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華悅
喜歡讀書的人,到哪兒都能讀書。就拿掃墓來說吧,這事兒看似與讀書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兒??删陀羞@么一個人,能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這個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
每年,父親朱松去掃墓,都會帶上朱熹。照理說,古人交通不便,到哪兒基本上都得靠雙腳。而到外地掃墓,一來一去,更是費勁費時。那為啥非得帶上朱熹這么個小孩子呢?
傳聞朱熹出生的那一天,天生異象。當(dāng)然,這多半是后人的附會傳說。不過,朱熹從小視讀書如命,且天資聰穎,這確實讓朱松看到了希望。掃墓祭祖,希望先祖庇佑,讓朱家能門楣光耀,作為朱家希望的朱熹,自然不能被落下。于是,再苦再累,朱松也帶著兒子一同前去掃墓。
而掃墓之行,對朱熹來說,也不過是換一種方式讀書而已。每年掃墓,朱熹都會選擇住在云根書院(位于福建政和縣,朱松擔(dān)任政和縣尉時創(chuàng)辦),一邊掃墓,一邊讀書,不亦樂乎。對于朱熹來說,有書可讀,那就是世上最快樂的時光。
當(dāng)然,若僅止于此,還不算太特別。古人讀書,多半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人這方面的因素,朱熹自然是具備了。那么,怎么追求天時地利?朱熹的獨家法門是登山。掃墓期間,他每天都得登一趟高入云端的湛盧山(位于福建南平市松溪縣荼坪鄉(xiāng)南)。到了山頂,抱經(jīng)苦讀。登一趟都不容易,還每天都來這么一出,這對多數(shù)人來說,更是不可能??芍祆溆彩亲龅搅恕T谥祆淇磥?,于最高處讀書,可以引領(lǐng)天地之氣,與書之精華相結(jié)合,對于讀書大有裨益。這法子,其實就現(xiàn)在看來,也不無可取之處。山中靜寂,一人苦讀,有助于提高效率和悟性。
掃墓都不誤讀書功,也難怪朱熹能成為后世敬仰的理學(xué)大師了。
◎文/余顯斌
李綱是一位明朝官員,他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綽號——“鐵御史”。李綱是貓,那些官員就是老鼠;李綱是鐵拳,那些官員就是泥土,一拳下去,灰飛煙滅。
一次,李綱被授予御史去巡查地方官員的工作情況。李綱當(dāng)時巡查的是南畿和浙江一帶,他借著一葉帆,就順風(fēng)順水地去了江南。估計李綱去的時候悄無聲息,不是鞍馬鮮明,也不是前呼后擁的,因此一些貪官污吏并沒有警覺。李綱一路鐵拳橫掃,毫不客氣,彈劾罷免的官員,竟至四百人。
他的“鐵御史”名聲從此響徹大明官場,甚至響徹民間,大家談起他來,沒有一個不豎起拇指夸道:“真是一個‘鐵御史’。”
后來,李綱擔(dān)任太仆寺少卿的時候,有一次帶著仆人出外巡查,仆人身背一個竹箱,兩人行走在山路上。到了一處樹木叢生的地方,一聲呼哨,跳出來一群盜賊,一個個手里拿著刀槍攔住出路,準備在這個官員的身上發(fā)一筆橫財。強盜們大聲吼叫,問對面走來的是誰。那個仆人忙驚慌地回答:“是出外巡視的李綱李大人?!庇幸粋€強盜看見李綱仆人背上的竹箱,就告訴強盜頭子,將那個竹箱打開看看,或許里面有很多寶物也說不定。強盜頭子一聽,呵呵一笑道:“太仆李公耶?是何從得金。”然后一揮手,一群強盜走了,消失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