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丹
摘 要: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為地理教學指明了方向,動態(tài)思維、綜合思維、分解思維培養(yǎng)是形成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也是地理學習中三種重要的思維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問題;樹立整體性意識,學會全面分析問題;善于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深入挖掘試題材料,從而在學科素養(yǎng)考查中取得佳績。
關鍵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動態(tài)思維;綜合思維;分解思維
一、運用動態(tài)思維,體味發(fā)展變化
認識地理演化(運動、過程)時,主要運用“動態(tài)”思維,即用動態(tài)的眼光認識地理要素與現象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變化。動態(tài)思維的建立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理原理發(fā)生的機制,有助于學生整合材料中的圖像和文字,有助于增強地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作為高考能力考查的一部分,必須要加強學生平時動態(tài)思維的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課程教材在自然地理部分的相關圖像和文字描述常常分離,注重對各種地理現象和特征的描述,但缺乏對相應過程圖像信息的補充說明,學生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則不能將割裂的知識整合成一部完整的影像或一個立體的模型。所以必須深化動態(tài)思維的練習,不僅在教學中可以補充動態(tài)圖像,而且要重點突破高考題和模擬題。
例1.(2020年德州二模)2019年9月21日,我國同所羅門群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所羅門群島位于西南太平洋,處于板塊交界地帶,由近千個島嶼組成。倫內爾島位于所羅門群島最南部,面積較小。該島東南部的泰加諾湖是個咸水湖,北東南三面湖堤很窄,是世界上最大的上升珊瑚環(huán)礁湖。泰加諾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資源。圖1是倫內爾島位置圖,圖2是環(huán)礁湖形成過程示意圖。
描述泰加諾湖的形成過程。(6分)
解析:根據材料中描述所羅門群島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和圖中所示環(huán)礁湖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可以推出:泰加諾湖的形成原因是地球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所羅門群島地處板塊的交界處,很多島嶼上都有火山活動,倫內爾島的形成與火山活動也有很大關系,在倫內爾島東南部很有可能由于早期海底的火山噴發(fā),露出水面后形成一個島嶼。而該島嶼所在位置剛好位于低緯度熱帶地區(qū),所以在火山島的周圍開始生長珊瑚,由于大量珊瑚的附著生長,逐漸形成“裙礁”。后來,由于地球地殼運動的原因,可能是地震或火山噴發(fā)等,導致島嶼不斷下沉,也可能是海平面相對上升,導致島嶼相對于海平面不斷下沉。島嶼周圍的珊瑚礁依舊在不斷生長。最終,島嶼被海水淹沒,而島嶼周圍的珊瑚礁不斷生長,將整個島嶼區(qū)域圍住,形成湖泊。
參考答案:早期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火山島,由于位于低緯度熱帶海區(qū),島嶼周圍有大量珊瑚附著生長,逐漸形成珊瑚裙礁。后來由于地殼運動或海平面上升,導致島嶼相對下沉,但島嶼周圍的珊瑚礁依舊在不斷生長。最終島嶼被海水淹沒,珊瑚礁圍住整個島嶼,形成湖泊。
例2.(2019年全國Ⅰ卷)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圖3示意里海所在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6分)
(2)分析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題中“改變”體現了動態(tài)變化,題中也暗示了分析思路,從山脈隆起,到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的變化,再到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逐層分析。根據材料描述,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后來氣候進一步轉暖,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說明氣候變干。第(2)題中“演化”體現了動態(tài)變化,根據材料中描述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河流補給量大量減少,導致注入里海的河流徑流和雨水補給減少,淡水補給有限;湖泊封閉,沒有河流流出,鹽分不能外泄;地處內陸,氣候趨于干旱,蒸發(fā)強烈,導致鹽度不斷升高,湖泊演變?yōu)橄趟?。本題可以總結為“入少出多,只進不出”八個字。學生可以此題思維方式為例,整理后作為湖泊演變?yōu)橄趟蚍治鱿趟纬稍虻阮愃祁}型的答題模板。
參考答案:(1)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濕潤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 ?(2)有河流匯入,帶來鹽分;無出水口,鹽分無法排出;地處內陸,蒸發(fā)強烈,導致鹽度升高。
二、運用綜合思維,精準分析因果
由于地理學科邏輯性強,而且知識繁復、系統性強,學生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全面、系統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現象以及形成原因。認識地理成因(區(qū)位)時,主要運用“綜合”的思維,即全面分析地理成因,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
我國西北地區(qū)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1)自然方面(圖4)。
(2)人為方面(圖5)。
例3.(2019年全國I卷)松嫩低平原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上三大蘇打(指Na2CO3,又名純堿)鹽堿地分布區(qū)之一。該地區(qū)土壤鹽堿化是在一定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和發(fā)育的,有其特殊的氣候、地貌、水文、地質及生物作用因素。圖6示意松嫩平原西部局部地區(qū)。
說明該地區(qū)鹽堿地面積分布廣的自然原因。(8分)
解析:本題可以聯系材料“該地區(qū)土壤鹽堿化是在一定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和發(fā)育的,有其特殊的氣候、地貌、水文、地質及生物作用因素”,可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質及生物作用因素等多個因素分析,一果倒推多因,同時結合本題分值,得出原因至少有四個方面。圖中沼澤多,可知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利于鹽分的積累(“只進不出”);由地勢低洼可推知地下水埋藏淺,地下水位高,且地下水中所含鹽分高,多鹽沼;地質因素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巖石性質、礦物成分、巖層和巖體的產出狀態(tài)、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fā)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guī)律等,本題地質因素體現為巖石性質,成土母質中所含鹽分高,多鹽堿地。氣候影響表現為春季降水少,多大風天氣,地面蒸發(fā)強烈(“進少出多”),多鹽堿地。
參考答案: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利于鹽分的積累;成土母質所含鹽分高,多鹽沼;地下水埋藏淺,且地下水所含鹽分高;春季降水少,多大風天氣,地面蒸發(fā)強烈。
三、運用分解思維,細化分析方向
認識某區(qū)域的地理事象時,主要運用“分解”的思維,通過分解,題目中隱含的方面就可以清晰顯現出來,對思維方向進行調整、控制,從而達到思維的優(yōu)化,發(fā)散個人思維。在高中地理綜合題中,運用分解思維,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反應速度加快,最終逐步構建用分解思維來綜合分析的方法,從而答全要點,精準答題。最后,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獲得自我成就感。
例4.(2020年德州二模)“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留下的千古絕句。成都是中國唯一能看到海拔6 000米以上雪山的大都市,附近有十幾座雪山(圖7)。
試分析在成都可遙望到雪山的自然原因。(4分)
解析:本題中學生一般能答出第一個要點,但第二要點答不出來,問題不清,答題思路不明??梢詫ⅰ霸诔啥伎蛇b望到雪山”分解為“附近有雪山”(強調距離雪山近,有雪山)和“在成都可看到雪山”(強調地形因素)這兩部分,然后再分析“成都周圍有雪山”的理由和“在成都可看到雪山”的理由(圖8)。
參考答案:多高大山地,海拔高,山頂多冰雪覆蓋;雪山與成都相對高差大,且周圍雪山與成都之間無高大地形阻擋視線。
例5.(2019年全國II卷)“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帶來了“全民上冰雪”熱潮。近年來,浙江省建立了10余個室外人工滑雪場。這些滑雪場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當地旅游景區(qū)內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維持在1米以上,建設和維護成本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場多為初級雪道,主要接待一日體驗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國前列。圖9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場分布。
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場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
解析:本小題中,學生答題思路可能不清楚,要點不明確,能答出“山地丘陵多,可建人工滑雪場的地點多”,但這樣只能得到2分,而丟掉4分。如果運用分解思維可以這樣考慮:室外滑雪場布局分散,一方面說明滑雪場數量多,有建設的基本條件和一定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從反方面考慮,分散的對立面是集中,滑雪場集中會使得滑雪者增加消費體驗距離,產生不好的消費體驗。但是反觀室外滑雪場,布局分散,且多建于當地旅游景區(qū)內或其附近,可以讓各地消費者就近體驗,滿足好奇心,吸引周邊更多的滑雪愛好者。
參考答案:山地丘陵廣布,冬季山區(qū)氣溫低,可建人工滑雪場的地點多;南方居民對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場的需求;多為體驗型滑雪者,就近體驗即可滿足其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