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
說到陳凱歌,很多人對他拍攝的電影耳熟能詳,迄今為止,他執(zhí)導(dǎo)的文藝片《霸王別姬》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可是,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名著名導(dǎo)演,卻不知道他還是一位收藏大家。在他的豪宅內(nèi),八駿圖靈動飄逸,紅木家具古色古香,紅酒佳釀高貴典雅,各類藝術(shù)品琳瑯滿目。但誰也不會想到,在這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藏品中,他最鐘愛的居然是京劇行頭的“京收藏”。
朝朝暮暮,收藏總是從初心起航
戲曲中把身上穿的叫作“行頭”。外行看,覺得京劇行頭色彩繽紛、斑斕奪目,在內(nèi)行眼里,這就是“家底”。實際上,京劇行頭的使用極其復(fù)雜講究,無論是色彩搭配,還是圖案設(shè)計,都秉承著中國京劇藝術(shù)一貫的寫意風(fēng)格與象征手法。
從小,陳凱歌就對京劇有著一種特別的喜歡。
1952年8月,陳凱歌出生于北京西城區(qū)。他的父親是名導(dǎo)演,偶爾會帶著他到片場瞧瞧,偶爾也會帶著他去聽聽京劇??粗枧_上的演員穿著花花綠綠的戲服閃展騰挪、威風(fēng)凜凜,陳凱歌很是羨慕。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對戲服有了一種親切地認(rèn)同。
1993年,因為根植于心底的那個朦朦朧朧的京戲夢,陳凱歌開始拍攝《霸王別姬》,他邀請張國榮演程蝶衣,但張國榮是香港明星,純京劇外行的水平。所以陳凱歌又請了程派的張曼玲、梅派的刁麗和北昆的蔡瑤銑專門給張國榮做指導(dǎo)。
在《貴妃醉酒》這場戲中,張國榮飾演的楊玉環(huán)穿著宮裝緩緩登場,在百花亭聞得皇上駕轉(zhuǎn)西宮,心情低沉,于是一人獨飲,直至酒醉。張國榮把貴妃演得千嬌百媚,令人生憐,特別是那一身行頭,不但征服了無數(shù)觀眾,也讓陳凱歌贊嘆不已。
《霸王別姬》的成功,讓陳凱歌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京劇的巨大魅力。他驀然驚覺,自己一直喜歡京戲,這么漂亮的行頭,怎么就沒想到收藏呢?
從此,陳凱歌開始收藏京劇行頭,并且越來越著迷,他一邊收藏一邊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套對于京劇行頭的細(xì)微思考體系。
他慢慢明白,行頭首先是表演的補充,甚至是表演的輔助,絕對不只是好看而已,它有規(guī)矩、有出處、有師承甚至有流派,用什么樣的繡法,什么樣的染料,都與流派和表演息息相關(guān)。
京劇服裝主要分為蟒、帔、靠、褶、衣五大類?!膀笔菓蚺_上龍袍、蟒袍的簡稱,是帝王將相、高級官吏等有較高社會地位者在正式場合穿用的禮服;而“帔”是帝王將相、高級官吏、富紳秀才及眷屬在非正式場合穿用的便服。
“靠”又稱甲,是傳統(tǒng)戲中武將的裝束;“褶”是京劇舞臺上用處最廣,老少咸宜的袍服。除這四大類外,其它所有戲服統(tǒng)稱為“衣”,常見的有氅、宮衣、抱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
幾年間,陳凱歌收藏了1000多件京劇行頭,蟒袍、箭衣、斗篷等不計其數(shù)。這些藏品雖然在顏色上有新有舊,在價格上也有低有高,但每一件行頭背后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這一點是陳凱歌最喜歡的,既滿足了收藏愛好,故事又能給自己創(chuàng)作靈感,何樂而不為呢?
1998年,陳凱歌在拍賣行拍得一件黃色女蟒,做工精細(xì),色彩艷麗,據(jù)說是慈禧拍戲穿過的。當(dāng)年,慈禧聽膩了枯燥的舊戲,就自己編寫劇本來演,她把自己設(shè)計成主角,又把李蓮英設(shè)計成善財童子,在身邊訓(xùn)練有素的太監(jiān)配合下,慈禧的自我陶醉達到了頂點。她當(dāng)時自導(dǎo)自演時,最喜歡穿的就是黃色女蟒。
慈禧當(dāng)時對戲曲的偏愛,達到了一種近乎癡迷的地步。她不僅要求戲樓規(guī)模宏大,對演員的行頭道具要求也特別講究,必須華美富麗。慈禧六十壽辰的光緒二十年,為置辦行頭道具,一次就花掉了52萬兩白銀。
遙想著慈禧當(dāng)年的奢華,陳凱歌經(jīng)常對著那件黃色女蟒凝思,他通過研究驚異地發(fā)現(xiàn),慈禧之所以癡迷于京戲,并不是單純的消遣娛樂,而是需要從中學(xué)習(xí)權(quán)術(shù)。因為她16歲就進宮,所學(xué)甚少,像《連環(huán)套》《空城計》《五虎平西》之類的歷史劇就成了她獲取知識的教科書。
京戲的博大正在于此,它不僅記載著厚重的歷史,也蘊含著無窮的知識。
陳凱歌深深意識到,不但京戲不簡單,其實每個人都不簡單,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成功者,都有屬于自己的那道坎。電影,就是要把那道坎呈現(xiàn)出來,帶著觀眾去思考。
隱隱約約,撿漏里隱藏著真性情
陳凱歌曾說:“對于一個立志于電影的人來講,最要緊的就在于勤思考,永遠(yuǎn)投身于時代的潮流之中,去接受新的信息,去對自己、對他人、對整個民族進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判斷?!?/p>
陳凱歌最喜歡在收藏?fù)炻┑妮p松里,思考電影中復(fù)雜的人性。有一次,他去一個偏僻的山區(qū)小城拍戲,休息時去了那里的舊貨市場,可因為交通閉塞的原因,市場里的人并不多。他順著廊道向前緩緩而行,忽然,一個賣馬鞭的商家吸引了他的注意。馬鞭是京劇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只一根馬鞭,就代表了馬,或騎或牽,配上演員的表演,給人以活生生騎馬的感覺。
但是,陳凱歌感興趣的并不是馬鞭,而是馬鞭旁邊垃圾箱里的一件舊衣服。他問賣家:“這分明是一件戲服,怎么就當(dāng)垃圾扔了呢?”對方笑了笑:“這是收貨時包了馬鞭的包袱,又臟又破,不扔了還能怎樣?”
陳凱歌連忙說:“扔了多可惜,你送給我吧,說不定洗洗還能用?!蹦侨瞬恍嫉財[頭:“原以為你是個有錢人,怎么破爛也看上了?行,拿去吧?!标悇P歌也顧不得計較那人鄙夷的表情,從垃圾箱拎出舊衣裝入塑料袋,道謝著離去了。
回到家,他把舊衣服小心清洗了一遍,原來他早就看出,這是京劇舞臺上武生穿戴的正宗箭衣。這衣服雖然臟,但從料子和繡活中可以看出,定然出自名家手筆。
待衣服晾干,陳凱歌拿針線把破損的地方仔細(xì)縫上,再用熨斗一熨,平整干凈、柔軟通透,圓領(lǐng)、大襟、馬蹄袖,一下子就恢復(fù)了箭衣應(yīng)有的靈氣。
陳凱歌饒有興趣地瞅著它,真是越看越喜歡,可忽然轉(zhuǎn)念一想,又不免黯然神傷,這么好的行頭,卻被別人當(dāng)成了垃圾,看來,真正喜歡并懂京劇的人還是太少了,有機會,一定拍個關(guān)于行頭的電影,好好傳揚一下京戲文化。
京劇身為國粹,它的美,在高亢嘹亮的唱腔,在底蘊深厚的臺詞,在神奇夸張的臉譜,在千變?nèi)f化的身段,也在那一身優(yōu)美絢麗的行頭。
其實,行頭本身就是一個流轉(zhuǎn)多彩的舞臺,戲衣把演員包裹,演繹另外一段悲歡離合的人生。在這一點上,戲曲和電影是相通的,就像陳凱歌說過的一句話:“電影,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會,去共同分享一個夢想?!?/p>
陳凱歌的夢想,就是找一根紐帶,把戲曲和電影串起來。
在2007年的一場拍賣會上,陳凱歌拍得了一件清代戲曲官衣,圓領(lǐng)大襟,胸前和后心各有一塊方形補子,上面繡著一群仙鶴翩翩起舞,栩栩如生。
回到家,他用手摩挲著官衣光滑的面料,心中甚是歡喜。忽然,他發(fā)現(xiàn)衣服后面的補子比前面厚了很多,用手一捏,厚厚一層,難道里面有什么東西?
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他用小刀輕輕挑開了后面補子的針線,里面居然夾著一件小巧的云肩,黃色彩錦上,手工刺繡精致美麗,如雨后云霞映日,一看便是精品。
云肩在明清時期非常流行,又被稱為“披肩”,是漢民族吸納其他民族服飾文化后融會貫通,升華為自己的民族服飾結(jié)晶,是一種非常獨特的京劇服飾款式。
陳凱歌激動不已,真沒想到官衣內(nèi)還別有洞天,這件云肩的價值,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高于這件官衣。只是不知當(dāng)年縫制官衣的人,為何要把云肩隱于其中,或許,其間的故事又可以拍一部電影了。
驚訝之下,陳凱歌查找資料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第一個獲得這樣意外之喜的人。早在2005年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件標(biāo)價8萬元的清末黃緞子袈裟,被一位工薪階層的秦先生看中,最后他花費了9萬元把這件袈裟拍回家?;丶液蟮那叵壬闷娴夭痖_袈裟,結(jié)果意外地在袈裟的夾層中發(fā)現(xiàn)夾著一件緙絲陀羅尼經(jīng)被,經(jīng)鑒定,竟然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的用品,價值連城。
看來,是當(dāng)年設(shè)計的人故意把更貴重的藏品隱在了普通藏品之中,在那些顛沛流離的時代,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珍品。
設(shè)計戲衣的人,對京劇的貢獻,不單單在于一雙巧手,還在于他們無比的智慧。他們在柔軟飄逸的絲綢之上,以銀針彩線勾勒出一個足以傳世而不朽的宏大藝術(shù)世界,不管直觀還是隱匿,都是為了保護和傳承。
于是,京劇的魂,才得以依附在行頭上面,生生不息。
癡癡念念,用行頭向經(jīng)典致敬
2008年,陳凱歌決定拍攝影片《梅蘭芳》,向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致敬。為了讓演出更逼真,他把自己收藏的全部京劇行頭都搬到了拍攝現(xiàn)場,蟒袍、裙襖、斗篷、云肩、官服、彩鞋、旗鞋等擺了一屋子。
雖然,他使出了自己全部的行頭家底,但還是不放心,就又去把京城戲服收藏人馮長城老先生請到劇組做指導(dǎo)。按陳凱歌的想法,同時還要把老先生的2000多件京劇行頭也借到劇場拍戲時用。
可馮老爺子一聽就連忙拒絕:“那可不行,我那些行頭可是收藏了多年的寶貝,萬一拍戲時磕磕碰碰損壞了,可沒地方買去?!?/p>
陳凱歌也收藏了這么多年,知道每一位收藏人都對自己的藏品珍愛有加,別說放手,就是一件也心疼,就更別說全部了。他想體諒老人的心放棄,但為了拍攝效果的真實感,劇組太需要這些真品了。于是,他真誠地對老人說:“您放心,我一定讓演員愛惜好您的藏品,萬一損壞,我加倍賠償您錢?!?/p>
“誰要你的錢?”馮老爺子一下生氣了,“我雖然沒有錢,但這些行頭是錢能買到的嗎?”
“對不起,”陳凱歌忽然意識到自己無意中傷害了一位老收藏家的自尊,“您別往心里去,我不是和您談錢,只是說萬一。其實,我能理解您的心情,收藏它們是因為喜歡,是因為想讓京劇文化永遠(yuǎn)留在我們身邊,可您想過嗎?我拍這個電影,不正是為了傳承這種文化,讓更多的觀眾認(rèn)識并喜歡它嗎?”馮老爺子沉默了半晌,終于點了點頭:“我明白了,行,你明天派人把我的行頭全部搬到劇組?!?/p>
陳凱歌緊緊握住老人的手,這些年來,馮老先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收集戲服上,只要聽說哪個地方有戲服,都會想方設(shè)法上門收集。如今,他把戲服全部提供給了劇組,陳凱歌覺得,如果換了自己,都不一定有這種勇氣。
像老人這樣,才是真正鐘愛京戲之人??上?,現(xiàn)在喜歡京劇的人總是只局限在一些有限的圈子,京劇的式微,似乎是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如果有一天,京劇真的進了博物館,那么,單憑這些收藏的行頭,還能喚起多少人的認(rèn)可?
陳凱歌凝望著深邃的夜空,他覺得身上的擔(dān)子越來越重,《梅蘭芳》這部電影必須拍好,必須讓觀眾對京戲有一個更全面的認(rèn)識。
現(xiàn)在,劇組行頭的問題是不愁了,可究竟應(yīng)該怎樣才能把這部戲拍得深入人心呢?歸根結(jié)底,京劇是以唱為主,那是不是可以從唱腔入手?陳凱歌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他決定就在唱腔上加強。
于是,他在這部戲中運用了大量的京劇選段,以不同的場景將京劇唱腔展示在了觀眾面前。在影片中的梅蘭芳與十三燕的第二局比試中,陳凱歌選擇了《一縷麻》選段,這段唱腔沒有完全拘泥于傳統(tǒng)京劇的唱腔形式,而是融入了很多現(xiàn)代元素,在念、做、表中與劇情緊緊相扣,深深打動了觀眾。
同時,在演繹這段戲時,陳凱歌讓劇中的梅蘭芳在服裝上也進行了很多改良,他穿的并不完全是傳統(tǒng)京劇的行頭,而是突破傳統(tǒng)方式,加入了一些新時裝的潮流。
陳凱歌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用影片訴說,即便社會進入了智能時代,傳統(tǒng)京劇一樣可以很好地融入。
隨著電影《梅蘭芳》在全國上映,受到了全社會的熱切關(guān)注。無論是戲服、扮相,還是其中所選用的京劇選段,都特別具有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藝術(shù)魅力。這部影片讓觀眾重新領(lǐng)略到了戲曲之“魂”,將京劇引入了一個新的黃金時代。
2020年初,陳凱歌曾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電影中充滿了導(dǎo)演獨特的個人經(jīng)驗,一定是導(dǎo)演的真誠告白,包含他的思考、懺悔,再加一點希望,沒有個人的經(jīng)驗,全世界的電影都沒辦法進步,但個人經(jīng)驗必須能引起觀眾共鳴?!?/p>
收藏京劇行頭,傳承戲曲文化,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編輯/楊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