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頔飛/ 文
張明習1982 年從大學畢業(yè)到特種所工作,一干就是37 個年頭。一路走來,他主持完成多個型號飛機雷達罩的研制、定型任務,致力于雷達罩技術前沿與應用基礎研究工作,承擔了國家“八五”至“十三五”國防跨行業(yè)預先研究項目,獲得政府特殊津貼、航空工業(yè)“優(yōu)秀領導干部”、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航空報國金獎、“影響濟南”年度創(chuàng)新人物等諸多榮譽。至今,他依舊不忘初心,埋頭科技創(chuàng)新和研究所改革發(fā)展,始終保持著拼命三郎的干勁,從不自滿懈怠。
常有人問起“張明習所長為啥有這么大干勁”?要解開這個“謎”,還要從特種所“一專、二保、三發(fā)展”——“堅定不移地走專業(yè)化道路;保國家任務,保員工幸福;創(chuàng)新發(fā)展,產業(yè)發(fā)展,人本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路來尋根問源。
1982 年,國內雷達罩研制技術剛剛起步,許多技術都是從無到有,需要慢慢摸索。1989 年,張明習在“人工介質雷達罩技術研究”項目中嶄露頭角。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能利用人工介質材料提高雷達罩的電磁波透過性能,減輕其結構重量,將會給我國航空裝備整體性能的提升帶來重要的影響。
張明習一頭扎進實驗室,與團隊成員一起,從方案設計、試驗摸索到測試分析,逐一吃透、逐項攻關。他們夜以繼日地探索,連續(xù)幾天駐扎在實驗室,心里想的只有項目進度,以及國家航空裝備對新技術的迫切需求。最終,人工介質雷達罩技術攻關取得成功,減重效果達38%以上,電性能等主要技術指標獲得大幅提升。這項技術很快在雷達罩生產中得到應用,我國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后第三個把人工介質成功應用于飛機雷達罩的國家。
2005 年,張明習讀到一本名叫《天線》的國外引進工程圖書,書中介紹的頻率選擇表面(FSS)技術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他敏銳地察覺到,F(xiàn)SS 技術是雷達罩的重要發(fā)展方向,特種所作為專業(yè)化研究所,必須攻克和掌握FSS 技術。2006 年張明習帶領團隊開展FSS 技術研究項目,從技術調研到科研攻關,他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白天協(xié)調各種事務,晚上按時召開例會,及時處置項目中出現(xiàn)的技術問題及難點。2011 年,特種所終于完全掌握了FSS 技術。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張明習還帶領團隊開展超材料技術研究,編著了《超材料概論》一書。該書的出版,填補了國內此類專業(yè)圖書空白,提升了特種所在超材料研制方面的行業(yè)影響力。
特種所連年承擔著繁重的型號任務,張明習不管出差回來多晚,總要到科研生產現(xiàn)場轉轉,了解任務進度。同時,他大力倡導“質量表征人品”的質量觀,推動質量管理方式的轉型升級。2003 年4 月,ARJ21-700 飛機雷達罩立項初期,非典疫情肆虐,張明習帶領項目負責人驅車遠赴上海。他們亮出技術優(yōu)勢,表明了完成ARJ21-700 飛機雷達罩研制工作的信心和決心。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在無任何經驗可循的情況下,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進行技術攻關,歷時4 年最終圓滿完成了ARJ21-700 飛機雷達罩研制任務。在軍品任務上,特種所人更有一股不畏難、不服輸?shù)挠矚?。面對跨代雷達罩研制的技術難關,面對雷達罩技術新進入者的競爭態(tài)勢,張明習大力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切實加強預研和基礎技術研究,成立了專門的預研中心和總師辦,親率團隊開展超材料技術研究。不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變化,特種所始終把“保國家任務”當作安身立命之本,始終無愧于“電磁窗研制國家隊”的使命定位。
張明習在不遺余力推動特種所改革發(fā)展的同時,更加迫切地希望研究所改革發(fā)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員工。通過實施“成長工程”“關愛工程”“健康工程”以及完善非領導職務晉升與考核制度、薪酬體系改革等,拓寬了員工的職業(yè)發(fā)展通道,在提高收入、縮小差距方面滿足了廣大員工的訴求。特種所大力推進“領導力工程”,加大年輕干部的選拔力度,搭建員工多種形式成長的舞臺,涌現(xiàn)出一批批青年技術骨干和領軍人才。
20 世紀90 年代初,國內較先進的雷達罩材料已不能滿足以相控陣雷達為代表的現(xiàn)代雷達系統(tǒng)技術要求。西方航空強國廣泛研發(fā)的氰酸酯樹脂綜合性能優(yōu)異,但對我國有專門出口限制,國內氰酸酯樹脂研究尚屬空白。1996 年,張明習帶領團隊開始進行氰酸酯樹脂合成研究。由于實驗原料有劇毒,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吃飯、喝水,醫(yī)生攜搶救藥品全程在實驗室外守候,隨時準備處置意外情況。
首次實驗并沒有成功,但張明習和團隊從中得到了有益的教訓和經驗,周密的人員防護以及監(jiān)測現(xiàn)場毒性的有效辦法為氰酸酯樹脂合成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數(shù)年鍥而不舍的努力,張明習帶領團隊生產出了我國第一批氰酸酯樹脂的實驗室產品。氰酸酯樹脂的成功合成,填補了國內空白,為航空、航天、艦船、電子等諸多領域提供了新的高性能材料。由于連續(xù)工作且長時間站在風道中做實驗,張明習的左臉面部神經麻痹,用了一年時間才治愈,但他絕少向人提及此事。
“真的是驚心動魄,同時又充滿著期待。我們主動開展這項具有極度危險性的實驗,因為當時國家需要這個產品,在不對人身和環(huán)境造成任何傷害的前提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把它制造出來,我們責無旁貸。”張明習高度關注尖端前沿技術的牽引作用,提出“技術強所”方針,全力推動特種所由“工程所”向“工程+技術所”轉型,逐年增加自主研發(fā)資金投入,針對型號研制中的技術瓶頸及未來發(fā)展需求,挖掘匯集一批前沿和基礎研究項目,建立不同渠道預研項目的技術儲備庫。同時通過頒發(fā)季度和年度“創(chuàng)新大獎”,營造技術創(chuàng)新的良好環(huán)境。
產業(yè)化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業(yè)家的能力和激情。張明習一直謀篇布局,鼓勵民用電磁窗及結構件的市場開發(fā),大力推進民機雷達罩及結構件維修等立項爭取工作。特種所借助ARJ21-700飛機雷達罩研制項目的成功,取得了中國民航局頒發(fā)的民機雷達罩維修許可證。張明習要求積極搜索和捕獲市場上當前運營機型的維修需求,擴充民機維修能力清單,申請重點型號修理業(yè)務,為占有民機維修市場更大份額打下堅實基礎。特種所憑借電磁窗綜合技術核心能力,大力承攬民用飛機零部件轉包業(yè)務,積極與國際民機制造業(yè)巨頭尋求合作,2017 年取得復合材料和無損檢測國外認證證書,民機轉包工作取得實質進展。張明習還密切關注通飛市場發(fā)展,要求做好低成本雷達天線罩及玻璃纖維部件技術儲備,積極尋求戰(zhàn)略合作伙伴,爭取在未來通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特種所不但把人本發(fā)展的戰(zhàn)略和理念落在實處,更做成了響當當?shù)钠髽I(yè)文化品牌,做到了以人為本推進改革惠民。特種所在向管理創(chuàng)新要效益、通過選人用人機制增添活力的同時,特別注重通過細致入微的工作,把“特種所”營造成特別有人情味的研究所。不論是所領導經常性地慰問一線員工,還是定期邀請員工家屬進所參觀交流,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特種所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