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徐佳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00
互聯網資源集聚,各種資源獲取渠道應有盡有,侵權者對資源的使用方式也展現出了網絡環(huán)境下的特點,而網絡作品版權保護卻沒有對前述行為有相關的明確規(guī)定,導致各種網絡侵權行為頻發(fā)。數字化作品方便人們查詢資源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版權所有人的權益。
(一)版權通常以符號?來呈現,指作者或其他人(包括法人)依法對某一著作物享有的權利,包括計算機程序、文學著作、音樂作品、照片、游戲、電影等的合法所有權,目前我國主要由《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來對公民的版權進行保護,但相對來說,對網絡數字作品例如音像、視頻、文學等作品的版權保護較少。創(chuàng)作者進行創(chuàng)作,一方面是興趣所在,另一方面是獲取經濟收益。擁有自己作品的版權可以在作品流入市場時更加順利。很多平臺接受作品時,一般都要求創(chuàng)作者有版權,這樣也能夠促進作品的使用。
(二)相較于實體作品來說,數字作品更加需要版權保護。首先網絡上各種資源都能夠被輕松獲取,文學、音樂、影視等作品容易被復制。所以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很容易被他人違法使用。版權能夠幫助創(chuàng)作者維護自己的所有權,保障作為原創(chuàng)者的利益。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各種音樂文學影視等也逐漸加入了數字化的行列。然而在適應時代潮流的同時,數字作品在沒有被授權的情況下被分享出去。例如2014年的Taylor Swift事件。作為當紅歌曲的Taylor Swift 在沒有被授權的情況下在酷我、蝦米等軟件上架,這引起了原音樂版權所在方的極度不滿,要求該音樂在未授權平臺下架。這也引起了國內對版權問題的廣泛關注。如今“互聯網+”時代下侵權問題突出,概括來說當前存在的版權侵權形式有以下幾點。
這種侵權形式一般是在沒有經過原著作者的允許,在服務商平臺上線供大眾觀看。像以上所說的Taylor Swift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在酷我等音樂平臺上線,從而獲取收益。除了音樂領域,文學領域也有王蒙、張潔等六名作家控告北京在線網站未經允許使用其作品的相關的案例。這種侵權形式在目前的網絡環(huán)境下存在較為普遍。
網絡服務商之間的侵權行為在2014到2015年之間最為嚴重。先后5起音樂訴訟案被提出,各大音樂平臺像QQ、網易云音樂等都被牽涉其中,最終這幾起訴訟案沒有贏家,各大平臺均利益受損嚴重。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服務商之間的侵權行為日益嚴重。
相較于服務商之間的侵權,網民的侵權行為可以說更加嚴重。大部分網民沒有相關的法律知識與意識。網民侵權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主動侵權和被動侵權。主動侵權多發(fā)生在影視領域,網民在電影上映后將作品錄制下來發(fā)布“槍版”,從而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被動侵權多指用戶通過私人渠道獲取到正版作品,并在網上進行傳播,被侵權作品在原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廣泛傳播,極大的侵害了創(chuàng)作者的版權。
1.我國相關法律制度中存在空白,國家對相關侵權行為沒有過多關注。在相關的信息網絡傳播法律中,僅僅只含有相關信息傳播權的保護與規(guī)范,而相關規(guī)定較少。在2010年修訂的著作權法中,對于網絡侵權行為認定仍非常少。從法律的制定上來看,國家對于網絡侵權還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著作者也缺乏相關的法律保護。
2.網絡版權保護制度中關于網絡侵權行為的處理模糊不定,很少有明確的條款可以表示被侵權者如何維護其合法權益。另外各個法律條款之間也存在部分沖突,這使得面臨具體問題的時候會增加法律保護的難度。對于侵權者來說,針對網絡侵權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具有一定的威懾力,使得侵權行為并不能夠被完全制止。
3.法律制度適用性較差。網絡侵權行為相較于一些實體作品的侵權更加嚴重,但相關規(guī)定卻并不能夠完全適用于網絡侵權。例如實體作品的侵權行為在進行盈利之后才能算是侵權,但是網絡上的侵權行為一般是將各種資源分享出去從而來吸引更多的人關注[1]。如今網絡流量時代來臨,很多用戶通過分享資源獲取更多的關注,達到一定的流量之后引入大量的廣告來獲取收益。這種行為在當前法律下并不能認定為著作權的侵權行為,版權擁有者通過法律維護版權的難度較大。
如今的網絡侵權多是以搜索引擎類為主,很多在線播放免費視頻行為并沒有得到相關的侵權行為認定。雖然一些相關服務沒有直接使用未授權的作品進行盈利,但是盈利行為卻客觀存在。這種侵權行為所需要的成本低,收益大,在沒有政府的有力監(jiān)管下,侵權行為泛濫。針對此類侵權行為,政府目前只是發(fā)布了一些規(guī)范意見,并沒有設定相關的監(jiān)管機制。沒有法律的約束力,會使得更多人鉆法律的空子,侵權行為依舊頻發(fā)。
事實上,在選擇獲取視頻音樂或者是文字資源時,公眾用戶會更喜歡免費資源。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的時代,人們更喜歡免費獲取各種資源。而一些版權所有者因為法律知識的匱乏,在發(fā)現被侵權之后也少有人提起訴訟。在如今流量為王的時代,更多的創(chuàng)作者甚至不認為這是一種侵權行為,而是借著這種機會去擴大影響力的途徑[2]。公眾對于法律知識的不了解,也是政府監(jiān)控網絡侵權行為的不足甚至是不作為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網絡環(huán)境的維護還需要相關法律的約束,所以治理網絡侵權行為還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對網絡侵權行為的新問題提出新的定義,根據其特殊性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作品著作權人的權益進行法律保護。另外在網絡作品進行傳播的時候要明確其傳播規(guī)范,傳播途徑要合理合法。還需要總結出相關侵權行為,針對不同的行為作出不同的處理措施。
網絡警察在維護網絡秩序,阻止網絡犯罪行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過網絡警察的存在卻僅僅局限在打擊網絡犯罪上,對于網絡侵權行為并沒有列入到網絡警察的管理范圍中[3]。針對這一問題,網絡警察也應該建立相關的維護網絡作品版權部門,在面對相關的網絡侵權行為時,給予有力的打擊。這也能做到凈化網絡環(huán)境,合理保護著作者的權益。不過網絡警察在進行監(jiān)管活動中,還需要有一定法律法規(guī)的支持,明確侵權行為才能更好的對其進行打擊。
網絡中涉及到的內容廣泛,僅僅靠網絡警察的監(jiān)管以及政府的維護以及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是遠遠不夠的。使用網絡的人數多,涉及到的范圍也廣,所以充分發(fā)揮公眾的力量是有必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獎懲機制,引導公眾在發(fā)現侵權行為時積極舉報,過后發(fā)現侵權屬實后進行獎勵。這也會提高公眾對于侵權的認識,也能夠有力的打擊到侵權行為。通過公眾舉報,也能很好的限制網絡侵權行為的產生。
人們對于版權的認識不足,導致更多的用戶愿意選擇免費的盜版產品。相關法律知識結構不健全導致公眾對于侵權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所以要加大法律的普及,讓公眾了解到侵權的危害,認識到侵權的后果,才能有效的制止侵權行為的產生。為此,針對版權問題的普及,可以從學校、小區(qū)甚至是利用網絡平臺來進行宣傳。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不僅可以讓公眾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也能夠讓公眾認識到侵權的危害,進一步降低侵權行為的發(fā)生。
網絡版權的維護可以通過新技術來進行,例如可以使用數字化中的數字版權保護,像數字指紋、數字水印等。數字指紋等方式已經應用于各個設備的密碼限制上,而在作品版權上還沒有開始應用。目前的數字化版權保護也有著多樣性,著作者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進行版權的維護。
綜上所述,要維護網絡環(huán)境中的版權使用秩序,保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還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同時也要引導公眾參與到維權活動中,加大知識產權的宣傳力度,維護公眾創(chuàng)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