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翼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電影發(fā)展至今,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通過視覺給觀眾帶來多維度觀影體驗的方式從未改變。視覺元素主導著觀眾對于電影的主觀認識,彩色影像更加接近觀眾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能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在黑白電影時期,除了黑白兩種顏色,就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不同灰階來表示不同的顏色,其突出的缺點就是無法真實再現(xiàn)五彩繽紛的客觀世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缺點”,黑白影像剝離了色彩元素讓受眾更加真實、直接的面對電影所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fā)明了活動電影機并且拍攝了一系列短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些短片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電影。影片僅有黑白灰三色,被稱為“黑白電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電影僅能達到記錄影像的作用,無法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更高的水平。隨著電影技術的發(fā)展,1897年,人們發(fā)明試制了第一部彩色電影,彩色電影在其原始階段是人工操作的,局部著色,這個時期,人們對電影色彩的運用和控制技術還不成熟,直到1935年,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膠片的問世,才拍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當1935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進入人們的視線中,電影才真正從黑白時代進入彩色時代。隨著電影制作技術日益成熟和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 對于當代導演來說色彩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門技術, 更是一種表現(xiàn)技巧。彩色電影雖然是主流趨勢,但黑白影像卻憑借其獨特的色彩優(yōu)勢,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色彩的選取直接決定影片的風格,以中國第五代導演為例,他們往往強調(diào)色彩的大開大合,所以影片一般色彩明亮鮮艷,現(xiàn)代電影通過科技的運用,讓顏色更富有張力,把觀者帶入精心設計的情節(jié)。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影片中運用部分黑白元素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1]。
2018年張藝謀導演拍攝的《影》是一部講述權謀之爭的東方藝術電影,這部影片雖在觀感上呈現(xiàn)黑白色彩,但張導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卻說:“《影》這部影片是彩色的,為了偏向于水墨畫的元素而控制了色彩。”影片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黑白灰三原色,因為運用了特殊拍攝手法,所以并不缺少彩色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效果。《影》呈現(xiàn)的是一個富有中國氣韻的水墨世界,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讓觀者看到黑白影像的元素就會被帶入到歷史場景中。這一場在水墨江山中,權謀相爭讓人的本質(zhì)悄然浮現(xiàn)在觀者的眼前,黑白元素的融入讓整部影片的氛圍變得壓抑,比起戰(zhàn)火紛飛烈火燃燒的畫面,寓動于靜暗流洶涌的水墨畫風格更讓人陷入惶恐和沉思,權謀之下的人心與人性在黑白元素的映照下吞噬著善良。影片中灰色的運用是對于時代壓抑、陰暗的最好隱喻,完美的適配了電影故事背景——殘酷的戰(zhàn)爭。不同于經(jīng)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的色彩運用旨在討論人性,《影》這部影片是讓觀眾在彩色電影衍生的年代再次體驗黑白灰的原始電影時代,用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文化進行氣氛的渲染。黑白的特性帶來獨一無二中國風水墨式的同時,影片中的其他色彩也明顯做過處理,不論是光線還是飽和度,都將包括鮮血、皮膚、布衣等在內(nèi)的其他顏色,與黑白形成了異樣的對比,顯得更加混黑與蒼白[2]。
托拉羅說:“色彩是電影需要的一部分?!苯膶а莸摹蛾柟鉅N爛的日子》不僅利用黑白影像將時代背景栩栩如生的展示在觀眾眼前,并加以深化用來勾勒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1994年中國導演姜文帶來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之所以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主要得益于自身出色的色彩運用,尤其是影片結尾黑白元素的搭配,更是影片的點睛之筆。整部影片的主色調(diào)呈紅色,紅色是青春的顏色,紅色是中國的顏色。影片剛開始使用仰角拍攝毛主席雕像,用鏡頭語言奠定了革命的主題,讓大家感受到那個時代軍人的崇高地位和人們對其的擁戴。但在片尾卻出現(xiàn)了黑白畫面,把現(xiàn)實世界的冰冷直觀地呈現(xiàn)給觀者從整部影片來看,黑白元素是馬小軍與他的伙伴們現(xiàn)實生活的直觀反映,這樣鮮明的顏色對比把姜文導演對少年孩童時期的無奈與苦澀刻畫在屏幕上,同時也反映了導演對逝去日子的懷念與感激。黑白兩種顏色并非是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顏色,卻體現(xiàn)出主人公最美好鮮活的一段時光消逝了。色彩的運用提升了影片的審美價值和思考深度,多元化的色彩有助于主人公情緒的表達,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3]。
費里尼說:“觀眾在看一部黑白電影時,并沒有感覺到畫面是黑白的,影片讓觀眾體驗到畫面里事物各有適合其自身的色彩,觀眾用自己的感情為影片著色?!焙喍灾?,我們所接觸到的現(xiàn)代電影中的黑白影像,從某方面被我們過濾了,潛意識中認為它們還是有顏色的,只是用來渲染氣氛而已。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就是一部嫻熟地運用黑白影像技術所拍攝的彩色影片。影片開頭一些猶太人在舉行安息日的活動時出現(xiàn)了明亮的蠟燭,當蠟燭慢慢熄滅,一縷白煙從燈芯飄出,電影就進入了黑白的世界。電影通過黑白影像的運用,奠定了全篇壓抑而又沉悶的基調(diào),但是當辛德勒在小山上看到了那個紅衣女孩的時候,導演利用技術給小女孩著色,紅衣女孩與黑白影像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刺激觀者的視覺神經(jīng)。觀者被恐怖的黑白配色籠罩著,內(nèi)心被恐懼包圍,直到最后眾人齊唱,黑白變成了彩色時才松了口氣。斯皮爾伯格在之后的訪談中談到,之所以拍攝黑白影像是受到了黑白照片的啟發(fā),他看到那些黑白色的照片給他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使他的靈感迸發(fā),他認為可以跟黑白照片一樣帶有黑白影像的彩色影片也可以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4]。
色彩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活力,也賦予了電影鮮活的生命力。在黑白單色和彩色產(chǎn)生對比時,無論是《辛德勒的名單》給我們帶來的人性思考還是《影》呈現(xiàn)給我們的視覺享受,都是色彩對比魅力的體現(xiàn)。彩色影像在當代影視中的地位固然不可撼動,但是筆者認為受眾不能忽略黑白影像所帶來的強烈對比。在如今的彩色電影世界中,黑白影像逐漸被人們遺忘,一般的電影制作人和觀眾甚至認為,黑白影像可能會從電影熒幕上消失。但是事實證明,無論是從藝術價值還是視覺享受的角度上來說,黑白影像仍有其獨到之處。事實上,諸如斯皮爾伯格、張藝謀、姜文等導演在運用黑白影像的時候也都非常謹慎,因為這項技術其實并不簡單,對于影片的藝術性也有很大的考驗。所以,退出歷史舞臺的只可能是黑白影像時期的制作技術,而不是它本身??梢灶A見的是,黑白影像在影視作品中的地位必然會愈發(fā)重要,因為它帶給我們的除了視覺的沖擊外,更多的是內(nèi)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