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需要以銳意改革進取的新姿態(tài),把準改革發(fā)展之脈,謀定守正出新之策,再啟攻堅突破之局,善為精準發(fā)力之舉,繼續(xù)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時代同頻共振。
每年“五一”前的“勞動群星閃耀時”,這一次推遲到北京的早冬,給漸增寒意的日子帶來了熾熱的力量。就像5年前一樣,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依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最高規(guī)格。當《義勇軍進行曲》在人民大會堂響起的那一刻,1689位全國勞動模范和804位全國先進工作者名至實歸,接受著整個中國的致敬和歡呼。
“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國的功臣”,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勞動模范的最高贊賞。在全文4000多字的重要講話里,先后9次出現(xiàn)的“改革”依然是振奮人心的主題。從思想引領、建功立業(yè)、素質提升、地位提高到隊伍壯大,這些與改革相連的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措施,繼續(xù)被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寄予殷殷期望。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讓這樣的社會風尚真正蔚然成風,離不開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獲得真正的尊重,離不開億萬勞動者憑借自己的雙手擁有美好的生活。這就意味著面對“明天誰來當工人”的尷尬,我們其實已經別無選擇,“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更不能成為空洞的口號。唯有改革,才能讓勞動的價值得到所有社會成員的認同,才能為勞動者的未來留下充滿榮光的希望。
與產業(yè)工人相連的“改革”,發(fā)軔于2017年2月。其時,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一時之間,“產改”成為熱詞,“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chuàng)新、敢擔當講奉獻”成為產業(yè)工人隊伍的建設目標。然而,改革的字典里,從來都沒有“容易”兩個字。打破既有格局必然遇到阻力,調整既有利益必然遇到難點,產業(yè)工人隊伍的利益分配、素質能力和政治待遇,更是牽動著方方面面。或許,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刻船不可以索遺劍,都是對改革推進者的提醒和告誡。
這一期的《中國工人》,我們用24個頁碼的重磅篇幅“解碼江蘇產改”。從蘇北到蘇南,4路記者分赴南京、徐州、泰州、揚州、無錫、南通、蘇州,行走在工業(yè)園里,駐留在流水線旁,觀察出現(xiàn)在產業(yè)工人生產和生活中的點滴變化。我們試圖通過宏觀改革布局與微觀改革成效兩把標尺,努力客觀描述江蘇工會所經歷的陣痛與領悟,為正在全國各地進行的新時期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分享“江蘇經驗”,提供“江蘇模式”,貢獻“江蘇智慧”。
行走江蘇大地的采訪,印象深刻的不僅是充盈在產業(yè)工人心中的獲得感,更是那些為產改殫精竭慮的“燃燈者”。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個省級產改試點之一,江蘇工會參與改革的力度與深度彰顯決心,實施改革的方式與路線鮮活適用。它以對產改意義的生動宣講,點燃廣泛參與、群體呼應的改革熱情;它以推進點線面的全方位試點,破局規(guī)則不清、難題纏繞的改革困境;它以問題導向促動改革的務實之風,發(fā)酵星火燎原、層層傳遞的改革成效。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中國工會需要以銳意改革進取的新姿態(tài),把準改革發(fā)展之脈,謀定守正出新之策,再啟攻堅突破之局,善為精準發(fā)力之舉,繼續(xù)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時代同頻共振。
綿綿不息,久久為功。改革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
2021,你好。
2020,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