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磊
摘要: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成為嫡出的唯一的皇位繼承人,緊接著在當年接受其父的禪讓,是為唐太宗。李世民采用非正常的手段謀得皇位,不僅不符合儒家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禮制,而且還背上了不忠不孝的罵名。為了彰顯李世民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維護李唐皇室的形象并將以孝治天下的國策推行下去,李世民君臣通過一系列手段,塑造了一個英明神武,忠孝兩全的唐太宗形象。本文試圖從李世民篡改國史等史料出發(fā),論述在唐前期儒家影響式微的形勢下對唐太宗忠孝形象的塑造,并由此解釋李世民皇權(quán)的鞏固和其“以孝治天下”國策的順利推行。
關鍵詞:孝治;政權(quán)合法性;玄武門之變;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后,皇太子李世民于當年(626年)即皇帝位。其首先要面對的,即是如何使民眾相信其皇位是符合禮制,合法繼承來的。為此,李世民改篡國史,同時大力推崇孝治,表彰忠孝之士,推動儒家禮制的回歸。
一、何以推行孝治
隋統(tǒng)一以前,政權(quán)更迭頻繁,儒學暗而不彰。為了推動儒學的復興,改變自魏晉以來儒家倫理長期式微的局面,唐太宗實行孝治“,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始,望革近代之澆薄”。既要將自己的統(tǒng)治推之四海,也需要使天下重新確立起正常的倫理秩序,推行孝治便是兩全其美之策。孝治的推行更有著現(xiàn)實因素的考慮。唐初,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更迭并不是風平浪靜的。李世民通過宮廷政變,將原本屬于李建成的皇位繼承權(quán)收入囊中,又后接受其父禪讓,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這本就不符合宗法制中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倫理,更使李世民蒙上了相互碾軋,不忠不孝的罵名。如何修復自身及李唐王室的形象,詮釋政權(quán)的合法性,進而向天下推行儒家孝道,是李世民即位后的當務之急。
二、孝治的核心——移孝作忠
《孝經(jīng)·廣揚名章》云:“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币匀寮覀惱頌闇世K的人,不僅會贍養(yǎng)父母,而且會像孝敬父母一般地向君主效忠。在宗法社會里,君主身份有著雙重意味:既是凌駕于眾人之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又是全天下的大宗。相應地,百姓作為被統(tǒng)治者要向君主繳納賦稅,同時作為皇帝的子民,又要履行臣子的義務。古語云:“欲求忠臣,出于孝子之門。”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逐漸鞏固,家國同構(gòu)不斷深化的情形下,君主大力表彰孝行,要求每個人以孝事父母,并且用愛敬父母的方式去侍奉君主。
六朝以來,皇權(quán)衰微,門閥世族坐大。士人只要憑借顯赫門第,便可以清流入職。這導致官員都只關心本家族的利益,毫不在乎國家安危?!さ搅颂拼跄辏兰掖笞宓膭萘σ言獾讲恍〉南魅?,但不少人仍將本家族作為第一效忠對象。
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命大臣修《氏族志》。在初成之時,高士廉等人卻將山東崔氏等大姓排在首位,引得太宗勃然大怒,于是欽定李氏為世族之首。不難發(fā)現(xiàn),唐前期的世家大族仍可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論在朝堂還是鄉(xiāng)土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唐太宗大力提倡儒學、崇尚孝治,其目的當然不是恢復南朝時世族與皇權(quán)分庭抗禮的局面,而且通過不斷強化的王朝統(tǒng)治推動“孝”與“忠”道德目標的契合,使得更多效忠于唐王朝的人出現(xiàn)。
三、如何推行孝治
(一)李世民忠孝形象的塑造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碧熳硬煌谑瘢涮厥獾恼紊矸?,要求其不僅僅要贍養(yǎng)父母,而且要教化百姓,使天下人效法?!胺蛐?,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碧熳颖仨毿摒B(yǎng)德行,并且通過自己的行為感染百姓。塑造出一個英明神武,忠孝兩全的唐太宗形象,即是推行孝治最直觀的做法。弒兄逼父終不為世人所接受,于是貞觀君臣篡改歷史,從源頭重塑皇帝形象。
(二)修改國史、實錄的實證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向監(jiān)修國史的宰相房玄齡索要國史查看,其以當代帝王不得查看國史的慣例婉拒。但太宗以“鑒誡”為由,說服了房玄齡?!靶g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為了隨合太宗意思,他們刪改文字,改變體例,將國史改為實錄。誰知“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命他們再次修改。經(jīng)過再三修改,實錄刪去了不少于玄武門之變中對太宗不利的信息。而由此史料的真實性也大打折扣。唯《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寫于義寧、武德年間,其距離玄武門之變尚遠;而作者溫大雅時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執(zhí)掌文翰,對創(chuàng)業(yè)事跡極為熟稔,其所著應該可信。
(三)弱化李淵、李世民父子的矛盾
玄武門之變后,李淵迅速將李世民立為皇太子,不久又傳位于世民。在《立秦王為皇太子詔》中,高祖稱其“氣質(zhì)沖遠,風猷昭茂,宏圖昔著,美業(yè)日隆?!痹诶钍烂癯蔀榛蕛^而登基稱帝的幾個月里,高祖又多次發(fā)布詔書昭顯世民其德,但這絕非高祖內(nèi)心所想。隨著李世民功業(yè)日著,他和李淵的矛盾也逐漸激化。雖然在史書中絕不會記其忤逆之舉,但也能在其中發(fā)現(xiàn)一鱗半爪。
李世民為人臣,不依詔而行,是為不忠;為人子,不依父言,是為不孝。李淵與李世民的關系也隨著李世民集團勢力日增而漸衰減,高祖終言“非復我昔日子也?!睆倪@些零星的史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李世民絕沒有像舜一樣的孝行。貞觀史臣通過刪減史實,將不利于李世民的史料棄之不錄,重新塑造出一個英明神武、忠孝兩全的千古明君。
(四)主動傳遞的忠孝觀念
1.??? 恰當處理前朝臣子的后代
貞觀朝后,如何處理創(chuàng)業(yè)時投奔唐軍的隋朝舊臣,這既事關唐朝立身問題,又直接影響太宗忠孝觀念的貫徹?!杜f唐書》載,太宗對前朝貳臣有過兩次重大的處理。貞觀二年(628年),太宗兩次下詔,流放辰州刺史裴虔通等一批前朝謀逆貳臣,伸其“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之義。貞觀七年(633年),太宗又下詔,針對謀害隋煬帝的逆臣,“其子孫并宜禁錮,勿令齒敘”。這兩次處理,使得這一批隋朝逆臣及其后代永不被錄用,失去了政治生命,處罰不可謂不嚴。
相反地,為了明賞罰,辨忠逆,太宗對前代名臣子孫又作了寬大處理。《宥周隋名臣子孫配流詔》云:“朕聽朝之暇,每觀前史,每覽名賢佐時,忠臣徇國,何嘗不想見其人……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節(jié)子孫,有貞觀以來犯流配者,宜令有司?!?/p>
前朝貳臣的后代,永不錄用;前朝忠臣之后,卻得到寬大處理。太宗通過懲惡揚善,為群臣樹起了忠君不貳的標桿。
2.??? 重新界定孝的涵義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既面臨著如何從弒兄逼父走出的道德困境,又要直視因魏晉以來頻繁的政權(quán)更迭而造成的世人忠君觀念的缺失。為此,他重新界定孝的涵義。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視察國子學,適逢孔穎達講授《孝經(jīng)》,便與其論孝??转氈v曾子之孝,而不曾彰顯閔子騫的孝行。通過樹立閔子騫這個道德榜樣,為自己的行為作無聲的辯解。因不喜儒生們對孝的闡發(fā),太宗又與大臣討論:“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于其君,戰(zhàn)陳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謂孝?!卑凑湛追f達對孝的解釋,子女贍養(yǎng)、順從父母即為孝,太宗卻將孝的涵義泛化。
四、唐太宗明君形象的出爐
唐太宗深知政權(quán)的來之不易,平日勤勉政事,如履薄冰,終成“貞觀之治”?!白允菙?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唐代迎來了第一個盛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于是貞觀君臣集體構(gòu)建起關于玄武門之變新的認知。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更促使人們接受了唐太宗明君的形象,其政權(quán)合法性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令李世民介懷的是,后人的態(tài)度卻褒貶不一?!杜f唐書·太宗紀》贊曰:“昌、發(fā)啟國,一門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這意味著在后晉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在官方層面上對玄武門之變的評價多是正面的。
到了北宋年間,情況卻發(fā)生逆轉(zhuǎn)?!顿Y治通鑒》曰:“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天子以庸劣距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泰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jié),則亂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發(fā),然后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己,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忍同氣,貽譏千古!天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之君,子孫之所以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司馬光認為李世民繼位始終是不合禮制,給后世的政變落下了口實。
五、結(jié)語
在數(shù)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權(quán)威,其言行舉止都深刻影響著民眾的生活。以孝治天下的國策,自漢以來被眾多統(tǒng)治者奉為金科玉律,其前提便是天子為美好德行的首倡者和踐行者。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李世民囿于身后名聲,在全國推行孝治。通過對李世民形象的重塑,對孝行的重新定義,孝治融進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對孝行的呼喚,更是為了完成對政權(quán)法統(tǒng)的論證,最終實現(xiàn)民眾對貞觀一朝的效忠。
參考文獻
[1]唐·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唐·吳兢.貞觀政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7]??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8]??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