性、奴才、奴官(出身卑下的小軍官)、奴下(才能低下之人)、奴胎(本為對樂戶子女或奴婢的賤稱,后也用作罵人的話,猶言賤種)、奴視(視之如奴,輕視之意)、田舍奴(猶言鄉(xiāng)巴佬,有鄙其無知之意)等。這些“奴”字一般作名詞或形容詞用。還可用作貶義動詞,意思是視為奴隸,貶低,使淪為奴隸之類,如韓愈《原道》:“入則主之,出則奴之。”也可用作代詞,作為對人的鄙稱或賤稱,如《世說新語·假譎》:“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薄稌x書·劉曜載記》:“叛逆胡奴,要當(dāng)生縛此奴!”
“婢”也“在劫難逃”,時常被視為與“賤”同義。如《禮記·內(nèi)則》:“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孫?!编嵭⒃疲骸版咀樱ㄙv人之子。”注者認為,婢即“賤人”,故“婢”有時直接被“賤”修飾連用,如賤婢。由于奴、婢作形容詞時皆含貶義,因而還出現(xiàn)了“奴顏婢膝”“奴顏媚骨”等貶義成語,如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p>
“僮(童)”也未能幸免。蓋因其本義為未成年之奴仆,故被賦予愚昧、淺陋、沒見識、不明事理、幼稚無知之意。古漢語中有僮(童)昏(指昏聵無知)、僮(童)蒙(指昏昧,不明事理)等詞語,如《國語·晉語》:“僮(童)昏不可使謀?!庇诌M一步表示低賤,作賤稱,如僮婦(泛指平民婦女)、僮夫(猶言匹夫,指平民男子)、僮訟(指民事訴訟)。
只有“仆”逃此一劫,未被賦予貶義。
正因它們多數(shù)卑賤具有貶義,故大多數(shù)被用來作謙稱代詞。不過,在使用中,有性別方面的差異。
“奴”主要用于女子,特別是青年女子。如李煜《菩薩蠻》:“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碑?dāng)然,有時亦可用于男子,如《資治通鑒·唐紀(jì)》:“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薄捌汀眲t僅用于男子,如《戰(zhàn)國策·燕策》:“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薄版尽眱H用于女子,具體使用時往往稱作“婢子”,《禮記·曲禮》云:“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笨傊?,男子謙稱用“仆”居多,亦未完全忘記“奴”;女子謙稱喜用“奴”,亦未完全冷落“婢”。只有“僮(童)”無人問津,原因也不難理解——成年人不宜用,而未成年人尚不會用。
這些奴仆名稱之間不僅存在著有趣的共性和聯(lián)系,還蘊含著古代社會的尊卑觀念和奴仆文化。它們是尊卑觀念的重要體現(xiàn)和奴仆文化的直接反映,是這種觀念和文化在語言方面的主要載體,反過來也是二者在語言中打下的鮮明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