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艷,天津市第二十中學高級教師,先后被評為天津市骨干教師,天津市高級教育人才,河北省名師、骨干教師,唐山市名師、骨干教師。多次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為校長、教師開展講座,在各級刊物發(fā)表論文幾十篇。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學年的課程大多通過線上進行,這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zhàn)?!巴Un不停學”,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靈魂,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如何在線上開展德育工作,如何通過遠程的形式實現家校共育,是需要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思考、不斷創(chuàng)新的問題。對此,筆者進行了初步的嘗試與探索。
一、德育內容的選擇:貼近學生,時效性強
德育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成長、發(fā)展與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居家學習期間,中小學生的自律性不強是家長和教師普遍擔憂的一個問題。因此,提高學生的自律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成為筆者開展線上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每個學生都有堅持如一的表現,每個學生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自律品質”,基于這一的理念,筆者設計了“一分鐘自律小故事”的書寫與分享活動。這一活動要求每個學生挑選一件自己自律的例子或一個始終堅持的好習慣,寫成四、五百字的小文,然后每天推選一位學生的故事在群里分享。例如,一位學生分享了他“拒作低頭族”的故事。為了與手機的誘惑做“斗爭”,他在家里各個明顯的位置都貼上了“NO 手機”的提示,還在沙發(fā)處設置了“手機禁用地”的標志,并請家長和他一起遵守。這一故事使很多學生受到啟發(fā),不少學生也發(fā)來了自己遠離手機的小妙招,從而緩解了手機不離手的問題。另一名學生則分享了自己與小鬧鐘的故事:從開始的鬧鐘也“鬧”不起來,到每天早晨在鬧鐘的鈴聲中輕松起床,再到現在不用鬧鐘的催促也能早早起床,她的好習慣讓很多同學羨慕。同時,大家也發(fā)來了自己調高鬧鐘音量、把鬧鐘放在遠離床的位置等督促自己按時起床的方法,從而使賴床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此外,很多學生還不約而同地分享了自己堅持居家鍛煉的故事,每天一小時,強壯身體、健康減肥,隔著屏幕都能讓人感受到他們的陽光與活力。有跑步機上揮汗如雨的,有瑜珈墊上拉伸冥想的,有舉起杠鈴炫肌肉的……大家紛紛發(fā)來運動照片,這樣鍛煉問題也基本解決了。在居家學習期間,學生通過“學習故事”“生活故事”“鍛煉故事”“特長故事”四大類共36篇小故事,分享了自己的自律經驗,同時在分享中也學習了其他同學增強自律的方法。
目前,“分享—閱讀—評論—學習—反饋”已經成為自律小故事的主要活動流程,這一設計不僅可以讓每個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學會賞識自己、悅納自我,還可以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有效方法,找到自己的榜樣,對照自己的行為并改正不足,通過榜樣的激勵作用,最終培養(yǎng)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
再如,復學前,一些學生對超長假期后的學校生活產生了焦慮。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設計了“給復學后的自己寫一封信”活動,讓學生想象:復學后的自己,將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走進校園?希望自己在課堂上以怎樣的狀態(tài)聽講?復學后的班級能為同學們提供哪些服務或幫助?如果覺得自己在假期中有遺憾,準備在開學后通過哪些行動彌補?……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學生在信中描繪自己復學后的樣子,對自己形成具體的、正面的、積極的期待。如此,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復學后的目標,又可以通過把目標具象化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使學生能夠以希望、自信、自我認同的態(tài)度面對復學后的生活。
學生在寫給自己的信中,有對小事的叮囑:“上課之前,一定不要忘了準備好學習用品,比如書、練習冊、筆記本等,這樣可以讓你一上課就進入學習狀態(tài),有助于你上課全神貫注地聽講。別以為事情很小,正是這些瑣碎小事的堅持,構成了我們的日常習慣,所有的大成就都是從小習慣開始的。”有對膽怯心理的疏導:“在新的學習階段,要積極與老師互動!放下所謂的‘面子——沒人在乎你答錯了還是答對了,大家只想聽你思考的結果!遇到老師提問,別再猶猶豫豫,果敢地舉手,大膽地講出你的想法,也許你與老師的碰撞、與同學的討論,恰恰能讓你迷惑的內容‘撥開烏云見月明呢!”還有遺憾后的期望:“也許虛度了一些時日,也許荒廢了一個假期,但未來還很長,路還很遠,只要我們心中有光,腳下就會有方向,加油!我們永不放棄!”
雖然線上德育拉大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但只要所選內容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當前出現的問題,所呈現的結果就是立體的、生動的、有溫度的,就會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愛。
二、德育形式的確定: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強調,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線上德育相比于傳統(tǒng)形式的校園德育,更需要家長的參與、家庭的支持,也更需要學校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在此,主要從家長參與德育過程和參與德育評價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在培養(yǎng)學生自律能力的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自律故事外,家長也要簡單表述自己對孩子的陪伴、期望和贊賞等,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這樣,學生在選擇小故事時就會與家長溝通自己的想法,寫完后家長也會認真閱讀,并根據孩子的日常表現和文中表達的主旨來書寫自己的感想,同時與孩子進行交流。在這樣的互動中,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就不再只圍繞著“成績”,也不再只是指出“不足”,更多的將是欣賞、關心和平等的對話,不僅提升了德育質量,也融洽了親子關系。
而在德育評價方面,家長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型網絡背景下的德育更具靈活性,評價的角度也更加豐富多元。筆者將每一篇小故事、每一封信都發(fā)到微信公眾號上,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家長則可以在微信群、朋友圈進行轉發(fā)。來自親朋甚至陌生人的評論,一個小小的“點贊”,一朵簡單的“玫瑰”,都能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來自家長的點評是一種顯性評價,家長轉發(fā)朋友圈收獲的“點贊”則是一種隱性評價。家長們在微信群里的簡短交流,也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小范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給了我家小妞兒特別大的啟示,是我家公認的學霸哦!”“小解的廚藝讓我這個‘中年阿姨望塵莫及,有時間我們交流一下啊!”……不論是寫在故事后的文字或對其他學生的評論這種顯性評價,還是“點贊”“玫瑰”這種隱性評價,家長都以不同形式、不同語言風格、不同角度參與到了德育活動的評價中,幫助學生從各種維度正確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從而獲得成就感。
總之,當家長主動參與、家庭積極行動時,學校的德育活動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長的主動參與同樣以對德育理念的了解為前提,感受到孩子在德育過程中的成長和變化。所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德育成果的形成:教育無聲,成長有痕
教育無聲,成長有痕。德育工作者需要在學生成長之路上為其做出示范。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苯處煹囊龑閷W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要求學生寫自律小故事之前,筆者親自示范,向學生講述了自己十幾年如一日堅持讀書、寫作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寫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看到了堅持的力量。而在“給復學后的自己寫一封信”的任務中,筆者從自己對職業(yè)生涯的理解和專業(yè)成長的角度出發(fā),以《好好愛》為題,致信復學后的自己:做到愛學生、愛自己、愛課堂,以愛期待復學的每一個日子。學生的期待被點燃,他們寫給自己的信也更加具體、更加有溫度。
在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下,學生和家長感受到了線上德育活動的溫度和深度,也從中找到了參與和提高的方法。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積極參與其中。在“一分鐘自律小故事”和“給復學后的自己寫一封信”兩個小活動中,共形成了四十五篇高質量的小文章。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成長之路上留下美麗的足印,記錄其拔節(jié)的過程和成長的快樂,筆者將學生的每一篇文章在仔細修改后發(fā)布在公眾號上。除此以外,還在復學前與家長一起,將學生的文字整理并印刷成冊,并命名為《特殊假期,特別自律》。復學后,召開了“新書發(fā)布會”,邀請部分校領導、家長代表參加,請領導發(fā)書,請家長發(fā)言,請學生談感想,滿滿的儀式感使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德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學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變得如此正式,第一次擁有了一本印有自己作品的“書”,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感受到了豐富的成長體驗和滿滿的成就感。
德育成果包括無形和有形兩種。無形的德育成果體現為學生的行為和品格等,如學生所形成的自律品質、和諧的親子關系等。而物化的德育成果,則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對德育活動進行及時的總結和深刻的反思,積累工作經驗,反思活動中的不足。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經常讓學生看到物化的成果,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積極的行為,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加強對自我的認同,進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塑造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
疫情已得到控制,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線上德育必將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補充,其實施形式也會更加靈活、豐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了解社會的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徑,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