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師勛的《韓國音樂史(增補)》一書中對玄琴有著詳細介紹及他的見解,所涉及的音樂思想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將對張師勛《韓國音樂史(增補)》中的玄琴原型及其傳入新羅后的發(fā)展進行討論與探究,試圖從張師勛的音樂觀點中探索中韓音樂文化交流的間的密切聯(lián)系,積極的看待不同民族文化背后的音樂思想。
關(guān)鍵詞:《韓國音樂史》;玄琴;原型;發(fā)展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059-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40
一、引言
玄琴,朝鮮族彈撥弦鳴樂器,又名玄鶴琴,是高句麗前期音樂文化開始的代表之一。古時,晉朝人把七弦琴贈予高句麗,高句麗人知其樂器,卻不知演奏的方法與聲音。當時的第二宰相王山岳,在樂器原有的模樣下進行改良,得出一種新的樂器,同時譜寫了100余首曲譜。當演奏玄琴時飛來玄鶴與之共舞,便稱它玄鶴琴,后才把“鶴”字省去,稱為玄琴,沿用至今。這是《三國史記·樂志》中的記載,也是諸多史料文獻中最常見的一種說法。但關(guān)于玄琴的由來一直存在著不少爭議,張師勛在《韓音》(下文簡稱《韓音》)中主要對玄琴的名稱與傳承進行了討論。
二、玄琴的原型爭議
對于“玄鶴來舞”的記載,張師勛認為這是存在美化效果的一個傳說,許多學者也對此持不可信的態(tài)度,認為“玄琴的前身是七弦琴”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而玄琴與箜篌間的聯(lián)系似乎更為顯著,主要有三方面的依據(jù)。形制上玄琴與臥箜篌都有一只固定棵貼在樂器身上;演奏方法上玄琴與臥箜篌都是雙手橫彈的長方形樂器?!白畛醯捏眢蠖际菣M彈的,所謂‘箜篌瑟。臥箜篌,公元前111年,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①;采用坐姿彈奏,將樂器的上端置于左膝上,下端放在地上。這些特點仿佛使得兩個樂器間的相似性愈加強烈。但僅這些文獻材料為依據(jù)就斷定玄琴由來,似乎受到了一定局限性。張師勛對此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根據(jù)韓國、日本對于‘琴的讀音來推測玄琴。韓國的琴都有“go”的讀音,日本則是“koto”那么 komungo就可以理解為 komun+go(玄琴)。并且他很贊同李惠求博士的觀點,即玄琴本身。
如此,“玄琴是由王山岳依照中國弦樂器創(chuàng)制的獨立樂器”這一說法逐漸有依據(jù)性了。在古時,無論稱玄琴還是玄鶴琴,都是用漢語表示朝鮮民族樂器的名稱,因此名字中帶有樂器的由來或者國家的名字也是常見的事例,像古代日本把從新羅傳入的琴讀作“新羅琴”,把從百濟傳入的箜篌讀作“百濟琴”等②。這樣來理解玄琴的名稱便與與張師勛的“字音”觀點相印證了。
三、玄琴于新羅時的繁盛發(fā)展
玄琴于新羅統(tǒng)一三國25年后傳入,初被當作神器保存在月城的天尊庫中,直到孝昭王二年才被發(fā)現(xiàn)拿來演奏。許多學者對于玄琴的興盛時期有過討論,但多不詳盡。據(jù)《三國史記·樂志》中記載,玉寶高為首位玄琴名手,后傳曲藝給續(xù)命德,再到貴金先生、安長和清長,以及其兩兒克相、克宗。這里講了著名的幾代傳人,卻沒有明確玄琴廣泛流傳民間的年代。張師勛對此進行了假設(shè):如景文王六年十月,允興、叔興、季興三人因謀逆而遭問斬,那么克相、克宗以后,玄琴便于憲康王時期得以普遍傳播;再假定安長和清長是景文王時期的人物,且傳承時間為整一百年,那么可推測玉寶高則是生存于元盛王、哀莊王到憲德王之間的玄琴名手;若把時間再拉長,并把玉寶高看做是較為長壽的人,他就可能是景德王時的人物了。這時的新羅正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一大變革時期。由此可推斷,新羅末期正是玄琴得到普及發(fā)展的時期。
四、結(jié)論
《韓音》中的音樂思想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例如起初玄琴被當作神器保管于天尊庫中,以致“時有瑞云覆天尊庫”,表示玄琴這類神器能引起天象變化。還有在彈奏玄琴時引來玄鶴共舞,甚至“玄琴還能調(diào)和陰陽,通滯解郁,還能改變國運,領(lǐng)衰氣更興”③。這使我聯(lián)想到中國古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講的是無論是發(fā)于人自然性情中的音樂,還是王朝貴族中雅樂,根源皆為“天”。因此這種音樂與天,甚至與宗教、禮義教化等方面都有所交融,這也是玄琴音樂經(jīng)歷巨大歷史變程后仍舊在韓國被保護下來的原因,延存于玄琴的魅力之中。
注釋:
①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128.
②張翼善,何方,姜春花.朝鮮民族民俗與音樂文化概論[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5,7.
③宋瑾.韓國古代音樂思想初識——讀張師勛的《韓國音樂史》所思[J].音樂藝術(shù),2014,94.
參考文獻:
[1]?? 張師勛.韓國音樂史(增補本)[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 張翼善,何方,姜春花.朝鮮民族民俗與音樂文化概論[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5.
[3]??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4]宋瑾.韓國古代音樂思想初識——讀張師勛的《韓國音樂史》所思》[J].上海:音樂藝術(shù),2014.
作者簡介:劉伊涵(1995-),女,吉林延吉人,延邊大學藝術(shù)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