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
在參觀故宮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到,在宮殿兩側(cè)的紅墻上有幾個小窗戶?它們比A4紙還小,青磚制成,鏤空花紋,一般是墻面與墻根上下成對出現(xiàn),有些特別高大的墻體是一組三個。這么小的窗戶,而且還安在墻根,肯定不是為了采光。它們有何用處呢?
這些小窗戶,學名叫“透風”。顧名思義,它的功用就是通風透氣。但它不是給人透氣,而是給柱子通風。
宮殿在修建時,通常是先安裝柱子和梁架,然后砌墻。木頭最怕蟲蛀和潮濕。為了延長柱子的壽命、保障整座大殿的牢固安全,古人想了很多辦法。為防蟲蛀,就選用不易被蛀蝕的木材,再經(jīng)過近十道工序,包括汁漿、捉縫灰、通灰、刮膩子、色油等,確保殺死蛀蟲、不再生蟲。
防潮同樣重要,古人也下足了功夫。首先,柱子不是直接打入地基,而是落在石頭,也就是柱礎(chǔ)上,這樣可以隔絕地下的濕氣。但是有些柱子是包裹在墻體里的。像紫禁城里的宮殿,墻都特別厚,許多柱子都整體埋在墻中,柱子與墻體交接處的濕熱空氣容易滯留,時間長了依然會造成柱子糟朽。
智慧的古人就發(fā)明了“透風”。在砌墻時,用板瓦將柱子圍住,使柱子與墻體間留約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時在柱子的上下兩端對應(yīng)的墻體位置留一個磚洞口,尺寸大約是15厘米寬、20厘米高。這個磚洞就是通風口,直達墻外。為了美觀,通風口處都砌著帶有鏤空花紋的青磚,這就是“透風”。
您若是在墻根看到了透風,抬頭向上看,與之呈一條直線的墻面上,一定至少還有一個透風。之所以上下對應(yīng)開口,是為了形成空氣對流和循環(huán),增強除濕功效??諝鈴牡撞客革L進入,沿著柱身向上流動,再從上部透風排出,可以使墻體內(nèi)的柱子周邊空氣上下流通,保持柱子干燥,最終保證宮殿“延年益壽”。
即便是小小的透風,古人也在上面花了不少心思。這些青磚上,精心雕刻著各種鏤空的花紋,成了墻面上的美麗裝飾。紫禁城里透風的圖案,有獅子滾繡球、花鳥魚蟲,大都是喜慶吉祥的寓意。這些紋飾有的平實簡樸,有的繁縟細膩,兼具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是我國古代工匠智慧的結(ji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