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平章
梁永利的詩多數(shù)是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或者說是用腳印踩踏出來的?!蹲栽谂c拷問》這本書里收入了 93首詩,其中寫行走的一輯《行藏》就 31首,占了整本書的三分之一。這一輯里,梁永利不只是用文字來營造閱讀的世界,更是用腳步來測量地表的體溫。讀這些詩歌,雖然有些地方我不熟悉,也不是很親切,但是我能夠感到梁永利在用一種方式走出自己或者生活的局限,換句話說,這是一種突圍,或者叫視野的拓寬,發(fā)現(xiàn)更遼闊更深邃更悠久的歷史和現(xiàn)實,并把這些發(fā)現(xiàn)進行詩意的表達。用腳步,更用文字,對于梁永利的寫作是一次又一次詩意的壯行。每讀一首詩歌,他都在引導我在精神的世界里出行或者抵達。抵達到每個他腳印所及的神奇的地方,出行在他文字建構的繆斯的精神高原。
我在從廣州飛鄂爾多斯的飛機上閱讀梁永利的《自在與拷問》,他的文字就像機窗外的空中。亮,空茫,高遠,或者縹緲,白色得沒有依靠,總是在挑戰(zhàn)著我的遐想。當我把書合上時,蓮蓬構成的山形成對望,同時看到印在封面上的詩句:
花朵的感受從雨季開始
隱喻終將亮出一片顏色
山椹果蔫枯,因蜜蜂斷刺
向遠方的獻歌,浪子唱個通宵
河流直涌,魚蝦必定負傷游弋
愛與淚選擇秋天交織
答案遺落在腳下的赤土
讓我在空茫的邈遠里看到有了土地的一縷光亮和堅實。從拿到這本書時,我就知道梁永利的詩歌是有高度的精神建構,是有辨識度的詩歌。文字特別有硬度,還有閱讀的方向感。文字對閱讀者充滿了無限的也是無形的誘惑。他的詩歌的題目有的就直接以行蹤來命名的,不但有了到底他是怎樣來寫這些大家熟悉的旅游勝地的閱讀的欲望,而且還有想要了解到他用在這些地方的發(fā)現(xiàn)來體現(xiàn)怎樣的思想情感,或者在這些地方又有了怎樣的艷遇?
比如《青城山》《汶川一日》《拉薩的雪》《登布達拉宮》《平安山莊》《九龍山》《在雕塑園》《過海南開示》《泰山小記》《洞庭湖記》《湖景灣》《碗洋村》《黃梅寺》。無論是名勝還是小地方,直接用地名來命名的詩歌,在給讀者增加閱讀欲望的同時也為自己的詩歌寫作設置了難度。特別是名勝更是難上加難。名勝早被古人或者現(xiàn)代的人寫泛了,也很難寫出新意和新感覺。但是梁永利自命梁山劍客。迎難而上,不寫出新意誓不罷休。請看《青城山》與眾不同之處就是自我的親身感受?!氨姸鄻淠径纪筋^趕”,“青色擠滿手機”。要是沒有身臨其境的話,是不會有這樣現(xiàn)場感的句子出來的?!缎胁亍芬惠嫷脑姸际菐е_步的力量同時帶有敏銳的視覺觀察后的思考得出來的詩行。還有“湖水收留幾抹云朵,眼光所及,村落以炊煙為標志”等等?!囤は搿穼懗隽诵撵`的朝圣?!哆^故人莊》采用詩小說的方式,僅幾筆就寫出了一個人的一生和心靈改變的外部原因。腳印和目光所到之處,筆墨和文字就記錄了觀察的感受,這應該是體驗式書寫,也只有采用體驗式書寫才能夠讓詩歌別具一格。這是梁永利的下笨功夫之處,也是最聰明之處。
如果說第一輯寫的是行蹤,采用了直接描寫的方式,那么第二輯《物語》,則是對路上景物進行了細致觀察和思考才寫出來的?!秲煽脴洹贰栋俸稀贰妒瘛愤@些都是直接觀察得來,而《日毒》卻是留心留意發(fā)現(xiàn)之后再同過往比較思考才有的詩歌。日毒是方言,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方言被改寫,被消失,被遺忘。說明農耕文明的傳統(tǒng)在消失。第三輯《自在》則是回到自己的內心進行的思考。從每次細小的相遇中,在生活的現(xiàn)場里,用自修的標準來檢視現(xiàn)實,獨辟蹊徑地思考,編織出屬于自己的詩歌和詩歌的意境。第四輯《問道》是在修心和經驗之間,嚴格控制詩的張力,讓每次思考都能及物及心,準確抵達詩的意境的妙處。在沉重中做到了詩的輕逸,在詩句的背后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能夠讀到這本詩不只是緣分,更是福分。又何止是我的福分呢?只要是有幸讀到這本書的讀者,都是有福之人。當他用生命體驗和人生思考來寫詩時,內心一定是掀起了大波瀾的,他的詩歌書寫為他的人生思考立起了精神的標桿。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詩,必然是個性之路、新鮮之路,也是生命之路。他的詩歌應該是人生經驗和生活軌跡的最好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