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蒜行株距調整研究旨在為適應大蒜生產機械化、改革種植模式提供依據。研究歷經前期“保密度、擴行距、縮株距”的試驗失敗而重新調整、設計。調整后實施了“保密度、定株距、調行距”試驗研究。保持株距統(tǒng)一為10cm不變、等行距20cm、2行行距固定值40cm不變,改成不等值的大行距和小行距。試驗結果表明,行距30cm+行距10cm的大小行種植模式,蒜薹產量、蒜頭產量比傳統(tǒng)種植模式有所提高,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適宜當地現有生產水平下的大蒜生產以及后續(xù)多種機械綜合作業(yè)。
[關鍵詞]大蒜;機械作業(yè);行距;株距
[中圖分類號]S633.4
[文獻標識碼]A
大蒜(學名:GYrlic)是百合科蔥屬草本植物。它的鱗莖內通常有4-10個蒜瓣。蒜瓣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可供食用、調味及入藥。大蒜是山東省郯城縣及周邊地區(qū)重要的經濟作物。2018年9月—2020年6月,郯城縣進行了大蒜行株距調整試驗研究。試驗研究結果為改革當地大蒜種植模式、適應多種機械綜合作業(yè)、提升大蒜生產整體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
1研究背景及過程
1.1大蒜種植密度高
郯城縣目前大蒜的栽植密度為33330株/667m2。生產全過程用工多、成本高。種管收環(huán)節(jié)都亟待推行機械作業(yè),降低勞動強度,實現節(jié)本增效。
1.2機械化作用困難
新興的種植機械、植保機械、收獲機械在試用過程中遇到了棘手的問題,傳統(tǒng)的大蒜種植模式是行距20cm,株距10cm。行距過于狹窄,限制了多種機械在大蒜生產中的普及應用。
1.3保密度,定植株,擴行距
郯城縣以大蒜行距不低于26.7cm為基準原則,首先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進行了“保密度、擴行距、縮株距”的種植模式試驗,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019年9月—2020年6月,又進行了“保密度、定株距、調行距”的種植模式試驗,終于獲得成功。
2試驗設計與方法
2.1試驗設計
2.1.12018年9月-2019年6月的“保密度、擴行距、縮株距”的種植模式試驗確保栽植密度為33330株/667m2不變是前提下,設置3個處理:Xl:行距20cm+株距10cm(CK);X2:行距30cm+株距6.7cm;X3:行距40cm+株距5cm。
2.1.22019年9月—2020年6月的“保密度、定株距、調行距”的種植模式試驗。傳統(tǒng)的等行種植大蒜,單行行距20cm、2行行距則為40cm。試驗以2行為單位,保證在40cm固定值不變的范圍內,調整成不等值的大行距+小行距。確保栽植密度為33330株/667m2、株距依然為lOcm不變。試驗設置3個處理。即Y1(CK):行距20cm+行距20cm; Y2:行距30cm+行距10cm;Y3:行距35cm+行距5cm。
2.2試驗品種
山東臨沂一帶的當家品種:蒲棵大蒜。
2.3試驗方法
試驗在山東省郯城縣北園社區(qū)農田進行。2年試驗的前茬作物:長豇豆。小區(qū)長13.3m,寬1.5m,面積20m2。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2018年9月30日播種,2019年6月1日收獲;2019年10月3日播種,2020年6月2日收獲。田間管理同常規(guī)大田生產。
2.4測定項目
2018年9月—2019年6月的“保密度、擴行距、縮株距”的種植模式試驗,只在鱗莖收獲時,各小區(qū)隨機取點3m2稱重,折算成667m2產量。2019年9月—2020年6月的“保密度、定株距、調行距”的種植模式試驗。各個小區(qū)選取10個代表性植株,進行下列項目的測定。
2.4.1蒜薹甩尾期,測量株高、假莖高、假莖粗、葉長、葉寬。
2.4.2蒜薹收獲后,測量蒜薹長度、粗度,隨機取50根稱重得出單根蒜薹重量。
2.4.3鱗莖收獲后,測量鱗莖橫徑,隨機取50頭稱重得出單頭鱗莖重量。
2.4.4蒜薹和鱗莖收獲時,各小區(qū)隨機取點3m2稱重,折算成667m2產量。
2.4.5越冬期、返青期、爛母期、蒜薹蒜瓣分化期、蒜薹生長中期、蒜薹露尾期、蒜薹露苞期、提薹期、蒜頭膨大末期、成熟期,分別測量計算各個處理葉面積指數。
2.5統(tǒng)計分析
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0及SPSS26.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測定。
3試驗結果與分析
3.12018年9月—2019年6月的“保密度、擴行距、縮株距”的種植模式試驗(簡稱A試驗)結果與分析
3.1.1從表1看,X2、X3均比X1(CK)減產,減產幅度分別達到6.%、11.0%。
3.1.2通過方差分析,F>F crit,P-vYlue<0.01,表示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保密度、擴行距、縮株距”的種植模式(A試驗)不適于當地現有生產水平下的大蒜生產,試驗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3.22019年9月—2020年6月的“保密度、定株距、調行距”的種植模式試驗(簡稱B試驗)結果與分析
3.2.1B試驗不同處理對大蒜農藝性狀的影響。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測定,P-value>0.05,Y1、Y2、Y3間,大蒜株高、假莖高、假莖粗、葉長、葉寬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結果見表3。就此,可以得出初步結論:B試驗不同處理對大蒜的農藝性狀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
3.2.2大蒜雙行定值內行距調整對蒜薹產量的影響。原始數據經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測定,0.01
3.2.3 B試驗不同處理對蒜頭產量的影響。原始數據經方差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測定:蒜頭橫徑,P-value>0.05,各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蒜頭單頭重,0.01
3.2.4B試驗不同處理全生育期的葉面積指數動態(tài)。試驗于2019年12月4日以及2020年2月19日、3月20日、4月2日、4月21日、5月3日、5月10日、5月17日、5月27日、6月2日分別測量計算各個處理葉面積指數。對應的生育時期依次為越冬期、返青期、爛母期、蒜薹蒜瓣分化期、蒜薹生長中期、蒜薹露尾期、蒜薹露苞期、提薹期、蒜頭膨大末期、成熟期。從圖l看,不同處理全生育期的葉面積指數動態(tài)有所變化。Y2處理葉面積指數均高于Y1、Y3處理,表明Y2處理返青后的干物質積累逐漸加快。干物質積累多于Y1、Y3處理。干物質積累的多寡,決定了大蒜產量的高低。Y2必然最終獲得高產。
4試驗總結與討論
(1)A試驗在確保栽植密度為33330株/667m2不變是前提下“保密度、擴行距、縮株距”的種植模式試驗,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行距30cm+株距6.7cm(X2)、行距40cm+株距5cm(X3)均不適于當地現有生產水平下的大蒜生產。
(2)B試驗雙行定值內行距調整不同處理,對大蒜的株高、假莖高、假莖粗、葉長、葉寬等農藝性狀影響沒有顯著差異。
(3)B試驗不同處理間蒜薹長度以及抽薹率沒有顯著差異。蒜薹粗度、單薹重不同處理間有差異。雙行定值內調整行距幅度過大,將影響蒜薹的單薹重量。Y3處理產量最低。Y2處理的蒜薹最粗、單薹重最高,蒜薹產量居所有處理之首位。
(4)B試驗不同處理蒜頭產量,Y2比Y1增產8.7%,Y3比Y1減產1.9%。Y2與Y1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Y2與Y3間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Y2可以作為2行行距固定值內行距調整的適宜范圍。
(5)干物質積累的多寡,決定了大蒜產量的高低。Y2處理返青后的干物質積累逐漸加快,最終獲得高產。
(6)試驗最終結論??紤]到大行距更利于機械化操作,應將Y2處理作為最佳行距配置應用于大蒜生產。即:行距30cm+行距10cm。
(7)該研究只是初步試驗,還需做更深度、廣度的研判。
[參考文獻]
[1]胡良龍,胡志超,吳峰,等,國內大蒜種植及其生產機械[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0(6):576-578.
[2]楊永武,淺析農業(yè)機械與農藝措施相結合對策[J].農業(yè)開發(fā)與設備,2015(3):86.
[3]崔榮江,張華,徐文藝,等.我國大蒜機械化生產現狀及發(fā)展思路探討[J].農機化研究,2015,37(3):264-268.
[4]王后新,李天華,吳彥強,等.大蒜收獲機械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8,39(6):102-107.
[收稿日期]2020-06-29
[作者簡介]夏緒乾(1965-),男,山東郯城人,農藝師,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