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陽
【摘要】東盟是我國對外經貿合作的重點區(qū)域與優(yōu)先方向,推動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對于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夯實雙邊經貿合作基礎以及實現民心相通意義重大。近年來,中國-東盟的人文交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但也面臨文化意識形態(tài)阻隔、人文交流“近而不親”、交流合作機制不健全、交流合作空間失衡等諸多困境,亟需從“拓展”和“深耕”人文交流范式、推進區(qū)域公共文化外交新理念和新舉措、多方位營造人文交流合作的有利條件等入手,破解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困局,開創(chuàng)中國-東盟合作新格局。
【關鍵詞】中國-東盟? 文明交流互鑒? 經貿合作? 民心相通
【中圖分類號】F06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7.012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努力續(xù)寫亞洲文明新輝煌。自古以來,我國就一直注重與別國的文化交流,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頻繁。東盟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重點區(qū)域和優(yōu)先方向,在我國對外經濟合作與國際關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亦是我國人文交流合作的重點區(qū)域。近年來,我國與東盟國家的人文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也面臨諸多問題,亟需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推進雙邊文明交流互鑒,為開創(chuàng)中國-東盟合作新格局提供有利條件。
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何以重要?
推動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共同構建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共同創(chuàng)造互惠共贏的發(fā)展利益,共同傳承和諧發(fā)展的文化,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由于歷史、地緣及人緣關系,中國與東盟國家擁有著相似的“和諧”文化基因,中國自古講求“和而不同”、敦親睦鄰,因此一直以來,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始終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不斷促進中國與東盟的區(qū)域合作。而東盟國家則秉承求同存異、殊途同歸的理念,始終以共同協商、和諧相處、對話合作的“東盟方式”推動地區(qū)合作。因此,盡管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屢屢遭受域外國家的挑撥干涉以及域內國家之間的種種矛盾,但始終能夠團結一致、相向而行,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系和密切的經貿合作。而這離不開中國與東盟長期以來的人文交流合作。因此,中國-東盟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共建,需要持續(xù)推進雙方的文明交流互鑒,夯實睦鄰友好的社會民意基礎,把“和合”的傳統(tǒng)觀念付諸彼此相處之道,把睦鄰合作的理念和基因深入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根基。
推動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是夯實雙邊經貿合作的重要基礎。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際上個別國家推行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企圖與我國經濟脫鉤的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出現嚴重下滑,外貿環(huán)境不容樂觀。在全球外貿形勢一片哀鴻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外貿合作情勢大好。據中國海關總署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貿易總值達2.09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7%,東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1]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逆向而增,與多年來雙方在人文交流合作的深耕密切相關。中國與東盟國家同屬儒家文化圈,團結、合作、自律的儒家價值觀深入雙邊國家的文化中,而這一理念優(yōu)勢在這次抗擊疫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使中國和東盟國家及時有力地控制了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及時復工復產,為中國-東盟地區(qū)實現外貿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
推動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是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中國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互為毗鄰的地緣環(huán)境使中國自古就與東盟國家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并在長期交往中形成了相通的語言、相似的文化習俗。然而,自然地理的分割、社會制度的分隔以及人文歷史的分離,使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地緣文化存在多樣性與融合性并行的狀態(tài)。而雙方不同性質文化的存在注定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相應的沖突,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雙邊國際經濟合作的“軟障礙”。受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近年來中國企業(yè)在東盟國家的投資項目頻頻受阻,而在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東盟內部在接受和歡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程度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分化,部分東盟國家的社會輿論中甚至出現厭華、反華情緒。[2]這或多或少與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疑慮與誤解有關,但根源還是在于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因此,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增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相互了解,凝聚國家共識,構筑無文化溝通障礙大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構筑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民心基礎的有效途徑。[3]
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面臨的困境
思想文化差異增加了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的難度。東盟國家地處陸海邊緣區(qū)破碎地帶,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本地文化多樣性。同時,由于這一地區(qū)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溝通太平洋西岸國家與南亞、西亞、非洲東岸、歐洲等沿海國家的必經之地和咽喉地段,因此,地處邊、山、海地緣區(qū)的東南亞國家在數次強勢全球化浪潮與人口遷移中,成為了全球文化的“大熔爐”,具有顯著的本地文化多樣性與舶來文化多樣性特征。[4]文化多樣性的存在是東盟國家的寶貴文化資源,但由此帶來的思想文化差異給中國-東盟的人文交流帶來了相應的困難,也給雙邊的經貿合作造成了諸多障礙。
“近而不親”成為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的“痛點”。中國與東盟國家具有地緣、親緣和語緣三重“緣”優(yōu)勢,但與美、日、韓等國家相比,這種“緣”優(yōu)勢并沒有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帶來太大的優(yōu)勢,甚至存在“近而不親”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幾點。其一,中國對外交流過程中往往以政府為主體,經濟目的性較強,容易引起東盟國家民眾的警惕。其二,中國的崛起及經濟的擴張引起了東盟國家對自身在亞太地區(qū)“東盟中心性”地位的擔憂。其三,中國與東盟部分國家長期存在的領土主權爭端,使雙邊在處理地區(qū)安全問題上出現一些利益分歧,影響到人文交流合作的開展。其四,域外大國的干涉和拉攏動搖了部分東盟國家與中國的交流合作。特別是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zhàn)略以來,頻頻干涉中國-東盟事務,并拉攏和脅迫東盟國家選邊站,由此加劇了中國與東盟合作格局的穩(wěn)定性,嚴重影響了人文交流合作的正常開展。其五,中國故事未講好,民眾相互了解不足。提升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水平,需要講好中國故事,采用東盟國家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以此拉近雙方的距離,促進民心相通,增加彼此的理解和包容。[5]但中國在這方面顯然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
交流合作機制不健全制約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入推進。近年來,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合作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雙方人文交流合作仍然缺乏制度化和機制化。例如,在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機制上,雙方雖然在國家層面簽署了互認學歷學位協議,但在協議的落實上仍存在較大落差,部分中國高校與東盟國家高校之間在學歷學位互認上仍未能達成一致,使得雙方留學生應有的法律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雙方高校的深度合作。另外,中國-東盟的人文交流合作層次有待深化,領域有待拓展。近年來,雙方人文交流雖然逐漸擴展到科技、體育、醫(yī)療衛(wèi)生以及學術交流等方面,但尚未形成一種機制和常態(tài),合作的推進速度緩慢。如在教育領域,雙方的合作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領域,而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領域的合作還不成熟。同時,雙方的合作模式大多局限在高校間留學生的流動培養(yǎng)、合作辦學以及青年交流、職業(yè)培訓等形式上,在校企合作、互設分校、專業(yè)課程共同開發(fā)等更深層次的合作仍然不夠??傮w上,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呈現出“多而雜,雜而淺,機制不健全”的特征。
破解中國-東盟文明交流互鑒困境,開創(chuàng)中國-東盟合作新格局
多維度拓寬人文交流合作。首先,加快拓寬人文交流合作的渠道。一是發(fā)揮城市外交渠道作用。城市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可通過友好城市結對、共同舉辦展會、文體賽事等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動,構筑起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橋梁,使城市真正成為推動雙方人文交流合作的渠道。二是打造獨具中國-東盟文化元素的人文交流項目。推動建設一批富有中國東盟文化元素特征的中國-東盟文化城;升級數字化網絡及媒體交流平臺建設,擴展雙方民眾的交流方式;構建中國-東盟特色文化旅游長廊,并將其機制化。三是注重區(qū)域性人文交流合作品牌的打造,推動人文交流合作“質”與“量”的雙重提升。
其次,拓寬人文交流合作的主體,形成政府、民間團體、企業(yè)、個人等多主體共同推進的局面。一是政府應從“服務型”角度推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體制改革和體制創(chuàng)新,著重推進雙方政策、合作協議等的完善,以官方外交手段為雙方人文合作提供指導和保障。二是民間團體作為主角,中國民間對外友好協會、高等院校等應擴大民間互訪、團體交流、文體活動等多重方式推進人文交流合作,使民間交流成為雙邊人文合作的主導方式。三是企業(yè)作為主力軍,應加快培育一批影視劇、出版物、文藝演出等出口重點企業(yè),著力發(fā)展廣播影視業(yè)、新聞出版業(yè)、數字文化產業(yè)等龍頭企業(yè),積極鼓勵其“走出去”拓展東盟文化市場,通過文化產品的推廣增進雙方文化的相互了解。
推進區(qū)域公共文化外交新理念和新舉措。以往的人文交流合作更多的是從國家層面去推動,但這種交流范式很容易被誤解為帶有地緣政治意圖而難以被接受。因此,新時期的人文交流合作應樹立一種全新的交流合作理念,即從“國之交”到“民之親”的交流理念。只有親民之策才能獲取民眾之親。中國在對外投資過程中,應傳播這樣一個理念,中國政府不是只重視經濟,也不是財富的掠奪者。我們對東盟的投資應該側重民心工程,把資金投向基礎教育、大眾醫(yī)療與疾病防御、基本生活設施等領域,投資少、得民心、利長遠。同時,增強雙方民間經濟的融合度,制定政策鼓勵民營企業(yè)“走出去”到東盟國家投資設廠,與東盟國家的私人企業(yè)合作開發(fā)各種資源,并在經營過程中尊重當地勞工,遵守法律。吸引東盟國家民營企業(yè)“走進來”,到中國投資設廠,允許投資方所在國勞工跟隨就業(yè)。
多方位營造人文交流合作的有利條件。首先,安排提供財政金融支持,助推雙邊合作騰飛。一是拓寬投融資渠道。通過采取市場運作和政府推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如,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投資興辦文化企業(yè)和文化項目,拓寬文化企業(yè)的融資渠道,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以及境外資本,從而逐步形成企業(yè)資金、財政資金、民間捐助、銀行貸款、文化基金等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二是增加政府財稅投入。確保每年與東盟文化交流合作建設投入增幅不低于收入增長幅度,保證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于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比重較往年有所增加。繼續(xù)實行相關稅收優(yōu)惠政策,鼓勵和扶持與東盟開展文化交流合作。
其次,建立健全政策機制,保障人文合作暢通。一是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共同商討并制定人文合作的發(fā)展綱領文件,實現戰(zhàn)略和政策的對接,明確人文合作的發(fā)展方向;二是適時放寬或取消限制雙邊人文合作發(fā)展的政策,建立起高效率、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管理條例;三是推進人文交流合作項目的機制化,建立起人文交流的長效機制。
(本文系廣西財經學院海上絲綢之路與廣西區(qū)域發(fā)展研究院資助項目“流關聯視角下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合作的經濟效應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YB020)
注釋
[1]《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潛力巨大》,中國經濟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341987787299576&wfr=spider&for=pc,2020年7月16日更新。
[2]張錫鎮(zhèn):《中泰關系近況與泰國社會厭華情緒》,《東南亞研究》,2016年第3期,第22頁。
[3]陳立生:《“一帶一路”視域下文化“走出去”的邏輯理路——基于廣西文化“走東盟”的實踐思考》,《學術論壇》,2019年第6期,第2頁。
[4]韋永貴、李紅、牛曉彤:《中國-東盟文化多樣性與相似性測度及其投資效應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9年第2期,第47頁。
[5]陸建人、蔡琦:《中國-東盟人文交流:成果、問題與建議》,《創(chuàng)新》,2019年第2期,第52頁。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