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第四小學 王玉濤 徐 霞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很好凸顯,課堂教學以“老師教,學生聽”為主,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機會和能力。新課改提出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積極思考并積極發(fā)言,積極質疑、敢于提問。小學科學課堂應當創(chuàng)設一種探究交流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說話,在交流合作中學習科學知識。
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培養(yǎng)和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但是從小學科學教學的發(fā)展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所以如何有效解決這些教學弊端,是我們要重點研究的。教師應當跳出單方面的演示和講演的傳統(tǒng)模式,積極探索新方法,力求和學生達成有效的互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比如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反思的時間,多向學生提問,多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求證,并將思考過程表述出來,在課堂中形成互動教學氛圍。
科學教師在講到“比較柔韌性”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時,首先就要讓學生對柔韌性的概念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他們自己通過對金屬、木頭、塑料三種材料的實驗和探索,最終總結出這三種材料的受力特點以及柔韌性的大小。
材料柔性的比較方法和學生之前所學到的材料硬度的比較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其要求學生在測量完不同材料的寬度、厚度以外,還要對材料中的柔韌性進行實驗比較,這對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及思考探索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充分尊重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好示范性以及引導性的作用。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選擇一根長度、寬度以及厚度一樣的塑料條進行柔韌性的實驗。
取一桶水然后用塑料條提起懸空,引導學生觀察塑料條的受力變化,這時學生會發(fā)現塑料條沒有斷也沒有彎曲,這說明塑料材質具有柔韌性的特點。緊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同樣的方法去驗證木頭和金屬材料的柔韌性,然后把三者的柔韌性進行比較后進行排序。當學生掌握了材料的柔韌性原理以后,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之上把活動內容適當增加難度。比如讓他們去測量這三種材料的彎曲程度,最后以厘米的形式記錄。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就不僅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全面的體現,且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地培養(yǎng)。
針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除了上述日常授課的經驗策略總結外,還需要一些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式做補充和延伸。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所授內容進一步思考采用其他的教學互動形式以豐富學生的科學體驗,給學生一個趣味性和知識性兼?zhèn)涞膶W習環(huán)境。
小學科學課本中有豐富的觀察和試驗內容,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不局限于課堂教學。比如在學習“新的生命”一課時,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校園里的動植物,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花和種子果實的關系,讓學生思考花的授粉過程以及種子是如何進一步成長的等生物學問題。在學習“光和影子”一課時,設計課堂的光影小游戲,比如看影子猜人、做影子手勢等,營造課堂互動和探索學習的氛圍。教師還可以成立興趣小課堂,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一些課本中沒有但是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一起探討其中的科學道理;還可以和學生一起看一些科學普及文教篇,比如《生活中的科學》,科學求證類節(jié)目《是真的嗎?》等,并選取一些簡單有趣的小實驗和學生一起完成,探討其中的科學道理。這樣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在一節(jié)教師主導型的課堂中,學生從上課到結束都處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述環(huán)境中,不顧是否真正理解知識點或是老師講解的內容是否正確都被動地聽取,全盤接受。這樣的課堂缺少了應有的教學生氣,教師需要把舞臺還給學生,在講解過程中鼓勵學生說出不懂的地方并勇于給老師糾錯,畢竟教師也有犯錯的時候。中國傳統(tǒng)品德教育過分強調了尊師重教,謙遜有禮,這在課堂中就慢慢變成學生不敢質疑教師,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勇于質疑教師和課本。在學生素質的評價中融入學生自主性思考能力及課堂表現分,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發(fā)言的較優(yōu)方法。
教師可以將平時表現納入期末成績的考核,包括作業(yè)完成質量和課堂表現加分;期末考試仍占據最大的比重,但不是原本一錘定音的唯一決定項。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上課熱情,增加學生提問的次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設計足夠多的問題,從易到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答題得分的機會,對于主動回答的學生額外加分,根據答案的正確程度給不同的得分,比如完全正確得5分,部分正確得3 分,沒有回答正確但是主動回答給鼓勵分1 分。通過這樣的評價機制,學生敢于提問并樂于提問,潛移默化之下容易培養(yǎng)學生樂學善思的學習習慣以及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創(chuàng)新精神。
小學科學雖然屬于一門基礎性的學科,但所涉及的知識點也是非常多的,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就需要科學教師深度解讀教材內容并挖掘重點知識,做到真正的輕重有數。
科學教師在講解“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這一課時就可以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為3—4 個,而設計重點要集中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和視頻,對人體骨骼的作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教師再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拼接骨骼模型并總結出骨骼的特點以及主要組成部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知識??梢?,科學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fā),善于抓住教學重點并對其他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縮減,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維能力,提升綜合學習能力。
總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如何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小學科學集科學性、趣味性和思維性于一體,對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創(chuàng)新素質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創(chuàng)新和實踐精神,為日后學生擁有更寬闊的社會舞臺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