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宗麟(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新的價值體系,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在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中,語用學言語行為理論作為一種闡釋具體語言與行為的關系理論,可以幫助教育者規(guī)劃教學傳播過程和教學語言,運用其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為來華留學生在有限條件下建立一套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言體系,讓他們也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助力多元化的世界新秩序。
黨的十八大提出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這一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務,完成這一任務的原則是習近平2016 年12 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則。接受價值觀教育,對來華留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并非義務,但這一學習能促進他們進一步融入中國社會中,在中國更好地學習,將來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來華留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也是跨文化傳播研究,語言在這兩個領域內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西方的一些社會價值觀在全球流行,有一些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類似的名詞術語,但它們的內涵、外延以及實現(xiàn)形式都截然不同,這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了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語言形式和內容。用語用學這一社會學和語言學的交叉學科來研究來華留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快速找到系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為這項事業(yè)帶來發(fā)展的契機。
語用學認為,語言行為包含了語言知識,也包含了向聽者表明意圖,并影響聽者對特定信息的解讀方式等行為,即言外行為。教師向來華留學生提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言資料,促其認同,進而使留學生自發(fā)宣傳這套價值觀,這是一種典型、大型的言外行為的促成過程。
促使人們執(zhí)行言外行為的語言趨勢被稱為語力。Grice 提出,語力是以合作原則的形式存在于對話中的。Leech 進一步提出:合作原則能夠讓語言表現(xiàn)出語力,但要確保實現(xiàn)的言外行為與信息提供者的初衷一致,對話雙方通常還會運用禮貌原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行為,把語力最大化的同時提高對話舒適度。研究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留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就是研究這種教育在語言上的實現(xiàn)形式,確保教學語言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場景中,對話雙方是中國教師和來華的留學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作為教育者和教學規(guī)劃者,首先研究來華留學生在這一對話場景中的特殊之處。這也符合國家提出的“一切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研理念。
其一,留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背景與中國學生不同,特別缺乏前置的語言背景。如教育經歷和社會經歷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輸出,學校課程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角度描述,都是留學生不具備的感性認知背景,與中國學生形成鮮明對比。如果沒有人專門為他們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解讀,他們即使能在一定時間內與中國學生有同樣經歷,但這種接觸對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是無效的。
其二,留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與中國學生有明顯區(qū)別。對比中國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目的,留學生一般只是希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知識性認知,能跟多了解中國社會,解讀中國成功的密碼。而教師則期待來華留學生不僅能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者,更要做它的傳播者,能在多種文化背景下把中國思想傳播到全世界。這樣的目的意味著留學生需要在這種學習中建立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言體系,也是一種可對事物進行闡述的建構性認知體系。
合作原則分四個方面:數(shù)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方式準則。
(一)滿足數(shù)量準則,即盡可能多的提供傳遞意義所需的信息,并盡可能不提供與話題無關的信息。這意味著我們首先需要在學校為來華留學生提供一門針對他們設計的思想政治課,它應聯(lián)系史實、時事和哲學,解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 個字。并將中國學生學習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科目教材作為參考書目,推薦有能力的留學生自行研讀。
另一個途徑是思想政治、外語、專業(yè)課教師相互合作,挖掘所有課程中的價值觀內涵,在課堂流程中積極使用24 字表達的各種語言來詮釋其實踐形式,拓寬留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渠道。
(二)利用質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在課堂中,教師注意篩選正面實例與理論,減少正反對照,深入挖掘、多角度多層面解讀,充分論證,多講“故事”。對留學生參與的活動早做預案,盡早建立雙語內容對接,多提煉言簡意賅的口號式語句,讓留學生建立價值觀語言體系與現(xiàn)實事物的直接聯(lián)系。
(三)注重方式準則。用直白的語言直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相關目的和內容。多利用漢語和學生的母語、方言解讀這些價值觀的表現(xiàn)形式。借用語言阻隔,在我們的核心價值觀24 字內容與西方價值觀之間劃出明確界限。提煉核心用語、經典故事和典型行為,讓留學生從語言知識到行為實踐之間有更多可利用的“最短路徑”。針對國家建設目標、社會生活狀態(tài)和公民道德規(guī)范這三個不同類別的內容,設計不同抵達途徑,制定相應學習方案,滿足留學生個別學習需求。即先注重相關話語體系的建立,再拓展他們對實踐實例進行價值觀詮釋的能力,不搞全面達標和“一刀切”。
此外,還要關注違反合作原則的特殊事例,研究在這些情景下實際溝通的內容,主動利用違反合作原則的方式,促使學生分析、思考這種特定交流情境背后的內容,理性對待留學生構建的有母語特色、有彈性的價值觀體系。
禮貌原則用于促使語言中包含的語力得到應有的傳遞,它包含6 方面最大化原則:得體原則、慷慨原則、贊揚原則、謙虛原則、贊同原則和同情原則 。
(一)得體原則和慷慨原則是一組相對概念,要求我們對語言交流過程中的代價和收益進行分析。增加信息接受者收益,減少其付出的代價,而發(fā)出信息者遵循的準則剛好相反。
留學生在學習這一價值觀體系時,要付出時間并克服語言困難,收獲是一套新的價值觀和對漢語的掌握。要降低學習代價,教育者要考慮使用凝練的教學語言,最好使用學科內容中反復出現(xiàn)的語言形式,甚至直接用留學生母語進行教學。但必須注意,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存在沖突,中國必須堅持不懈地以自己強大的國力在世界上普及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才能讓留學生學習這套價值觀的收益落到實處。這不僅是國家的責任,也是教師應該主動負擔的責任。
站在留學生教育者的角度,自身利益是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傳播,以及最直接的利益:完成教學任務,他們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并學習留學生的母語文化,是時效性方面的代價??犊瓌t指導我們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言時,用盡可能多的語言類別去表達,把時效性和目標在次要地位考慮,要盡可能為留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語言上的便捷。
(二)贊揚原則和贊同原則,往往能表現(xiàn)在同一語言行為中。贊揚原則是對說話對像的貶斥最小化,贊揚最大化。贊同原則是雙方分歧最小化,一致性最大化。這要求我們的教育要特別注意尊重留學生母語文化和個體精神。追求新的價值觀的行為是否值得贊揚,對不同文化有不同理解。教育者要深入分析留學生的母語文明,尋找文化和人性的共通點,尋找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留學生母語文化的共核,這樣才能讓留學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敞開心扉。
(三)謙遜原則則給教育者帶來的要求是自我表揚最小化,自我貶斥最大化。比如,教育者應該將留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作為首位,而不是教學成果,允許自己成為平凡的教師,但要多渠道支持學生在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發(fā)展契機。
(四)同情原則指雙方的憎惡感最小化,同情心最大化。這意味著教育者要更多地放棄中國傳統(tǒng)的“為師”“為父”觀念,切勿心存“道德高地”,要站在與學生相同的位置交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實踐。作為先行者、先學者,教師要建立價值觀教育與學生發(fā)展和學生的學習評價之間的正向關系。
基于留學生教育的現(xiàn)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專門打造留學生思想政治課堂,重塑其中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信息量大且語言簡潔,教學過程和教學語言應充分體現(xiàn)“平等、友善、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教育成果不刻意追求。留學生能清晰認知母國的、中國的和西方的價值觀,這就打破了西方價值觀的壟斷地位。
在媒體發(fā)達的今天,多數(shù)國際媒體被西方掌握,留學生的身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渠道傳播特別珍貴。以充滿活力和潛力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我們通過課程、交流、體驗為留學生構建融入了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留學生本國文化觀念的一整套綜合性價值觀話語體系,請他們在各自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下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