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昆
范國江出生于一個海島漁村——山東省長島縣磨石咀村。他幼時家境貧寒,吃不飽穿不暖,貧窮剝奪了他上學的機會,他14歲就出海打魚。海島的漁業(yè)生產(chǎn),航船要到數(shù)百里外作業(yè),而且兩三個月不能回家。在落后的帆船時代,沒有什么天氣預報,全看運氣。他經(jīng)歷過多次驚險的海難,可謂死里逃生。
解放后,漁業(yè)生產(chǎn)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1951年,范國江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融入了他的血脈。他心懷感恩,把滿腔熱血都揮灑在漁業(yè)生產(chǎn)上。
20世紀60年代末,他先后擔任船長、隊長、支部委員、支部副書記、書記等多種基層干部職務,這些都是辛苦的工作。范國江摸爬滾打,苦干實干,把解放時全縣三大落后村之一的磨石咀村,發(fā)展成了當時全縣的高產(chǎn)先進村。
他曾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這一代,經(jīng)過艱苦奮斗,拔掉了窮根,開創(chuàng)出了一份集體家業(yè),為子孫的幸福打下了基礎,是幸福的,總有獲得感。每當回首往事時,我心中充滿了自豪感:我一生沒有白活!我這一生最大的幸運是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黨的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留下了很多值得回憶的往事……”
在最困難的時期,范國江帶領船隊遠洋作業(yè),每次出航,長則一兩個月,少則十天半個月才回港一次。船隊進港后,一部分人向村邊的水產(chǎn)站賣魚,另一部分人進行補給。一切就緒后,船員們都眼巴巴地望著家門口,心里想著:如果不能回家休息,至少讓我們回家和老婆孩子說句體己話吧。
可是范國江心中早有了主意:漁家人最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的含金量。他自己也想回家看看,可是一旦放假,很容易錯過魚群,一耽誤幾個鐘頭過去了。魚群來了,決不會多等一分鐘。他想到全村社員最大的心愿是擺脫貧窮,年終多分點紅。于是,他當機立斷,喝令一聲:“啟錨出海!”這便是盛傳于鄉(xiāng)里“老范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
他帶領的26號、25號漁輪打圍網(wǎng),曾創(chuàng)造了一網(wǎng)產(chǎn)魚8.5萬斤,時稱“一網(wǎng)兩船”的奇跡。
范國江是挺拔在海島漁村這片沃土上長達60年的常青樹。這不僅僅因為他是一以貫之、忠誠老實、聽黨的話跟黨走的實干家,更因為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實人,表里如一。在工作中,他總是把集體利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他從不斤斤計較,寧可自己吃虧,絕不讓別人吃虧。改革開放后,他又積極帶領全村人致富。
他家風清正,家教嚴謹,對子女不寵不慣,不僅身教更重言教。他常常教育子女,一定要愛黨、愛國、愛集體,多為社會主義事業(yè)作貢獻。他的兒女大多成為縣市黨政或企業(yè)領導骨干。
范國江于1975年1月當選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78年2月當選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曾五次去北京開會,見過毛澤東,聆聽過周恩來的報告,上過天安門。他的家中現(xiàn)在還保存著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接見華東六省市代表的巨幅合影。如今他已是九旬老人,但仍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范國江的人生經(jīng)歷是一筆寶貴財富,也是一部厚厚的經(jīng)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