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走下講臺做教師》是北京十一學校曹書德老師的作品。曹老師在書中用大量真實的事例記述了學校轉(zhuǎn)型后師生的變化,每一篇文字都飽含熾熱的教育情懷和睿智的教育思考。他以自己拆掉心中講臺的心路歷程為線索,將“走下講臺做教師”的教育宣言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書中的《不是自己的學生該管嗎》一文,讓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文章講述的是曹老師下班前,在博物館后面的樹林里發(fā)現(xiàn)了一對爭吵的母子。兒子歇斯底里地怒吼,媽媽顯得手足無措,明顯處于下風。當曹老師靠近時,兒子馬上跳到別處并繼續(xù)吼叫:“不用你管我,走開!”曹老師詢問媽媽后才知道,原來她是來接兒子的,每天說好五點半在校門口接,可是兒子沒有一次是守時的,今天媽媽忍不住到校園里尋找,發(fā)現(xiàn)他竟然是在跟幾個同學玩手機游戲,于是忍不住數(shù)落了兒子幾句,沒料到他竟然暴跳如雷,狂吼亂叫,弄得媽媽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接下來,文章花了很大篇幅敘述了曹老師和媽媽的談話,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兒子走后,曹老師阻止媽媽繼續(xù)走近兒子,給孩子發(fā)泄的時間和空間,勸她等孩子冷靜下來再解決問題。曹老師猜到媽媽每次接不到兒子,肯定會對兒子進行嚴厲的責備批評,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兒子不守時肯定是錯的,可是當媽媽嚴厲訓斥他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媽媽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是最大的錯誤,而他自己的問題就成了次要的,甚至不值一提了,這也是盡管媽媽多次批評他,而他屢教不改的根本原因。要知道,教育也好,批評也罷,不能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讓他覺得你的方式是錯的。媽媽當著同學的面批評兒子,會讓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其次,媽媽只和孩子約時間,沒有約定違約責任。母子倆只是說好五點半來接,但沒有約定好沒接到的辦法。如果五點半孩子不到車上,又不打電話和發(fā)短信說明,媽媽就可以直接把車開走,讓他自己回家,這樣兒子就會意識到不守時會給自己帶來的后果。
閱讀這篇文章之后,我重點關(guān)注了曹老師和孩子媽媽的溝通過程。曹老師所運用的其實就是我們教師所學的關(guān)于家庭教育的理論知識,讓媽媽心服口服。雖然文中也沒有敘述之后母子的狀況,可是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天天上演,而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班主任少之又少。如果我們每個班主任都做到了,那我們就真正地從班主任走向了教育者。
曹老師的書中處處彰顯著教育的智慧,從中我看到了教師褪去神圣光環(huán)后的真實和擔當,更看到了學生對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與尊重。按照曹老師所言,“拆掉有形的講臺容易,拆掉心中的講臺很難”,因為登上講臺,我們接近了生活理想;走下講臺,才更接近教育的本質(zhì)。其實,講臺下才是真的別有一番風景。
(作者單位: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小返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