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的時候?qū)ι鳘毜睦斫膺€比較膚淺,甚至連這個概念都沒有,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的豐富,對慎獨的理解有了更多的品味,越來越感到慎獨對人生來講是一個硬功夫。
慎獨,通俗地說就是人在獨處時要小心謹慎,高度自律,不做壞事,不做出格的事。慎獨,是源自靈魂深處的高貴,也是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千百年來一直被眾多思想家、哲學家和賢人志士所推崇?!洞髮W》《中庸》中都多次強調(diào)君子要慎獨??滴鯇⑸鳘毟爬椤鞍凳也黄邸?,信奉“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遺囑中第一條說到的就是“慎獨”。林則徐在家里的中堂醒目位置懸掛“慎獨”二字,以警醒、勉勵自己。俗話講“頭頂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基督教講“上帝的眼睛無處不在”,佛教講因果報應,種什么因結(jié)什么果,這都與君子慎獨的要求是一樣的,都告誡人們獨處時一定不要因為別人看不見就干見不得人的事,要有所顧忌,否則就會遭受懲罰。
慎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明代有一個叫曹鼎的官吏,有一天晚上,他抓住了一個漂亮女犯人,押回的路上兩人住在一個荒郊野外的破廟里,月光下曹鼎為防止自己越軌,就寫下“曹鼎不可”的紙條貼在手心上,但過了一會,他又想,到嘴的肉不吃白不吃,于是他就把紙條撕了。正當他有所行動時,女犯人的一個冷眼警醒他,萬一她告發(fā)了怎么辦?于是他就重新寫了一張紙條貼上。又過了一個時辰,曹鼎寂寞難耐,欲火燒身,又生一念,她一個犯人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即使受到侵犯也不會聲張,接著他又把紙條撕了。這次他真的要下手了,但這時一聲響雷,喚起了他的良知,這是成人之危,會遭天譴的,這時他又住手了。就這樣翻來覆去折騰了一晚上,曹鼎最后還是戰(zhàn)勝了自己。看來,慎獨是很難的。有人講,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官場現(xiàn)形記》中也講“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還有人說,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
慎獨是抵擋誘惑的盾牌。幾千年的文明教化,使人變得越來越文明、越友善,但是,人作為自然界萬千生物的一員,首先是個動物,七情六欲的動物屬性在我們身上都有體現(xiàn),并且有的方面比動物還豐富。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問題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一直困憂著人們。有的哲人說,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話雖然說的絕對,但人身上善和惡的成分都有,是“善”和“惡”的統(tǒng)一體,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只是有的人善的成分多一些,有的人惡的成分多一些,或者說有的人有時候善的成分多一些,有時候惡的成分多一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引導著人的一切行動。當今社會,誘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況且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在利益誘惑面前,人們往往會沖昏頭腦,善與惡之間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遙,它們的轉(zhuǎn)換可能是瞬間的事情。尤其是當人獨處、無拘無束無人管制的時候,放縱的念頭就容易產(chǎn)生,蟄伏于人內(nèi)心的惡就會悄然抬頭。這個時候,慎獨可以給你一記棒喝,樹起一道屏障,讓你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行事有約束。
慎獨是道德品質(zhì)高低的“試金石”。沒有人的時候、獨處的時候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慎獨是在誘惑面前與自己的內(nèi)心“赤膊相見”,是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不需要外在的他律和監(jiān)督,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難戰(zhàn)勝的也是自己。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從容淡定,那是一種用道德和法紀約束自己的崇高境界。春秋時柳下惠的坐懷不亂;東漢楊震在“暮夜無人知”的情況下,面對好友送的厚禮,義正詞嚴地回答“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人知”,斷然拒絕千金;元代大學者許衡趕考的路上,又饑又渴,面對熟透的沒有主人的桃林,他雖然充滿了渴望,但最終只是咽了咽口水,當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摘一個解渴時,他坦然地說“桃李無主,我心有主”。這些故事,都是千古美談,他們用慎獨來修真養(yǎng)性,嚴格自己的操守,無不凝聚著人性的光輝,體現(xiàn)出戰(zhàn)勝自我的慎獨力量。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文天祥的“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也都展現(xiàn)出慎獨的浩然正氣。
慎獨是對內(nèi)心崇高道德定律的敬畏。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定律。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曾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边@都告訴我們,一個人應當常懷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真正懂得慎獨,做事張弛有度、有退有進。正所謂“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的家訓是“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边@段話的意思是,第一次提拔需要低著頭,再一次提拔就要曲背了,第三次提拔腰就要彎下來了。越提拔越要小心謹慎再謹慎,這形象地道出了從政者應有的謙卑和敬畏。
慎獨也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行為操守。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于在房間里獨處”。膨脹的私欲是萬惡之源。古人云: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人一旦沒有了慎獨之心,往往就如同猛虎出籠,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甚至膽大包天。南宋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慎獨的人,懂得駕馭原始本能的沖動,懂得控制情緒和欲望。古今中外的許多賢哲都強調(diào),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鬃訌娬{(diào)修身克己,在儒家所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是第一位的。柏拉圖提出“節(jié)制是一種秩序, 一種對于快樂和欲望的控制”。亞里士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qū)別, 正在置行為于理智”。應該說,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就是慎獨。只有慎獨,才能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態(tài)度,才能練就一副“金剛不壞之身”, 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終不放縱、不越軌。
慎獨可以豐盈人的心靈,沐浴人的靈魂,是一種修養(yǎng)的沉淀,也是一種自律的靜美,就像是空谷中的幽蘭,即使無人知曉,也始終散發(fā)著清香。有一位哲人說過,人的一生,即使不能偉大,但可以崇高;即使不能輝煌,但可以燦爛。美好的人生來自慎獨。人生苦短,慎獨是消除人生痛苦最有效的辦法。一個人慎獨的程度,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独献印分醒裕荷鹘K如始,則無敗事。唯有慎獨的人,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自我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