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的國際化和擴大內需成果主要體現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當下,外部環(huán)境變化非??欤瑖H化面臨的挑戰(zhàn)是顯而易見的,國外談論國際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被迫成為民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種族主義者,這些都不禁讓人感嘆人類對自然探索的進步突飛猛進,但對人類自身的社會卻如此無能為力。
但是,我們對國際化也不用太擔心。事實上,即便沒有中美貿易爭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產業(yè)鏈已經在以很快的速度開始重構和升級,只是現在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了。
中國不是一個資本輸出型的國家,特別是在現今情況下,中國企業(yè)很難有大面積真正地“走出去”,包括資本、技術、管理等。
我們需要為獲取一定市場、技術、原材料而“走出去”,但在某種程度上,企業(yè)在自己國家內投資更應該被鼓勵,特別是中國有著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和消費潛力。
當下有些概念是錯誤的、容易被混淆的。有些人說,中國資金充裕,所以一定要“走出去”進行投資,這種說法很容易產生誤導作用,可能有一部分中國人富裕了,但是還有很多中國人并不富裕。
又比如,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全球第二,可是GDP這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概念是有一定誤導作用的,實際上我們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企業(yè)有機會、有責任在彌補這個差距的過程中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在“走出去”國際化的過程中實際上更多爭取的是一個辛苦的工作機會,最大的受益方應該是美國。美國人到今天還是住全球最大的房子、開最大的汽車、消費最多的能源和最好的食物。
那么,現在我們還需要國際化嗎?我認為如今在國際化方面的爭執(zhí),主要還是某些國家出于一定政治目的發(fā)起的貿易爭端,但這些國家的企業(yè)其實并沒有反對國際化和全球化。
國際化是企業(yè)自身價值鏈、產業(yè)鏈發(fā)展的自然過程,產業(yè)化意味著效率提升、充分利用資源和使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這個階段的“逆全球化”只是暫時的,國際化趨勢、產業(yè)鏈優(yōu)勢并不會簡簡單單地消失,大家各自封閉是不可能的,人類不會那么愚蠢,經濟也不會那么萎縮,企業(yè)也不會那么無能。
國際化的真正推動力來自于企業(yè)。就在最近,可口可樂在中國布局的第20個工廠在貴州動工建設,耐克、寶潔、星巴克等很多企業(yè)在美國以外的經營比例都超過50%。我們要相信商業(yè)的力量,目前在全球市場中,中國最具市場發(fā)展?jié)摿Α?/p>
在一場危機來臨之前,人類往往容易忽視它,危機發(fā)生之后,又會過度的憂慮,從一開始不太認識情況到后來過度害怕,目前全球很大程度上都處于這個狀況。
危機所消滅的是本來就應該被消滅的東西,新冠肺炎疫情加速驅動了數字化、遠程化、人工智能的生產和發(fā)展。比如遠程會議,在確保工作效果的同時,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是有利于民生的,未來中國的國際化和擴大內需成果主要體現在改善民生,要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
未來,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國際化不單是企業(yè)的國際化,而是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的語言、資本、護照、教育等在國際上有著更廣的使用范圍,這個過程是很長的,我們要加倍努力。
(摘編自寧高寧在“2020年中國綠公司年會”的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