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祥海
布袋,泛指一切布制袋狀容器。語出《隋書·食貨志》:“有司嘗進干姜,以布袋貯之。”“布袋”,還有贅婿之意,乃“補代”之音訛。
唐末至五代后梁時期有位僧人,常杖一布袋入市,人稱他為“布袋和尚”。他見物就乞,別人供養(yǎng)的東西也統(tǒng)統(tǒng)放進布袋,卻從來沒人見他把東西倒出過,那布袋卻又是空的。有人問他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不理他,他就捧腹大笑……
有人贊之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痹捳Z里蘊含多少佛心禪意。布袋和尚臨終前寫有一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贝速士设b。
此外,布袋和尚因造型特殊,加上整天手提布袋,笑容滿面,故人們還賦予他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象征,故民間信仰者視他為“財神”。在日本更是把他作為七福神之一,日本至今還有“布袋”一姓,可見“布袋”影響之遠。
黃庭堅《跋東坡敘英皇事帖》云:“往嘗于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我想,蘇軾當年的“手澤袋”,也應該是布制的。蘇軾“布袋”里裝的是他隨手寫下的筆記,小品文,或述史,或記事,或言靈異,片語單字,涉筆成趣;后據此整理成《東坡手澤》(亦名《東坡志林》)。文章開合有致,舒卷自如;搖曳而生姿,清新自然;尺水興瀾,滿盤珠玉。靈光閃現,全賴“布袋”的存貨!
當代書畫大師啟功先生寫過布袋銘一則:“手提布袋,總是障礙;有書無書,放下為快?!逼洹胺畔聻榭臁?,含義深刻,耐人尋味,也可謂先生人生之自況。
由此看來,“布袋”絕非僅僅是儲物的袋子,里面可裝佛機禪理,錦繡文章,人生智慧;布袋雖小,卻容人生百味,納大千世界。這“布袋”里裝什么,的確耐人尋味!
(朱權利摘自《農民日報》202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