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鳳
(上海市閔行區(qū)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上海 201100)
曲棍球運動起源于19世紀初的英國,1908年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20世紀70年代傳入我國[1]。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女子曲棍球隊團結拼搏,勇奪銀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曲棍球是同場對抗運動,攻防轉換快,屬于有氧和無氧混合供能的體能類項目[2]。分析和了解曲棍球運動員的跑動距離特征,進而針對性地實施訓練,對促進運動員增強體能和提高成績有重要作用。
為探討我國女子曲棍球運動員的跑動特征,對2019年全國女子曲棍球錦標賽四川、吉林、江蘇、遼寧、上海、廣東、內蒙古、天津8支隊伍5場比賽30人次的跑動距離特征進行深入解析,選取指標為快速跑(運動員手持球棍進行快速移動或沖刺形式的跑動)距離、慢跑(運動員手持球棍進行中等強度的移動)距離和運球(運動員手持球棍進行控球移動)距離,為我國女子曲棍球運動員的訓練提供參考。
在曲棍球比賽中,運動員的跑動距離是反映其體能狀況的重要指標。研究[3]指出,從各種運動項目的比賽中可以看出,單純依靠技、戰(zhàn)術優(yōu)勢贏得比賽勝利的狀況已成過去,技、戰(zhàn)術高人一等的運動員或運動隊未能贏得最后的勝利,往往源于體能的不足。只有具備曲棍球專項運動體能的運動員,才能在比賽中更好地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更好地貫徹教練員的戰(zhàn)術意圖。比賽場上運動員的跑動能力是反映其體能的最佳形式,體能優(yōu)秀的運動員往往跑動能力也很突出。
統(tǒng)計顯示,曲棍球不同位置運動員一場比賽的跑動距離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進一步比較發(fā)現,前鋒運動員的跑動距離(4 528.0 m)與中場運動員(4 908.8 m)無顯著性差異(P>0.05);前鋒運動員的跑動距離(4 528.0 m)與后衛(wèi)運動員(3 430.1 m)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中場運動員的跑動距離(4 908.8 m)與后衛(wèi)運動員(3 430.1 m)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速度素質反映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其表現形式有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等[4-5]。速度素質是人們生活和體育運動中的一項很重要的身體素質,是體質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身體訓練水平和競技能力高低的客觀依據[6-7]。在速度素質中,位移速度是指人體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或單位距離的最短時間。曲棍球比賽的節(jié)奏越來越加快,運動員的移動范圍不斷加大,且不同位置的分工也不相同。
統(tǒng)計發(fā)現,一場比賽中,不同位置曲棍球運動員全場快速跑距離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中場運動員的快速跑距離(1 268.00 m)與前鋒運動員(957.80 m)和后衛(wèi)運動員(723.90 m)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前鋒運動員的快速跑距離(957.80 m)與后衛(wèi)運動員(723.90 m)的差異也具有顯著性(P<0.05)。可見,曲棍球運動員的快速跑距離顯示出位置特點,中場運動員快速跑距離最長,前鋒次之,后衛(wèi)最少。前鋒不僅是進攻的主要參與者,也是第1個參與防守的運動員。因此,應加強前鋒運動員的快速跑能力及距離練習,進而提升球隊的競技實力。
每次快速跑距離越長,說明運動員的無氧能力越強。統(tǒng)計發(fā)現,在一場曲棍球比賽中,前鋒運動員平均每次快速跑的距離為22.31 m,中場運動員為21.16 m,后衛(wèi)運動員為20.30 m??梢?不同位置運動員每次快速跑的距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不同位置的曲棍球運動員均應進行專項速度素質訓練,提高其快速跑能力。
在曲棍球比賽中,慢跑不僅可以控制比賽節(jié)奏,尋找戰(zhàn)機,而且還能起到積極休息的作用。但在曲棍球比賽越來越激烈、比賽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當下,慢跑并非越多越好。
統(tǒng)計顯示,在一場曲棍球比賽中,不同位置運動員的慢跑距離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其中,前鋒運動員的慢跑距離(3 434.0 m)與中場運動員(3 494.8 m)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鋒運動員的慢跑距離(3 434.0 m)與后衛(wèi)運動員(2 618.8 m)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場運動員的慢跑距離(3 494.8 m)與后衛(wèi)運動員(2 618.8 m)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慢跑作為運動員在比賽中無球移動的一種主要方式,不僅是尋找進攻或防守位置的有效手段,也是快速跑后積極性恢復的有效手段。在曲棍球比賽中,無球狀態(tài)下運動員應減少原地站立時間,最大限度地增加慢跑時間,為下次快速跑積極做好準備。
在曲棍球比賽中,運球是控制球權組織進攻的有效手段。統(tǒng)計發(fā)現,一場曲棍球比賽不同位置運動員的運球距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前鋒運動員的運球距離(136.20 m)與后衛(wèi)運動員(87.40 m)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中場運動員的運球距離(146.00 m)與后衛(wèi)運動員(87.40 m)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前鋒運動員的運球距離(136.20 m)與中場運動員(146.00 m)無顯著性差異(P>0.05)。
運球距離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運球(帶球)移動的距離。運球時間、運球距離可反映一支球隊控制球權的情況。通過合理的運球不僅可以控制球權,掌握比賽節(jié)奏,還可以擺脫對方,組織有效的進攻。由于運球速度慢于傳球速度,過多的運球可能會貽誤有威脅的進攻機會。因此,運動員需學會根據比賽情況控制好運球的時間和距離。
一場曲棍球比賽中,前鋒隊員平均每次運球距離為14.64 m,中場運動員為10.92 m,后衛(wèi)運動員為10.83 m。方差分析發(fā)現,不同位置運動員平均每次運球距離無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在技術訓練時,不論什么位置的曲棍球運動員都應加強運球技術訓練,進而提高隊伍的進攻和防守質量。
一場女子曲棍球比賽,在快速跑距離方面,我國中場運動員非常顯著地高于前鋒和后衛(wèi)運動員,前鋒運動員顯著高于后衛(wèi)運動員;在慢跑距離和運球距離方面,前鋒運動員顯著高于后衛(wèi)運動員,中場運動員非常顯著地高于后衛(wèi)運動員,但中場運動員與前鋒運動員無顯著性差異;在平均每次快速跑距離和平均每次運球距離方面,前鋒、中場和后衛(wèi)運動員無顯著性差異。不同位置的曲棍球運動員都應加強運球技術和快速跑能力訓練,進而提高隊伍的進攻和防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