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茂
摘 要:小學是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需要教師用心去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德育教學的理念,將激勵性語言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優(yōu)良品質。
關鍵詞:激勵性語言;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研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重視教學進度,缺少對學生的德育,沒有將語文教育的作用擴大。由此,本文將針對激勵性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提出具體策略。
一、結合教材內容,巧設教學情景,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缺乏鼓勵學生的意識,師生間缺乏互動及溝通,課堂學習氣氛較差,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缺少學習熱情。由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互動式教學模式,為開展激勵教學提供空間,幫助小學生培養(yǎng)學習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本文內容,巧設課堂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如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文章后,提出問題“請大家思考父親和母親在評價巴迪的詩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若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便會明白,不同點在于父母的觀點和意見,而相同點在于父母都很愛巴迪。教師可提醒學生“同學們,正如巴迪所說,他是幸運的,因為他在接受母親鼓勵的同時,還會得到父親的批評?!薄霸诖蠹覍W習語文的過程中,同樣如此,大家要能分辨父母及教師的愛及鼓勵。”由此提醒學生鼓勵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其明白在接受鼓勵的過程中,不能驕傲,為鼓勵教育打下良好基礎。在課堂結束后,教師可就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對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可引用“精彩極了”來激勵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而對于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生,則引用“糟糕透了”來激勵學生,擺正學習態(tài)度,遵守課堂教學秩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此類似的課文還有許多,教師可結合教學進度,定期結合教材,對學生開展激勵教育,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tài)。
二、在課后習題批改及點評過程中,以激勵教育為主
對小學語文教育而言,預留及批改課后作業(yè)是教師必不可少的工作。部分教師并不重視對學生作業(yè)的批改,主要表現為包辦式批改、象征性批改等不良批改方式,更有甚者,拒絕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學生很難從作業(yè)中獲得激勵與進步。人們常說“批改作業(yè)是與學生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應重視這一過程,在批改及點評過程中加入激勵性語言。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學弈》一課時,本文屬于經典的文言文內容,教師在預留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中,往往會安排學生背誦全文或預留部分書面作業(yè)。教師可由這兩種作業(yè)形式入手,對學生進行激勵。首先在檢查學生背誦情況的過程中,可安排學生依次上講臺進行背誦,做到檢查范圍全覆蓋。在學生背誦過程中,若出現明顯的緊張癥狀,即臉紅、流汗等,教師應利用親切的語氣和學生溝通,幫助其緩解緊張情緒。如“開頭部分背得非常棒,老師相信你已經完成了任務,只要你能克服緊張情緒一定可以流利地完成背誦的,期待你下一次的表現?!比魧W生在背誦過程中不存在緊張等負面情緒,卻因粗心而導致背誦錯誤,教師可提醒學生“細節(jié)是決定一件事情成敗的關鍵,學習與做人一樣,一定要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習慣?!睂τ跁孀鳂I(yè),教師可在批改過程中標注錯誤點,并結合學生問題為其寫下具體批注,批注內容主要以激勵學生為主。由此,通過不同的作業(yè)形式,來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既可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也能有針對性地激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
三、結合肢體動作,提高教師的親和力,讓激勵教育更具實用性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可能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很少會用肢體動作來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僅憑語言及文字很難形象地表達激勵內容。由此教師應擺正觀念,正視肢體語言的重要性,以此來提高教師的親和力,以便達到更好的激勵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時,文章通過作者對懷特森先生的回顧,表達了作者對先生獨特教學方式的肯定及對教師的感激之情。由此教師可為學生預留課堂討論話題,即“大家最喜歡的教學方式是怎樣的”,在學生討論之后,由學生依次上臺進行講解說明,在其講解完成后,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個鼓勵性的擁抱,并結合語言鼓勵學生“你的表現非常棒,一定要繼續(xù)努力。”當然教師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可用點頭、微笑,及豎起大拇指等行為方式,對學生作出鼓勵,幫助其提升信心。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教師的認可及關愛,有利于緩解師生間的關系,提升激勵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在教學中適當地加入激勵性語言,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實踐中教師可用在課后習題批改及點評過程中,以激勵教育為主,可結合教材內容,巧設教學情景,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結合肢體動作,提高教師的親和力,讓激勵教育更具實用性。
參考文獻:
張紅艷.試論激勵性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642(22):1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