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慶
我的家鄉(xiāng)在蘇北串場河畔的一個千年古鎮(zhèn)——江蘇鹽城東臺,這里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董永傳說”的發(fā)祥地。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受悠久歷史文化的熏陶,民間的節(jié)日習(xí)俗一直沿襲至今,而美好動人的“七夕節(jié)”更是受到父老鄉(xiāng)親的喜愛。
“七夕”在我的家鄉(xiāng)被稱為“乞巧節(jié)”。在我很小的時候,記得家鄉(xiāng)人過“七夕節(jié)”的氣氛就特別濃。進入農(nóng)歷七月,小鎮(zhèn)上的茶食店就紛紛推出節(jié)令茶點——“乞巧果人”。這種茶點是用白面粉制作,油炸而成,內(nèi)餡有豆沙、棗泥,外形似傳說中的織女,很是香甜可口。孩子們見到總是垂涎三尺,往往等不到乞巧之夜,買回的“乞巧果人”便不翼而飛,害得大人們只好沿街去敲茶食店的門。
“乞巧節(jié)”這天,家鄉(xiāng)的女人們一大早就到附近的井里挑一擔(dān)水回來,到中午把洗臉盆弄干凈,打來滿滿的一盆水,放到陽光下曝曬。再用稻草燒一堆灰,拿一個細篾織成的竹撮箕,放在空盆子上,捧適量稻草灰放在竹撮箕里,舀水淋濕稻草灰,讓水濾到下邊的盆子里。婦女們先用稻草灰水洗頭,最后用陽光曝曬得發(fā)熱的水洗頭。據(jù)說用這水洗了頭,可以使頭發(fā)干凈、飄柔,寓意頭腦也會變得更加聰明伶俐。所以,這天中午,家家門口都擺出曬水的臉盆,婦女們個個洗頭,很有“乞巧節(jié)”獨具的特色。
“七夕”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院內(nèi)的小桌上供滿了時令瓜果和“乞巧果人”。婦女們抱著善良、忠誠的意愿,焚香、敬“乞巧茶”,向天際的織女星乞求智巧。按照家鄉(xiāng)的習(xí)俗,誰要是先喝上敬奉后的“乞巧茶”,那她就沾上了織女的巧氣,因而姐妹互相戒備,誰也不讓誰先喝到“乞巧茶”,等候父母的安排。父母也很為難,都是身上的肉,因而最后總是被不守常規(guī)的姐妹偷喝掉。
“七夕”之夜,姐妹多的家庭還開展穿針線的智巧競賽。朦朧的月光下,姐妹們用繡花針穿七彩線,誰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連穿7種彩線,那她就是巧女之星。雖然平時這些姐妹做針線都很靈巧,穿針引線毫不費力,但在微弱的月光下(有時也借助燭光),在眾姐妹的注視下,絕少有人能穿完七色彩線,就是穿上一色彩線的也不多。大多數(shù)姐妹只能望針興嘆,遙望星空,乞求織女星能傳給自己“巧氣”。
還有一些姐妹少的家庭相邀一起,在門口或戶外坪里,擺上一張小方桌,上面放著各自帶來的瓜子、花生,大家圍坐在一起,看牛郎、織女星,比賽誰一口氣數(shù)的星星多,誰就是勝者,按各自數(shù)的星星多少,排列出名次。數(shù)星星時邊念邊數(shù):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地上人點燈,天上出星星,一顆星,兩顆星……既要快又要咬字清楚。此外,還要在看星星時織麻、搓線,做針線活,扎襪底。說看著織女星做手工活,十個手指會變得更加靈巧。
“乞巧節(jié)”雖然稱為“女兒節(jié)”,但男人們卻不甘寂寞。夜深人靜時,他們一個個從家中溜出,去近郊茄田里臥看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孩提時,我也偷偷地跟著大人們?nèi)?,但那時只是好奇,什么也不懂,什么也看不清。我曾問爸爸,為什么要去茄田臥著看牛郎織女星呢?爸爸只是說坐在家里看不到,至于什么原因他就無法回答了。
長大后,我才明白在茄田臥看其實還有些道理呢。因為“七夕”時,牛郎織女二星的位置在黃河流域地區(qū),黃昏近時正當(dāng)頭頂,一般坐著抬頭是看不著的,而臥著正好自然看見。茄子株稈比較矮,不影響視線,清香的茄子味還容易使人入神,增加觀看效果。
近年來,鄉(xiāng)親們過“七巧節(jié)”的氣氛已漸漸淡化。老人們只是回味而已,再也沒有以前那種熱情。只有些青年人,特別是為牛郎織女忠貞愛情故事感動的“追星族”,仍去茄田臥看牛郎織女渡河。他們仰望夜空,口吟杜牧的《七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夏夜星空下,此情此景真讓人羨慕不已。
更有超級愛情“追星族”,穿上牛郎織女的裝束,在“七夕”之夜近郊的僻靜處卿卿我我,甜甜蜜蜜,演繹著一出今古合璧的浪漫愛情劇。不知內(nèi)情的人偶然碰上,還以為是牛郎織女下凡哩。
(責(zé)任編輯:亞聞)
(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