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聊齋志異曾友于》到清代傳奇《脊令原》

      2020-10-28 01:38鄭秀琴
      蒲松齡研究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

      鄭秀琴

      摘要: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自問世以來,就成為小說戲曲取材的寶庫。這與原作本身情節(jié)的曲折豐富和精彩激烈的矛盾沖突有密切的關(guān)系,也和根據(jù)《聊齋》進行改編的作家所處時代、文化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他們在對蒲松齡小說的改寫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自身獨特的個性。從《聊齋志異·曾友于》到清代傳奇《脊令原》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曾友于;黃燮清;脊令原

      中圖分類號:I207.37? ? 文獻標識碼:A

      清代劇作家黃燮清以《聊齋志異》中的名篇《曾友于》為創(chuàng)作素材,撰寫了他的傳奇劇目《脊令原》。

      黃燮清(1805—1864),浙江海鹽人。他原名憲清,字韻珊,一作蘊山。改名后又字韻甫,曾自號吟香詩舫主人。黃燮清少年時代起就才華橫溢,博通書史,精于詩詞歌賦,在繪畫方面也頗有造詣。他于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中舉,其作品《帝女花》《拙宜園詞》等在當時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他在咸豐二年(1852)曾有機會去湖北做官,卻由于太平天國起義造成的局勢動蕩,托病沒有赴任。1861年,黃燮清的家鄉(xiāng)浙江海鹽被太平軍攻占,1862年春他乘船到湖北就官,后官居宜都知縣,不久又調(diào)任松滋道,1864年卒于武昌。從咸豐三年至十一年間,黃燮清居于拙宜園,他改其中的晴云閣為倚晴樓。黃燮清一生創(chuàng)作戲曲作品共九種,其中《茂陵弦》《帝女花》等五種刊于道光年間,合稱《韻珊外集》;光緒年間其婿又增加了《脊令原》《居官鑒》,與前五種合稱為《倚晴樓七種曲》;另外兩種戲曲《絳綃記》未刊,《玉臺秋》有光緒六年刊本。

      《脊令原》傳奇改編自《聊齋志異·曾友于》一篇。小說《曾友于》不僅敘述了一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還寫到了這個家庭之外兩個家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涉及到一系列的家庭和社會問題:如嫡庶兄弟、妯娌之間如何相處以及他們?yōu)闋帄Z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產(chǎn)生的矛盾、宗族之間因不能心平氣和解決問題而發(fā)生械斗等等,集中反映了家族內(nèi)外日常存在的種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是蒲松齡教化人心的一篇力作。

      這篇小說內(nèi)容瑣碎、線索紛繁,人物關(guān)系也極為錯綜復雜,并不適于改編為戲曲在舞臺上演出。而它之所以被黃燮清從眾多《聊齋志異》的篇目中選中成為戲曲創(chuàng)作的題材,究其原因是由于這篇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曾友于——一個集儒家倡導的諸多傳統(tǒng)美德于一身的文學形象,他是一個封建道德認可的榜樣人物:曾友于尊敬長輩、愛護小輩;友愛兄弟,和睦鄰里;能夠做到處處屈己待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始終用他自己的高尚品質(zhì)感染著身邊的人們。黃燮清選擇《曾友于》這篇故事進行戲曲改編,應該是認為作為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的戲曲可以更為充分地展現(xiàn)曾友于的美德,更好地達到勸善懲惡、教化眾生的目的。

      盡管蒲松齡和黃燮清對曾友于這個封建道德的化身都進行了宣揚和美化,但兩部作品的側(cè)重點是有所不同的。

      一、小說對曾友于的理想人格進行了著力塑造,并凸顯了其感化功用

      《曾友于》講述了一個大族曾氏兩代嫡庶兄弟、妯娌及其他親屬間的長期紛爭,最終德行有虧之人皆被曾友于以德感化,終得滿門和睦的故事。曾友于,名悌,共有同父兄弟七人。其中長兄曾成及其母早年為強盜擄走,曾孝、曾忠、曾信則為父親繼室所出,曾悌、曾仁、曾義則是庶出之子。在父親死后,家中兄弟相爭,每天雞犬不寧。以曾孝為首的三個嫡出子嗣,處處凌辱三個庶出的兄弟。曾友于作為庶出三人之長,不僅自己謙讓隱忍、委曲求全,并且勸說另外兩個弟弟要與嫡出三人友愛相親,來維護所謂倫常道德和家族利益。盡管曾友于竭盡全力也未能換來家庭和睦。面對家中紛爭日盛,他倍感無力,只能獨善其身,攜婦帶子,離開曾家別居異地。在失散多年的長兄曾成歸家后,曾友于主動和兩個弟弟分割自己的財產(chǎn)給大哥,還費盡心思調(diào)和大哥與曾孝的矛盾。在曾孝家中,嫡庶之爭再次發(fā)生,并最終釀成慘劇,斷送了四條人命。曾孝親家到曾家鬧事,結(jié)果被曾成暴打致殘而告官,致使曾氏一門被收。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曾友于與兒子、侄子同時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因此挽救了全家人的性命,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終于使得一門和睦,其樂融融。

      蒲松齡不惜筆墨全力塑造的曾友于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是孝悌楷模:他善于隱忍卻絕不怯懦,在是非面前能夠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他寧愿放棄與兄長曾孝千載難逢的和好機會,也堅決拒絕與其同往親家家中鬧事;在同母兩弟被打時,面對棍棒他仍無所畏懼、大膽抗爭;為了大哥曾成的正當權(quán)益,他敢于直面兇暴的曾孝等人,并在公堂上娓娓道來,為曾成爭取應得的財產(chǎn)。這樣一個以禮行事、全無私心的曾友于充滿浩然正氣,成為作家推崇的封建道德化身,以超凡的道德力量感化了眾人,使得這個矛盾重重的封建大家族“門庭雍穆,稱孝友焉”。① 蒲松齡在塑造曾友于這一道德楷模的過程中,明確指出了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對處理家庭關(guān)系的重要性。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曾友于的一片苦心開始并未取得相應的效果,曾家兄弟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使他不得不搬家別居,落得清靜。而大哥曾成卻憑借武力壓制了這些兄弟,友于曾經(jīng)費盡心思也未能迅速辦好的事被暴力暫時解決了。其實這不過是作家的一種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其目的在于把曾成的濫用武力與曾友于的隱忍賢德形成強烈對比,使世人深刻領悟到:武力也許一時可以發(fā)揮效用,但卻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想要家庭和美、兄友弟恭依靠封建倫理道德才是根本。對此小說中有很多具體描寫:曾成的威猛使以往囂張跋扈的曾孝敢怒不敢言;但曾成對于友于卻非常尊重、言聽計從。因曾孝持家不正,他的兒子兒媳之間為泄私憤而骨肉相殘;又因曾成性情剛烈暴打曾孝的親家馮氏父子,弄得曾氏舉家入獄。而在此危急時刻,科舉高中的曾友于力挽狂瀾,以自身崇高的德行感化眾人,終使曾家一門化險為夷。小說將曾友于作為靈魂,通過與曾成的兩相對比,展現(xiàn)了一個嚴格恪守禮教的封建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同時也突出了作家所賦予人物的理想人格強大的感化作用。

      二、戲曲《脊令原》的人物和主題與《曾友于》相較,有所偏移

      戲曲《脊令原》與小說相比,對曾友于塑造的著力點有所變化,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因果報應思想,這使戲曲的人物和主題與原作相比發(fā)生了偏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一)傳奇《脊令原》對曾友于形象的塑造不再像小說中用濃墨重彩,把他刻畫得盡善盡美,而是把被蒲松齡推上神壇的曾友于試圖還原為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

      小說中的曾友于是一個為了維護禮教不惜付出個人生命的圣賢之人,黃燮清在戲曲中卻明顯淡化了這一點,反而更為突出了現(xiàn)實生活中兄弟之間相處的真實一面。如第九出《撻弟》刪除了小說中友于被曾孝暴打后“扶杖詣兄請罪”的事件,而它恰恰正是蒲松齡展現(xiàn)人物大賢大德的一個重要情節(jié)。再如《改葬》一出中也將小說中曾友于的力阻改葬改為他的主動送葬,這樣的改動無疑更為符合世態(tài)人情,卻對小說中曾友于“禮教超人”的典型性格進行了削弱。情節(jié)經(jīng)過這樣處理之后,黃燮清拉下神壇的曾友于這一形象終于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凡人。

      (二)《脊令原》通過對曾友于和曾氏本家兩處生活的鮮明對比來突出了封建倫理綱常紊亂所引發(fā)的家庭矛盾的可怕之處,并在故事的敘述中體現(xiàn)出強烈的因果報應色彩。在劇本的下卷,黃燮清把原作中曾友于遷居后依舊參與家族事務變?yōu)榕c兄弟斷絕往來,在離家五十里遠的新居和妻子孩兒過著一種遠離塵囂、平靜自足的耕讀生活,與曾孝小輩嫡庶之間的手足相殘、慘禍不斷形成鮮明對照。劇作家用了整整三出戲——《推刃》《牡噬》以及《收曾》講述了曾孝因持家不正,導致嫡子庶子火拼,妯娌之間刀刃相見,造成四人橫死、全家被收官的悲慘局面。正是在這種鮮明的正反對比中,作家道德教化的目的一步一步凸顯出來。同時為了突出這種綱?;靵y的嚴重后果,黃燮清還不遺余力地把道德教化與因果報應思想加以融合,指出曾孝的家破人亡就是因果報應的直接體現(xiàn)。隨著賢德的曾友于和兒子一起金榜題名,與此同時曾家的其他人都被下獄,再次驗證了讓小民百姓痛快淋漓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果報思想。而這種改變與蒲松齡在《曾友于》的結(jié)尾所要表達的思想迥然不同。作家在篇末的“異史氏曰”中明確指出:

      天下惟禽獸止知母而不知父,奈何詩書之家,往往而蹈之也!夫門內(nèi)之行,其漸漬子孫者,直入骨髓。古云:其父盜,子必行劫,其流弊然也。孝雖不仁,其報亦慘;而卒能自知乏德,托子于弟,宜其有操心慮患之子也?!粽摴麍螵q迂也。

      從小說到戲曲,曾友于形象的禮教色彩被弱化和果報思想的融入,源于兩位作家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蒲松齡是一個非常重視倫理秩序、向往父慈子孝、兄弟友愛的正統(tǒng)文人,雖才華橫溢卻終生困居場屋。他成年后不久便遭遇了妯娌不和、兄弟分家的家庭變故。對于蒲松齡而言,這些給他帶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把無限感慨抒寫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傾注自己的滿腔熱情塑造了曾友于這個恪守封建倫理道德的完美典型。在他身上寄寓了蒲松齡心目中君子應該具有的所有美德:孝順、友愛、無私、忍讓等,因此他成為作家在現(xiàn)實的家庭生活中所遭遇的一系列痛苦和缺憾的精神補償。曾友于為了家中的和睦,可以委曲求全、默默忍受來自兄弟們的一切無理言行,為了不使兄弟們受官司的牽累,他不計前嫌四處奔波,尋求解救辦法。他的以德、以理服人令人欽佩,但這些只能存在于蒲松齡的理想之中。而戲曲作者黃燮清創(chuàng)作《脊令原》時只有三十歲,卻早已是當?shù)赜忻牟抛?,再加上《脊令原》又是奉命所作,顯然沒有蒲松齡這么多的感慨和切膚之痛,所以他只能一般性地敷衍原有的故事情節(jié),使得戲曲本身失于剪裁,遠沒有達到小說的思想高度和藝術(shù)水平。

      《脊令原》傳奇當作于1834年,時年三十歲黃燮清參加鄉(xiāng)試落第。而在一年之前即1833年,學使陳用光到浙江視學,對其才華頗為賞識,在當年科考時他考了一等。我們根據(jù)陳用光所作的《脊令原》序可以推知,這部傳奇是黃燮清奉陳用光之命而創(chuàng)作的:

      予視學浙江,悅黃生韻珊文而賞之,繼覽其所制《帝女花》曲,蒼郁詭麗,益嘆其才之美。爰取《聊齋》所載《曾友于》事命作劇本,帀月而詞成。①

      《曾友于》是蒲松齡感同身受之作,其中充溢著濃厚的理想色彩,因此曾友于是一個超現(xiàn)實的禮教圣人。而《脊令原》卻是奉命之作,而且是“主題先行”,無論從題材的選擇還是意旨的確立方面來說,都是極其功利性的,而且此時黃燮清正一心執(zhí)著科舉,作這個戲曲只是應命而已,同時他也缺少蒲松齡的特殊經(jīng)歷與感受,至多只能以旁觀者身份來看待小說中一切紛繁復雜的家庭糾葛,因此戲曲中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和主題的深化與小說相比明顯遜色。

      (責任編輯:陳麗華)

      猜你喜歡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所見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齊物觀念
      《清史稿》災異卷及《聊齋志異》的形象設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論《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從《聊齋志異》女強人現(xiàn)象看蒲松齡之婦女觀
      绵阳市| 铁岭县| 威信县| 巴南区| 秦皇岛市| 鄂州市| 霸州市| 名山县| 朔州市| 威海市| 金秀| 色达县| 丰台区| 密山市| 金寨县| 衡阳市| 美姑县| 醴陵市| 天峻县| 沙河市| 琼中| 陇南市| 隆林| 贵港市| 凭祥市| 南充市| 石棉县| 鄂伦春自治旗| 遂昌县| 铁力市| 北宁市| 容城县| 罗定市| 深圳市| 铜陵市| 连南| 河池市| 涟源市| 周宁县| 铅山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