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維
山水詩詞以其清新、淡雅、質(zhì)樸、靈動在詩林中獨樹一幟,是中國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山水詩詞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xiàn)。《詩經(jīng)》中就有不少描寫和歌頌山水景物的詩篇,其中涉及大自然現(xiàn)象的如天文、氣象、動物、植物、地理等,既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有益探索,并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也為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中國的山水詩真正形成獨立流派,依據(jù)現(xiàn)存的資料看,大體應該是在東晉時期,并以謝靈運(康樂)為代表人物,這是多數(shù)詩論家的共識。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云:“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彼J為山水詩是在劉宋初年滋生的,是從玄言詩脫胎而出的。這一論斷,影響深遠,后代詩論家多以此為準。如清人王士禎在《帶經(jīng)堂詩話》卷五中指出:“迨元嘉間,謝康樂出,始創(chuàng)為刻劃山水之詞?!鄙虻聺摗墩f詩晬語》亦云:“游山水詩應以康樂為開先。”
詩言志、詩抒情是詩歌的傳統(tǒng)。雖然“哲理詩”的概念產(chǎn)生和出現(xiàn)得較晚,但是以詩寓理的想象卻伴隨著詩歌的歷史形成而發(fā)展。詩含哲理就使得詩意豐腴,語意豐滿。古人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已經(jīng)有了相當深入的哲理思考。如荀子《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庇腥税烟N含哲理視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是有道理的。尤其山水是人們生活和情感生發(fā)的源頭,因而山水詩接地氣、通人心,最貼近生活,它以山水景物為審美關照對象和創(chuàng)作題材,在描寫和歌頌山水的同時,把蘊藏在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挖掘闡發(fā)出來,使山水詩更富有人情味,更富理性。富含哲理的山水詩,是詩人對客觀世界觀察感悟、甚至聯(lián)想妙得,是詩人觸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產(chǎn)物,也是詩人對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和人生的睿智思考和深刻體驗的結果,它提煉和升華了山水景物的意象,極大地拓展了山水詩廣度和深度的內(nèi)含及其外延,在詩歌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并具有重要的價值。
本文擬對山水詩詞中的哲學理念及其意義和功能,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對山水詩詞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提供啟迪和幫助。
山水詩中的哲理首先不在于風光,而在于借山水景物寄情、寓理、言志,是一種心志的抒發(fā)、情緒的釋放或是宣泄。自然環(huán)境只是給作者提供了一種平臺,而主角、表演者是人。這一類山水詩詞與那種一味追求隱逸、消極避世,以期超凡脫俗的隱士風度不同,他們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和創(chuàng)作題材,自然界中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泉聲鳥語、白云朝霞、煙嵐籠樹,這一切天然的景物,都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能夠清滌詩人的胸襟,激發(fā)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欲望。這種自然環(huán)境和心境的融和,無意間把發(fā)人深省的感悟同富有特色的山水情趣及新穎鮮明的藝術形象融為一體,抒發(fā)詩人的心志。
這類山水詩的語言特色,往往表現(xiàn)為用筆清麗灑脫,質(zhì)樸自然,情景交融。晉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娭忻枥L了一種人生向往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的平凡世界。遠離世俗紅塵,大可不必躲在深山老林,只要內(nèi)心寧靜,萬物皆空,有一顆脫俗之心,謹守慎獨,便是美好的生活。
唐王之渙那首膾炙人口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痹娙诉\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詩句之中。表現(xiàn)了詩人登高望遠不凡的胸懷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意思是說藝術創(chuàng)作既要向現(xiàn)實生活尋求題材,又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自然環(huán)境與心境的融和統(tǒng)一,就是藝術審美之“意”與“象”的辯證統(tǒng)一,是詩人主觀思想和客觀物質(zhì)互相滲透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故山川萬物,薦靈于我,而操在我心,我脫胎于山川萬物,而欣然為山川萬物代言之。
山水詩詞從本質(zhì)上來說體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即“小我”與“大我”的境界。所謂“小我”,通常是指自然人即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心理世界和感悟,即一己之情。如游山玩水,踏青悲秋,賞荷詠雪等,此為人與自然之常情,情寄予物。小雖小,但此乃人之本能,是人之真實情感的再現(xiàn)。所謂“大我”,則是從社會的角度進行思考,即個人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狀態(tài),任何個人都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自存在,可謂心有多大,“我”就有多大。
縱觀詩詞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優(yōu)秀的山水哲理詩由于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歷史及人生真諦的探索和感悟,抒發(fā)遠大抱負和情懷,既關照自我內(nèi)心的“小我”之情,更鐘情于大自然的大美之情,寫出時代的鮮活之情,對家國、對人民的大愛之情,對民生、對弱者的憐憫之情,對正義、對英雄的敬仰之情,其作品主題鮮明,立意高遠,韻律鏗鏘,含蓄雋永,啟人心智,因而贏得人們的喜愛,且歷久彌新。而那些一味陶醉于風花雪月,沉溺于聲色犬馬,耽迷于酒令應酬,囿于自我心理小圈子的作品,無論其技術多么嫻熟,辭藻如何華麗,終究失于小氣而被淘汰。
李白一生酷愛山水之游,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詩名篇。比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首詩表現(xiàn)詩人坐船乘風破浪通過天門山的情景,以船在江上走,人在畫中游的動態(tài)大美視角,以興會展開想象,長鏡聚焦,有氣勢,有力度。該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jié)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意境優(yōu)美。詩人將讀者的視野帶入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入無限寬闊的天地里,壯美的長江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奔放不羈,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再如宋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边@首詩以詩人自己在崎嶇山路中行走的實踐,告訴人們一個樸素而理性的道理,人生道路不會一味平坦,人類的事業(yè)更不會一帆風順,必須勇于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必須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而且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xiàn),還得要面對。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前進和發(fā)展的。詩人把這個深刻的哲理運用形象化的比喻,通過設置懸念,風趣幽默地表達出來,比板著面孔說話,更易于人們接受。
當然,“小我”與“大我”是相對辯證的關系,表現(xiàn)在哲理詩中往往是以小寓大,以少總多,小中見大,更有大中見小,以大帶小,不可機械地截然分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亭,一鳥一帆,可以而且應當從小處切入,著眼于“小我”的體驗,抒發(fā)個體的感受,更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富含哲理的山水詩詞佳作較多。如孟浩然《春曉》,杜牧《泊秦淮》,蘇軾《題西林壁》等等。
在山水題材的哲理詩中,詩人們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來寄托自己的幽遠情趣,讓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詮釋“道法自然”的含義,從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心靈的皈依。詩人的心靈應該與時代同步共振,詩人在融入山水,呼吸自然之清新空氣時,應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深入實際,感受生活,用心觀察體驗,捕捉剪裁,敷以色彩,將尋常的、平淡的山水景物,轉化為有靈性、有意趣,詩意盎然的作品,為人們提供高雅的精神食糧。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象昆山姿,緬邈區(qū)中緣?!痹娙酸溽嗌剿g,與大自然朝夕相處,山清水色的四時風光,正成為他消解內(nèi)心苦悶,醫(yī)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
唐李商隱《北青蘿》:“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云路幾層。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毕﹃柭淙脶冕焉街校娙巳ヌ皆L一位獨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落葉紛紛,寒云繚繞,夜幕降臨,僧人在茅屋中獨自敲磬誦經(jīng),閑適地靠著一枝青藤與他交談,屋外的一切都與他無關。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感悟到大千世界俱是微塵,還有什么愛與憎放不下,過不去呢?在這樣荒蕪的環(huán)境里,僧人的清苦不言而喻,可是他卻能安之若素,怡然自得,高僧的形象躍然可見。此詩告訴人們,無論是仕途,還是愛情,只有看不透,放不下,才會感到萬般痛苦。借山水道破了人生真諦。
唐李忱《瀑布聯(lián)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焉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此詩將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寫得很有氣勢。在山澗之中,無數(shù)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逐漸匯集成巨大山泉,在經(jīng)歷“千巖萬壑”的險峻后,它終于到達崖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匯成壯觀的瀑布。將瀑布形成的曲折過程,賦予無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辭勞”三字有強烈擬人化色彩,充溢著贊美之情,暗示艱難能錘煉偉大的人格,涓滴必將匯成巨流,借瀑布氣象的高遠,寓人應有壯志凌云的理想抱負,砥礪志向,思有作為。
唐王維《終南別業(yè)》:“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贝嗽妴⑹救藗?,知足是一種至高的境界。生活中假如發(fā)現(xiàn)前面的路是一條絕境,不如就此坐下,淡看云卷云舒。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雖身在絕境,靈魂依然可以灑脫,天為床地當被,自得其樂,不覺是窮途末路。人若有此心境,世間任何困苦、阻礙、挫折又奈我何。
大自然與人類相互依存,和諧共生,誰也離不開誰。古人的山水詩詞中雖沒有明確的“環(huán)?!备拍?,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在其哲理中有鮮明的體現(xiàn)。
宋林逋《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痹诖嗽娭?,詩人將梅花寫得超凡脫俗、俏麗可人,寫照傳神,言近旨遠。百花凋零的時候,唯有你鮮艷亮麗地開放;小園宜人的風景,都被你高雅的身影占光。你疏落有致的影子,橫斜地倒映在清淺的泉水上;你淡雅清幽的香氣,在朦朧的月色里飄蕩。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許”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豐實了作品的境界,讀來口齒噙香,令人贊嘆。
宋曾幾《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小詩寫得清麗有致,詩人通過回憶來路所見,山行漫道綠蔭,聽見幾聲黃鸝歌唱,在清新喜悅之中,把人與自然、人與鳥類和諧相處的場景,刻畫得生動有趣,富有意味,令人心曠神怡。
朱熹是宋代大理學家,他的詩以富含理趣見長。如《觀書有感其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娙司o緊抓住池塘清亮如鏡的特點來著筆,試問方塘何以如此清澈,只因為有源頭活水長流不息。方塘并非一泓死水,而是時有活水注入,永不枯竭,永不腐臭,永不污染,所以才清澈如明鏡。傳統(tǒng)上認為這是一首以物啟智的哲理詩,卻也可以視為一首環(huán)保詩,它形象地告誡人們,只有保護好環(huán)境,使源頭活水不變質(zhì)、不污染,人們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山水詩詞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其題材和表現(xiàn)方式也在不斷拓展更新,其哲理也在不斷探索和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將物質(zhì)與精神、自然與人文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也蘊含著豐厚的哲理。這一理念如今已成為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因此,保護自然,歌頌山水也是我們當代詩人的職責與使命。
山水詩詞需要有大視野,要把山水自然,綠色發(fā)展,生態(tài)資源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放到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全局中去思考,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詩人既要置身山水之中,又要跳出山水之外,更要站在山水之上,來觀察、體驗。不為一山一水所羈絆,不受時空所限制,也不就事論事,站位要高,不落俗套,方可寫出有時代氣息的大作品來。山水詩詞也需要有大情懷,要把個人的情感融入到社會的廣闊天地之中,踏遍青山綠水,笑對云卷云舒,天地為我有,我為天地歌,努力寫出有筋骨、有溫度的好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