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旺
鶯脰湖位于吳江平望,因湖形似鶯脰而得名,一名鶯斗湖,又名櫻桃湖,湖中風景優(yōu)美,又地處大運河要沖,南來北往的行人眾多,唐代以來就是頗負盛名的游覽勝地。位于湖中的平波臺更是獨擅勝景,聲名遠播,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以及風雅韻事,足令后人追慕。
據(jù)道光年間翁廣平所撰的《平望志》卷五記載,平波臺始建于明天啟六年(1626),一說天啟四年,由道人周妙圓筑于鶯脰湖中。當時的工部侍郎沈演和中書舍人潘有功均撰有《平波臺記》,這是建造平波臺最早的原始文獻。沈演認為平波臺有三奇:一是萬頃波濤中,忽見空中樓閣;二是年已65歲的周妙圓能建成此事,無異于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三是當?shù)啬坎蛔R丁的老農(nóng)們,竟然能夠積極應募以助其成。潘有功在聽聞鶯脰湖中筑平波臺的消息后,非常激動,認為“此我意中之境也”,期待著以后登臺能看到“澄波萬頃,而波心一點,天地俱輕”的絕佳風景。
筑臺的周妙圓除了留下一個名字外,其行實在文獻中難覓蹤跡,各種版本的《平望志》中也沒有詳細記載。但周妙圓所處的明代末年,平望附近的爛溪周氏家族鼎盛,名人輩出,醉心于宗教,年過花甲的周妙圓能在鶯脰湖中成此巨功,必定具備相當?shù)呢斄吞栒倭Γ锌赡苁浅鲎誀€溪周氏家族。
關于平波臺名字的由來,清代狀元彭定求在《南畇詩稿》卷八中有明確記載,是因為“湖中一墩,低與水平,從未漂沒”,故此得名。但顯然彭定求是從后人的角度來理解平波臺之名,根據(jù)在“從未漂沒”。這樣的解釋未必確切,因為平波臺之名在建造時已有,可見和“從未漂沒”無關。平波臺的得名應別有原因,當時的鶯湖,面積遼闊,常有風濤之險,俗有“鶯鐵面”之稱,言其風濤之無情。大風一至,巨浪拍空,詩人沈?qū)W淵曾描寫路過鶯脰湖中遇到大風,“孤舟忽作萬斛牽,巨絙危如一線弱。外湖四面浪拍空,里湖水駛當要沖”,其危險可見。平波臺的建造初衷應該是為了給湖中的船只提供一個躲避風濤之處,可能兼具導航功能,是一項慈善公益事業(yè),故道人周妙圓發(fā)起后,當?shù)厝思娂娋杩?,取名平波臺,可能是寄托了“平定風波”的美好愿望。
平波臺在初建時,可能僅有一座樓閣,樓閣中應有神像之設,故在建成后不久的明崇禎二年(1629),就有平望人顧佩捐贈了位于大樓字圩的一畝九分五厘田地為燈油田。伴隨著平波臺的名氣越來越大,臺上的建筑和名勝也越來越多,檢諸史籍,可見有玄真子祠、指迷鐘、吳瓊仙詩碑、湯貽汾像贊碑、蠶花娘娘廟等。
玄真子祠原在下湖橋北的釣磯旁,是紀念著名道士張志和的祠堂。張志和,號玄真子,自稱煙波釣徒,為唐代著名詩人,其《漁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詩句明麗活潑,超然脫俗,生動地表現(xiàn)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成為傳唱千古的名作。唐大歷九年(774)十二月,張志和與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等人東游平望驛,酒后不慎在鶯脰湖落水身亡。由于張志和專修道學,時人傳說其升仙而去,在鶯脰湖周圍建有望仙亭、玄真子祠等以紀念。清康熙年間,玄真子祠年久荒廢,進士諸嗣郢將祠內(nèi)之像移于平波臺東偏。嘉慶十四年(1809),平望士民在平波臺西偏重建玄真子祠。道光十八年(1838),曾任浙江鄞江司巡檢的邵嘉榖又予以重修,由費丹旭繪玄真子張志和像,并增加了翁雒所繪的甫里先生陸龜蒙像,時人周夢臺為之作記,均刻石以傳。清人陸以湉在其所著《冷廬雜識》中記載了當時玄真子祠有對聯(lián)云:“泛鏡水千塍,歸來餐菰飯莼羹,地真仙境;聽棹歌一曲,隨處有荻花楓葉,我亦漁人。”道光末年的震澤縣令左仁也為平波臺玄真子祠撰聯(lián)云:“湖水波平,一片空明鶯脰碧;釣徒仙去,千秋風致鱖魚肥?!鄙鲜鰞陕?lián)對仗工整,描繪貼切,意境深遠,均為傳誦頗廣的名聯(lián)。
清乾隆二年(1737),巡司孫泰來和平望士民在平波臺上還修筑了指迷鐘一座,“以示往來”。從字面意思理解,指迷鐘應是通過鐘聲為鶯脰湖中的船只通報時辰,另外,在雨霧等能見度降低的情況下,船只也可以通過鐘聲辨明方向。指迷鐘的存在,也證明了當時平波臺上已經(jīng)有了常駐的管理人員。在蘇州一帶,除了平望外,尚未見其他地方有設置指迷鐘的記載,平波臺上的指迷鐘很可能是唯一的一座。
平波臺上還有清代女詩人吳瓊仙的詩刻和小像。吳瓊仙為徐達源之妻,夫妻均喜為詩,時相唱和。袁枚曾自吳中過訪,認為瓊仙之才,在達源之上。吳瓊仙非常喜歡鶯脰湖,在其所著的《寫韻樓詩草》中,就有《秋夜鶯湖返棹》《鶯脰湖銀魚》《鶯湖同姊妹步月》《鶯脰湖詞》等多首相關鶯脰湖的詩詠。吳瓊仙三十六歲去世后,平望人陸俊選其詩三十三首刻石,嵌于平波臺壁間,并刻唐仲冕、郭麐、李福、邱璋等人題跋于后。平波臺上還曾有吳瓊仙自畫像石刻,民國年間,此畫像石刻流落于黎里的一家豆腐店里,被當?shù)孛瞬桃l(fā)現(xiàn)。蔡寅為柳亞子姑父,曾任孫中山秘書,熱心于鄉(xiāng)邦文獻。當時此碑正要出售給石工,蔡寅就花錢買下,以存古跡。同樣熱心于鄉(xiāng)邦文獻的陳去病聽聞此事后,特撰《贖碑記》以表彰,后來范煙橋在《茶煙歇》中也備載此事始末。
平波臺上還有武進人湯貽汾的像贊,像贊由平翰撰并行書,有清咸豐四年(1854)七月韓崇、王之佐的題跋。湯貽汾,號雨生、琴隱道人,工詩文書畫,且通天文、地理及百家之學,為嘉道后大家。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后,湯貽汾投池而死,時年七十六歲。湯貽汾和平波臺頗有淵源,檢其所著《琴隱園詩集》,他曾宿于平波臺畔,并在臺上書一詩云:“不信鴛湖月,相逢又此間。漁舟似村聚,樹色若山環(huán)。久有煙波志,曾無詩酒閑。夢魂鷗伴隱,那復去鄉(xiāng)關?!碑斠惯€夢到有笛聲出平波臺上。次日就有平望人趙筠、唐子壽萼和一個叫德公的當?shù)睾蜕信c其唱和,后來還有邵嘉榖、汪曰楨、奚疑等人和韻,一時蔚為風雅。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在湯貽汾死后的次年,平望士人就在平波臺鐫刻了他的石刻像贊,以示紀念。
平波臺上還建有蠶花娘娘廟。植桑養(yǎng)蠶在平望一帶農(nóng)戶的生產(chǎn)生活中地位非常重要,故蠶神崇拜十分普遍。沈虬的《鶯脰湖竹枝詞》中就有詩云:“平波臺筑水中央,新塑娘娘競進香。跪上花幡親自祝,今年蠶繭十分強?!笨梢娖讲ㄅ_上蠶花娘娘廟的香火之盛。
平波臺也是文人雅士們的雅集之地。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上巳前一日,平望詩人殷增邀請鐘圻、程與堅、翁雒、柳樹芳等人在平波臺的水榭修禊,諸人分韻賦詩,并作《鶯湖修禊圖》,興盡而返。道光十九年(1839),柳樹芳重展此卷,盛景如昔,而當時雅集諸人多有零落,不禁感慨系之,賦詩云:“觴詠風流逝者多,當時裠屐此曾過。明湖浩蕩來天目,暇日歡娛勝永和。不信年華如露電,劇憐人物渺山河。披圖觸我黃壚痛,嵇呂交情不可磨?!睖嫔V?,溢滿字里行間。另據(jù)《盛湖志》卷九記載,清人程芾曾和朋友宋咸熙到平波臺游覽,得芭蕉葉一片,上有無名女郎題詩,程芾以詩和之,宋咸熙為之作記。雖然此事沒有下文,但平波臺上的風雅由此可見。
平波臺在平望人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還起到了其他重要作用。清人王光熊的《鶯脰湖棹歌》有詩云:“臺訪平波艇系椿,四圍寒碧蕩禪窗。日高堤外柳陰含,菱唱一聲齊上缸?!痹谠娮⒅杏涊d,當時在鶯脰湖中采菱除了乘桶外,還有一種尖底缸。采菱者破曉下蕩,至日中為度,為上缸。販菱角的商船齊泊平波臺,唱籌計值??梢姰敃r平波臺已經(jīng)成為菱角的交易市場。另據(jù)《平望續(xù)志》卷七記載,清人唐云龍勇于為善,“訪鄉(xiāng)之老疾者養(yǎng)贍之”,每月的朔望二日,在鶯脰湖的平波臺給以米,平波臺也成了慈善場所。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平望人邵國棟和戚漢源在平波臺上募建佛殿樓宇,湖州人嚴其焜書沈演、潘有功二記,并刻石置于壁間。次年因昭靈侯廟失火,工匠們無暇繼續(xù)此事,一直未能完工,日久就傾圮了。三十年后,邵國棟的孫子邵嘉榖繼承先志,在修玄真子祠后,又捐贈重金,和住持僧人覺修一起重建漏水的佛殿中殿。另外,還在玄真子祠旁新造一屋,供前來旅游的人歇腳。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平望一帶成為太平天國軍隊和清軍反復爭奪之地,受到了極大破壞,廬舍俱毀,尸骸載道,“以累代聲明文物之區(qū),一洗為寂寞荒涼之境”。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天國軍隊在平波臺上筑土城作為防御工事,臺上的建筑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此后一直未能修復。清末許瑤光過鶯脰湖時,所見已是“青青平波臺已蕪”,同時人凌泗見到的平波臺也是“臺荒佛亦閑”。民國時期,趙尊岳曾乘船過鶯脰湖,在其《苕溪春泛記》中記載,“湖特荒蕪,小亭翼然,業(yè)已垂廢,謂此平波臺,久不修葺,亦行頹矣”,平波臺徹底成為歷史的陳跡。