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家麗
你煮過“石頭湯”嗎?你一定很好奇:石頭還能煮湯?這是天方夜譚吧?
據(jù)說歐洲就曾有3個士兵煮過,他們從戰(zhàn)場返鄉(xiāng),饑腸轆轆,途徑一個村莊,以為可以飽餐一頓,沒想到家家門戶緊閉。原來,村民們對這些大兵是恐懼的。士兵們并不氣餒,在一戶人家的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鍋煮上一鍋水,又撿來3塊石頭洗干凈后小心翼翼放進鍋里,并大聲說:“我們煮點石頭湯喝喝吧!”
吃驚的村民問:“就放石頭嗎?”
“一點沒錯,不過以前我們煮石頭湯的時候還會加點鹽。”一村民取來了鹽,問:“這樣就可以喝了嗎?”
“哦……石頭還沒煮到火候,要是再加上一些洋蔥片,味道會更好?!本瓦@樣,村民們陸陸續(xù)續(xù)取來了洋蔥片、牛肉丁,西紅柿……,煮出了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牛肉湯。
試想:如果士兵直接向村民所要鹽、牛肉、西紅柿……村民們會打開他們緊閉的大門嗎?結果不言而喻。
2020年春,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人類經歷著一場重大的考驗,學校停課了,但國家號召停課不停學。歷時四個月的假期,孩子們在網(wǎng)絡上和老師溝通交流。如果老師照著書,每天布置一點學習任務,無異于帶著學生煮了一鍋“石頭湯”,寡淡無味,學生怎會喜歡呢?怎樣往石頭湯里一件件地加入“各種配料”,讓它飄出牛肉湯的美味呢?
第一種“配料”:精悍微課
我們不能在網(wǎng)絡上長時間面對學生,短時間的微課教學就可以發(fā)揮作用了,比如我們將“大氣壓力”這一個教學內容分成很多個小的切入點錄制成微課,有《神秘的小孔》、《徒手吸罐》、《吞雞蛋的瓶子》等多個小微課,教學材料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化整為零,使復雜的教學技能得以簡化,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漸次進行。
微課教學中,我們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看過微課也可以在家里找到材料來試一試、做一做,這之后還要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前后也不過十來分鐘,還能和家長共同參與,收到了很多孩子的喜愛。
第二種“配料”:趣味科普劇
在我校多次參與科普劇比賽的經驗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的熱情與喜愛。因此我們將科普知識、科學實驗等以表演劇的形式錄制出來,讓孩子們在觀看表演,跟隨人物情節(jié)發(fā)展的過程中接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參與科學實驗,以此激發(fā)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
《黃線?安全線!》是我們編排的其中一個科普劇,立足點就是解決我們生活中乘坐地鐵、火車為什么要站在黃線安全線內。在科普劇中貫穿了多個小實驗,有“豎直擺放兩張紙,從中間吹氣,紙會怎么動?”……這些小實驗的原理都是一樣的,直指不同氣壓下的空氣流速是不同的,還利用了多媒體模擬這種場景,孩子們看的津津有味,從而淺顯生動地理解了其中的科學原理。
第三種“配料”:“花樣”實驗
在我們的課堂上并不贊同只有老師一個人在做實驗,這樣的一枝獨秀并不能彰顯出科學探究的本質。我們更希望所有的孩子來參與科學探究,處處盛開科學探究之花,最好能花開滿園。
疫情期間,孩子們宅在家里,時間大把的,如果沉迷于打游戲,看電視豈不是浪費。如果能調動孩子們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再加上老師的適時指導無異于錦上添花。
1.實驗器材“花樣”操作
中國有句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了,怎么也能做出點飯菜來。但如果死挨死板地用米煮飯也是不夠香的,換換花樣去煮,總能收到一些意外之喜。
各種實驗材料就是科學探究活動的“米”,就看你想煮出什么樣的飯了。
例如:我們現(xiàn)在擁有實驗材料:一張紙,直接折一把扇子,一座橋,是無法吸引學生興趣的。如果我們引導學生設計:折什么樣的扇子或者造什么樣的橋結實?就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展開研究。過程中,學生很震撼:一張紙還可以這么玩!
2.實驗方案“花樣”設計
課堂上,趣味的實驗方案總比一板一眼地完成教科書上的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電磁鐵》一課,按照書上的安排,我們需要制作一個電磁鐵,再準備一些回形針,能夠吸上回形針,電磁鐵就制作成功了,接著我們可以研究它的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如果,我們把這個活動賦予一定的趣味性,當成是在“釣魚”,制作一個釣魚工具,把回形針當做魚,再比一比誰釣的魚多,誰制作的釣魚工具磁力就大。這樣的安排下,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主動性更強,他們會分析到底是釣魚工具的哪一部分影響了我們釣到魚的多少。
不同的方案,收到的實驗效果更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選擇適合學生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實驗素養(yǎng)??吹胶⒆觽儌鱽淼奈寤ò碎T的實驗視頻,既好笑又耐人尋味。
第四種“配料”:創(chuàng)造發(fā)明
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實踐活動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知識的活化,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根據(jù)對學生的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發(fā)明活動能夠促進他們知識的拓展和提高。
疫情期間,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作品征集活動,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創(chuàng)造的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各班QQ管理群進行了推送,鼓勵學生把創(chuàng)意想法變成作品實物,收到了大量的作品。這個過程中,經常會有孩子詢問各種問題,對自己的發(fā)明多次改進。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才是無窮的。我們也會把孩子們制作的物品放在交流平臺上匿名進行討論,集思廣益。
加進這么多種“配料”的“石頭湯”,不說鮮香四溢,也不至于寡淡無味。相信我們哪怕只是動一點點腦筋,引領孩子們一步一個腳印,授人以漁,我們的科學課題總會溢出“牛肉湯”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