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確定一棵樹的樹齡是看它的年輪。如果告訴你,有一棵樹連年輪都沒有了,卻還青枝綠葉地活著,你相信嗎?
在安徽與江西交界的浙嶺,山路彎彎,石梯接天。山口有巨石,上書“徽饒古道”。古驛道下山進入江西婺源界,路旁有一棵古樟卓然而立。這棵古樟在網上被稱為“堅強樹”,它像一位檢閱歷史的將軍,自宋以來,就這樣俯視大千世界,閱盡人間之變。
3年前,我第一次經過這里,一見這樹即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類似的古樹名木,我見過蘇州的“清奇古怪”漢柏,那是雷電的杰作,4棵樹撕肝裂肺,東奔西突,兩千年了仍頑強地存活;也見過寧夏500歲的震柳,那是世界級大地震的產物,100年前,災難之手從地心伸出,生生將一棵老柳撕為兩半,現(xiàn)在仍枝葉繁茂,如一團綠云;但是,還從來沒有見過天火從天而降,硬將一棵大樹的樹心掏空,空得只剩下一個薄殼,像一個工廠里廢棄了的鐵煙囪。樹約三四層樓高,仰頭看樹梢,云卷云舒,烏啼鳥落。樹下有洞,洞內足夠寬敞,地上長滿了茸茸的綠草,如氈如毯。我小心彎腰進去,仰面平躺在這塊不規(guī)則的地毯上,透過朝天的洞口,看綠葉婆娑,白云飄過,有一種當年躺在內蒙古草原上的感覺,只差飄過一首牧人的歌。
樹者,書也。我想,要讀懂一棵樹,先得讀上幾本書,讀懂書中的人。我燈下翻書,那一個個有志、有節(jié)、有能、有為之士,如那棵堅強樹一樣,在歷史長河的彼岸向我們默默頷首。大名鼎鼎的朱熹祖籍婺源,是個主戰(zhàn)派、硬骨頭。過去,我只知道他是個哲學家、文化人,寫過那首著名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次樹下讀史,才知道那活水之源即是他正義的胸懷。朱熹到江西星子縣任職,正趕上大旱,他組織百姓平安度災。災后他向朝廷寫了一封長長的匯報,大訴民間疾苦,痛批軍政腐敗,言辭激烈。他為官有兩個特點:一是每到一地先調查研究,“下轎問志”就是從他而來;二是剛正不阿,有那不干凈的官員知他要來上任,就先主動辭職。家鄉(xiāng)的那棵堅強樹啊,民族恨,臣子淚,多少忠魂日夜縈繞在樹梢。
當歷史的腳步剛剛邁過中國近代史的門檻時,又有一個人出現(xiàn)在樹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鐵路工程第一人詹天佑。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大膽啟用本國人才,并創(chuàng)造性地把工程變學校,一開工即招收練習生,同步教學培養(yǎng)。為測工程最難的八達嶺隧道,他攀巖踏雪,餐風飲露。從青龍橋到八達嶺地勢最陡的一段,他不用通常的“大回環(huán)”,而用“人”字形,兩個車頭,前拉后推,巧妙解決難題。京張鐵路的成功,使詹名揚中外。他代表中方在遠東鐵路會議上與列強唇槍舌劍,為國家爭主權。他潔身自好,要求學生和子弟“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釣譽”。
我們平常說讀懂一個人不容易,其實要讀懂一棵樹更難。人難過百歲,樹可千年;人才幾族幾種,樹論科、屬、種,有萬萬千;人有衣食保障還生命多舛,而樹曝于荒野,山崩地裂,雷劈電閃,卻仍然挺直脊梁;人的大腦里只存有一生的記憶,樹的年輪里卻藏有數(shù)朝數(shù)代的滄桑。一棵樹,樹皮上有多少道紋路,就有多少個故事;樹枝上有多少張葉片,就有多少首詩篇。你要能讀懂一棵古樹,就得俯下身子去吻它的根,那根里浸泡著先人的血淚;你要能讀懂一棵古樹,就得仰起頭去看它頭上的天,那天空有無言的悲歡。請讀懂一棵樹吧,這是在考古,在探秘,在復盤歷史,在追溯文明,在破解一本自然留給我們的天書,在回望人類自身的成長。
也許別的地方還有類似的古樹,但這樣身高皮薄巍然而立的堅強樹不多,樹下又有這么多堅強的人和事的更不多。這是自然的選擇,也是人文的表達,我們應該格外地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