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結合鳳陽縣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項目,簡單介紹古建木結構施工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古代建筑、;框架;明中都;木結構
1? ?緣由
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建設內容包括“鼎盛中都”陳列區(qū)、自然文化陳列區(qū)、明中都文化旅游資源陳列區(qū)三大區(qū)域,建筑結構有:廡殿建筑、歇山建筑、硬山建筑、懸山建筑、攢尖建筑、垂花門、牌樓,基本上包括了我國古建筑中的所有結構形式。結構形式多樣,并且各具特色。本工程木結構加工構件規(guī)格數(shù)量多,木構件加工難度大,施工周期長。采用了園林裝飾型斗拱與大木作接口處理新工藝和檐外仿古木構件反吊掛安裝施工技術。本建筑采用五樣黃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采用淺黃,綠色琉璃瓦采用翠綠,勾頭和滴水采用龍紋圖案,灰琉璃瓦為啞光。
2? 材質的選擇
主要承重構件柱、梁、枋、檁、童柱等構件采用印茄木(菠蘿格),次要構件椽、飛、望板采用杉木。印茄木是大喬木,印茄高約45m,胸徑達1.7m,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印尼菠蘿格焊絲菠蘿格木的一種,屬于上等防腐木材,無需經(jīng)過任何化學處理即可長期用在戶外。微具光澤,花紋美觀,呈黃褐色或深紅色,莊重大氣。鋸、刨加工困難,耐腐。干燥慢,但穩(wěn)定性很好。菠蘿格材質穩(wěn)定,心材耐久,含有油脂,收縮和變形系數(shù)低;木頭表面以及橫截面均有黃金線,摸起來手感好,粗而不刺,并能感覺到油性。甚至摸后手上余香縈繞,香味淳厚。超強的穩(wěn)定性是高檔戶外景觀木材的首選;高耐磨度的特點更適用于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氣干密度0.80kg/m3~9.4kg/m3,未烘干密度達到1.3kg/ m3,質地堅硬,扔進水里即沉。
我國古建筑中構架為木柱,它具有體輕、易搬運、易加工和易安裝等特點,但是容易受潮、易腐爛;因此,一般將木柱放在一塊墊腳石上進行過渡,由此稱之為“柱礎石”?!爸A石”又叫“柱頂石”,因其外形像鼓也叫“鼓鏡”。“柱礎石”下為“磉墩”,磉墩是承托柱頂石下的基礎,是承接木柱所傳遞到柱頂石上的荷載。本工程鼎盛中都陳列區(qū)一號廳柱礎石采用青白石材質,1600見方200厚磉墩。
3? ?結構體系
建筑柱網(wǎng)的布置,與房屋開間和進深的多少有關,一般廡殿建筑的開間最少為三間,依次為五間、七間、九間,再多為十一間。各個開間均由縱橫軸線上的柱子所圍成,這些柱子依其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屋檐部位的柱子稱為檐柱;向里依次稱為重檐金柱、里金柱(統(tǒng)稱為金柱);設在屋架梁之間的垂直傳力構件稱之為瓜柱(或童柱)。廡殿建筑常用柱網(wǎng)有:三排四列式、四排多列式、六排多列式、減柱造式。本工程即為六排多列式布置。
廡殿建筑由于它體大莊重、氣勢雄偉,在古代封建社會里,一般用它作為體現(xiàn)皇權、神權等最高統(tǒng)治權威的象征,在我國古代房屋建筑中,它是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筑形式,因此,在我國過去的歷史朝代,都將廡殿建筑只用于宮殿、壇廟、重要門樓等建筑,如北京故宮中的太和殿、午門;薊縣獨樂寺的山門;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蘇州府文廟的大成殿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廡殿建筑。而其他官府、衙門、商鋪、民舍等一般是不允許采用的。本工程明中都旅游資源陳列區(qū)一號廳為一層木結構廡殿建筑,屋脊高13.70米,檐口高7.35米,臺明高度1.35米。
廡殿建筑橫排架是確定木構架中各個構件相互之間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的基本結構。橫向木排架所用到的橫梁有三大類:承受屋面荷載的主梁稱為屋架梁,以其承擔的檁條根數(shù)不同分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等;梁的外端頭承接有桁檁木(俗稱抱頭)的檐廊步橫梁稱為抱頭梁,依其端頭形式不同,分為素方抱頭梁(無斗拱建筑)和桃尖梁(有斗拱建筑);閣樓建筑中承托樓板荷載,與前后檐柱榫卯連接的主梁稱為承重梁。將若干木排架連接成整,形成具有整體穩(wěn)定性的木構架有檐額枋和檁三件。
廡殿屋面是一個具有前、后、左、右四個坡面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也稱五條脊)的瓦屋面,屋面瓦材有較高等級的琉璃瓦(黃色琉璃古時為皇家及寺廟專用)、屋脊為琉璃構件屋脊;普通等級的布瓦、屋脊則采用“黑活構件”屋脊和低等級的小青瓦。
4? 裝飾彩繪
古建筑油漆彩畫工藝,源于古代為了保護木結構的構件免受日曬、風吹、雨淋而進行的保護和裝飾。經(jīng)過上千年的發(fā)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建筑裝飾工藝形式,古建傳統(tǒng)油灰地仗及油漆彩畫在古建筑保護和裝飾中起著最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關鍵作用。
4.1? 地仗油飾材料
(1)土籽:即磚灰;(2)章丹又名紅丹粉:是國產(chǎn)化工顏料,桔紅色粉末;(3)生桐油:傳統(tǒng)油飾用料主要采用桐油,品種有三年桐、四年桐、栗桐等;(4)白面;(5)生石灰;(6)蘇子油:蘇子榨取的油;(7)血料:用新鮮豬血、生石灰塊、水按一定材料配合比,均勻拌和發(fā)制而成的就叫血料,血料是做地仗的重要材料;(8)稻草、麻:古建油漆彩畫地仗工程所用的麻為上等麻也就是線麻;(9)麻布、玻璃絲布:現(xiàn)多用玻璃絲布代替麻布;(10)紗布;(11)土粉;(12)洋綠;(13)定粉:國產(chǎn)化工顏料,彩畫用作最基本的白色顏料;(14)廣紅土;(15)黑沿子、醇酸清漆、鐵紅醇酸調和漆、棉花:貼金用。
旅游資源陳列區(qū)一號廳木結構就是統(tǒng)一先做麻五灰及單批灰地仗,地仗油飾材料有土籽、章丹、生桐油、白面、生石灰、蘇子油、血料、稻草、麻、麻布、玻璃絲布、紗布、土粉、洋綠、定粉、廣紅土、黑沿子、醇酸清漆、鐵紅醇酸調和漆、棉花,共計二十種材料。
4.2? 一麻五灰地仗工藝流程
斬砍→撕縫→汁漿→楦縫下竹釘→捉縫灰→通灰(掃蕩灰)等共計十二道工序。
這個一號廳木結構就是先做統(tǒng)一麻五灰及單批灰地仗,一麻五灰地仗工藝流程:(1)斬砍;(2)撕縫;(3)汁漿;(4)楦縫下竹釘,由上至下,由左至右認真檢查每一構件,把缺損、爬棱處視情況用木板或木條替補釘牢;(5)捉縫灰:油漿干后,用鐵板將油灰刮入木縫內,橫掖豎劃,使縫內油灰飽滿;(6)通灰(掃蕩灰);(7)使麻;(8)磨麻;(9)壓麻灰;(10)中灰;(11)細灰;(12)磨細鉆生:細灰干后,用砂石或停泥磚精心細磨,要將表皮全部磨去,并達到灰面平直、圓順,線角一致,灰要磨透,但注意不要磨穿。磨好后,要及時用絲頭或油刷蘸生桐油鉆生,隨磨隨鉆,要求一次鉆透,以防炸絞。待表面浮油不再滲入時,用廢麻頭將浮油擦掉,防止干后掛甲。待全部干透后,用細砂紙精心磨光,打掃干凈。
4.3? 彩畫
做完地仗后,開始做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枋心青綠,他的基本做法有:明代時期就基本形成了金龍彩畫和旋子彩畫。直到清代彩畫形成了三大類別: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本工程采用旋子彩畫作法,即帶有旋轉紋路的彩畫,他是以在找頭內畫有旋轉形的圖案,成為旋花或旋子而得名。這是次于和璽彩畫的一種彩畫。旋子彩畫按用金量多少分為: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線小點金、墨線小點金、雅伍墨、雄黃玉八種。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所有木結構的彩畫種類有:雅伍墨旋子彩畫、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枋心青綠、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枋心龍紋、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金線小點金旋子彩畫五種,旅游資源陳列區(qū)一號廳木結構的額枋、雀替、斗拱、天花、椽頭等部分就是采用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枋心青綠。
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原材料有:洋綠、佛青、銀朱、章丹、石黃、碳黑、鉛白、鈦白粉或乳膠漆、氧化鐵紅、二青、二綠、三青、三綠、香色、硝紅、砂綠十六種顏料。
5? 明清建筑的特點
明代彩畫的施暈、紋飾多承襲于宋、元,與《營造法式》中的彩畫圖樣有很多相似之處。元、清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時期,文化的各種載體如建筑、繪畫、服飾、器物等,都受通知民族審美的影響。元、清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的官式建筑彩畫細部紋飾較多,與少數(shù)民族地方彩畫細部紋飾多有直接關系。清代又大量吸收了西方油畫繪法和元素在彩畫中,彩畫逐步變得西化和多元化。與元、清彩畫相對比,在漢人統(tǒng)治下的明代藝術家更心向中原,建筑彩畫藝術則更有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意韻,素雅大氣、深沉柔和。
(1)椽椀:明代在椽椀的制作上頗為講究。它將整塊木板分成上下兩半,上下各做半個橡椀。上下椀合扣處做龍風榫,將椽子嚴絲合縫地扣在椀中。安裝時,先釘置下半椀,安裝椽子后,再扣上上半個椽椀,工藝水平很高。在北京故宮鐘粹宮、角樓,北京先農(nóng)壇神廚兩座井亭及昌平明十三陵獻陵明樓中均如此。有時當檐椽較長,檐、金檁跨度較大時,常在中部置承橡枋,承椽枋上也設椽椀,以便更好地固定檐橡,如故宮鐘粹宮即是。而清代的為一個整體的木塊上掏一個椽椀。
(2)里口木、大連檐:里口木是聯(lián)系檐椽椽頭并兼堵飛椽椽檔的木構件。制作上通常為整木料上鑿出飛椽寬度的槽口擱置飛椽,并在槽口處用釘子與下部檐椽椽頭固定。槽口處厚度同望板。與望板相交處亦作榫頭與之扣搭相交。里頭木在稍間隨角椽一同向角梁頭沖出,因此呈變曲狀,端部插置角梁中。
大連檐則主要用于聯(lián)系飛椽椽頭,并隨飛椽在角部的生起而略向上彎曲,其斷面形狀與里口木相同但并不鑿椽檔,為一整木,上栽瓦口。端部于仔角梁頭上皮槽口內45°相交。
(3)通椽與重椽:通椽是明代木構中一種特殊做法,即椽長有兩個步架。在北京先農(nóng)壇拜殿中檐、金二步所用椽為一根整椽??缭介?、金步的通椽本身在老檐鑲檁處有一定折角,使椽身略呈折線以適應屋頂舉折。其做法目的在于加強構架整體性避免因檐出過長大于步架而引起傾覆。但該做法加工較為繁復,需將一整根長及兩架的木椽烤熱微彎后使用,工藝十分講究。北京天壇皇穹宇正殿的每根長也跨越兩個步架。但皇穹宇正殿屋架中的各椽是上下交疊,各椽本身則并不彎折,形式上更類似于重椽。另外,青海樂都瞿曇寺的一些建筑屋資玻度平緩,舉折變化不大,因此屋架常采用兩步一折或多步一折的做法,用橡也相應地有橡長兩步或更多步。這是當?shù)貧夂蚋稍?、雨水較少,形成屋頂平緩的地方做法,在明代不具普遍性。
(4)椽的搭接與加工:上下椽的搭接在元代及以前的建筑中仍采用上下交叉相錯的方式,而在明代建筑中各步架椽的搭接則均采用巴掌搭接。這也是明代屋頂椽構造做法的一大改變。在明初建筑青海樂都瞿曇寺隆國殿明中期所建北京先農(nóng)壇太歲殿、拜殿等建筑中均已可見到,其做法是將上下步架的椽子端部削平,將平口壓合在一起,并以鐵件將椽頭固定于檁條之上。這樣一來,各步架椽從上到下一一對應,較之以往上下椽相互錯開擱置于檁上而言,巴掌搭接做法的整體性更好。
另外,明代各椽身上為便于擱置構件,亦作金盤,與檁條做法相同。飛椽椽頭與仔角梁頭均做卷殺,這在明初建筑表現(xiàn)尤為明顯,并延及明中后期。直至明末,飛椽椽頭卷殺才逐漸減少,但任角梁頭卷殺一直沿用。
明代與清代斗栱用材,明代斗栱用材取值比之宋、元實例均有明顯減小,與清初《工程做法》所載斗口制之斗口分十一等相對照也有不同。如斗口制第一等斗口為6寸,其下各等之間以0.5寸等差遞減,而明構實例中最大材等取值僅4.0寸,與《工程做法》所載斗口制相差了5個等級,其下各級間以0.25寸為差值。
參考文獻:
[1] 馬炳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田永復.中國園林建筑構造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2015.
作者簡介:
吳旭,男,安徽建筑大學,本科/學士/高工,專業(yè)方向:建設工程管理和建材檢測檢驗,鳳陽縣重點工程建設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